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诗人亨利特·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极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创作的爱情诗、爱国诗和亲情诗 ,从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华兹华斯《序曲》第五卷的“阿拉伯之梦”中,大海的崇高审美风格烘托着梦境的崇高精神气质,而梦境的崇高感又是诗人崇高心灵世界的表现。“阿拉伯之梦”作为全诗中“最崇高的部分”体现了自然审美经验与诗人精神气质的彼此渗透。它一方面联系着自然对诗人的“教化”,自然的教化塑造了诗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通达气质和良好直感;另~方面也联系着人文世界对自然的影响,展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由于诗人的生命介入而逐渐丰满的过程,是理解诗歌中诗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关系的极佳切人点。“在大自然中读好书”既是诗歌中,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共在”的一道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叶赛宁是20世纪初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主题的诗歌,是"诗人在大自然的怀里,大自然在诗人的诗里"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分析叶赛宁不同时期自然主题的诗歌,结合诗人的成长背景,以及当时俄罗斯所处的新旧时代变化的社会背景,探索诗人自然意识的变化、意象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内心的冲突,了解诗人的思想、心中的渴望,以及思想意识中的哀怨,揭示诗人人生悲剧的根源是时代变迁导致的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5.
阅读欣赏里尔克的<豹>,要把握象征主义诗歌以具体物象暗示抽象理念的特点,用"联想"去感知去顿悟诗人内心的奥秘,达到得意忘象的艺术审美境界.象征主义在艺术上的追求,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能换醒人们的潜在意识,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6.
《咏水仙》为华兹华斯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精品之一。诗人用真挚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灵动缥缈摇曳多姿的水仙,创造出一种寄兴幽深,风人深致,生色真香的"不隔"真境界,是诗人对于生命与希望无尽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7.
阅读诗歌时,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诸者同诗人的生活环境、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相当的差距。本文演化出一个诗歌阐释模型,它可适时地帮助读者欣赏与阐释诗歌,从而成功地与诗人交流。  相似文献   

8.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委婉含蓄和优美自然的民族风格,这既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一诗风应该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以改变近年来新诗的张扬和造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对于诗歌创作的繁荣,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诗怎样“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如何在诗歌中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怎样达到诗歌抒人民之情,唱家乡、祖国之歌,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广大诗歌作者,诗歌理论工作者和读者,一直在密切地探索着、关注着,在进行勇敢地开拓着,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反映着。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中包含诸多的现代主义因素,借鉴了大量的西方技巧。朦胧诗人的创作灵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迪,在思想上、手法上都能看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子,西方现代主义因素影响朦胧诗的创作和审美,在朦胧诗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现代主义因素之一的象征主义在创作思想和美学价值上对朦胧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朦胧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在用暗示的方式来创造诗歌的意境上,使读者在欣赏时感受到了丰富性、多义性,使朦胧诗具有魔方般的迷人魅力。朦胧诗语言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极强的现代感,朦胧诗语言的现代感的体现使朦胧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而又长期评价不一的诗人。本文试就徐志摩的创作思想、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徐志摩的思想曾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诗歌在大革命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创作中积极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尤其在艺术上,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的诗独成一家,对新诗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形态,这是由于水具有各种自然属性及各种各样的形式美特征,吸引了诗人的审美情意,从而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兴”是我国诗歌中一种重要的创作表现手法,在创作的实际操作中,它常表现为“触物起情”、“以情拟物”两种模式。按照客观事物与主观情志的关系,本文又将其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四种类型。充分理解这些特性,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兴”。  相似文献   

17.
刘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4-164
《致杜鹃》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水平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诗歌的形式、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入手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试图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诗人及他的创作,更具体、更准确的对诗歌形成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19.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一种异乎寻常的怪诞美,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孟郊诗歌的怪诞美是和传统的中和美相颉颃的,也与同一流派中的其他诗人的诗风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孟郊诗歌的审美形式、意象和意境上来分析其怪诞美,并从中唐诗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来分析孟郊诗歌的怪诞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是我国诗歌中一种重要的创作表现手法,在创作的实际操作中,它常表现为“触物起情”、“以情拟物”两种模式。按照客观事物与主观情志的关系,本又将其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四种类型。充分理解这些特性,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