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锦的散文是他的文人情结的升华与外化,这构成了其散文的价值核心.无论他的亲情散文、风物游记散文,还是学界人物散文,都聚焦于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寄寓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从亲情散文到人文散文的嬗变,体现了金锦的文学创作由本相写作到角色写作的自觉,他对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人文知识分子命运的剖析,充分显示出当下写作中捍卫人文精神和人文操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金锦的亲情散文虽然写的多为家庭琐事,但他善于在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物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面相和人所共感的历史含蕴.他对亲情、故土、风物、生命的深情回眸,对文化精神的坚守,以及他的文本里的泣血深情与诗意民俗,使文学重新回到"感动"、"朴素"、"诗意"、"人文"等原初本性,为当下文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孙和平的散文诗集《守望春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把苍莽凝重与清新亮丽揉合,使严峻古朴与善良亲情整合,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风物融合,揭示了大巴山各种形态的人文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是近年抒写大巴山风情的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章忠实于诗人提供的生动、丰富而深邃的文本,对大巴山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建构工作。  相似文献   

4.
杜鹏程的散文创作记录了时代与个人前进的步伐,表达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感叹。文章分析了杜鹏程散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特定内涵,指出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思想使然。同时联系当今散文写作现状.指出杜鹏程散文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其人文内涵在自然生态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文体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构建。以我国第一部湿地生态散文《湿地》为例,从人文视角、人文形态、人文审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认为三者共同构筑了当下生态散文繁复深广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禅意,通过对"小人物"、亲情的描写参禅悟道,顿悟人生,甚至援引佛经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满的世界,因此,他的散文也显得格外优美、简朴、智慧、幽远,充满禅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9.
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第六只手指》中收录了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的21篇散文,大致可划分为四类。这些散文分别涉及白先勇创作经历、人文关怀、成长道路、艺术交流等,相当清晰地展现白先勇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这些散文,常闪现与他的小说创作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解读这些散文有利于更全面认识白先勇创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长怀先生怀着对关中平原浓郁的情感,以亲情、故人情、山水情、哲理情织就了一张独具关中风韵的乡村情网,开创出新时代里乡村散文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散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艺术美是心灵美与生活美的结晶,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凝聚而成的。中国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们在写作艺术上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借鉴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的审美写作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写作艺术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写作经验,表现在诸多方面,现根据个人理解,就其主要的予以简要论述。 一、文质并茂、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之一。美的哲学就是合谐的哲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辩证统一,既是自然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法则。写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有美的心灵的闪光,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发现。只有物我相融、表里如一、质文并茂、虚实共生,才能写出真正所谓“完善”的散文。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子《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大音”和“大象”质形和表里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中也各有认识。挚虞《艺文类聚》中说:“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整个散文历程和散文创作是一个繁富的文化系统。本文立足追求,旁及失落,全面探讨了他孜孜以求的文学轨迹及其散文的奇异价值,对他的人生和作品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15.
散文是一种多思的文体,在写作之前,一般要费很大的思量。这是不是说散文的直接写作过程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呢?恰恰相反,为要不辜负对某一散文题材的长期的艰苦的思考,更当把文字本身弄好。谈散文运笔的文章很多,笔者不想重复已有的说法与观点,只想从句式的变换、修辞格的有无、衔接的方法等方面略作补益。  相似文献   

16.
张鹏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159-160
许艳文的散文随笔集《子夜独语》用细腻的笔触对普通生活的真情进行描摹,对世事如风的感叹,对人间大道的体悟,对自然美景的深情透视,对山水胜迹的追怀流连,对友情亲情的分外珍惜,对心路历程的精细巡检,彰显出人文精神的温情,真实的细节巧妙地嵌合在独特的心路历程中,发散出温馨的光辉,表现了一位人文学者博大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7.
陈染的文本世界流淌着强烈的纯女性色彩,带着某种反叛传统道德的意味以及鲜明的自怜意识。本文主要从陈染的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其文本世界中绵延不绝的孤独之痛,无法归依的漂泊感,从而说明陈染散文创作并非属于“贵族化”的自负,而是出自对女性精神家园和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大学写作课开设至今,其课程性质一直处于失衡与变动的状态中。目前写作课教而无果、学而无效的处境引发了写作界更多思考,达成了许多共识,但对于写作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可以从写作课的教学进程中得到启示:写作课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想把握二者的平衡,应该二者并重,同时还应注意到两者的互补互促作用以及这种统一过程的动态性。任何一种倾向化、机械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将使写作教学的价值被弱化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浅谈散文抒情美杨尚德长于抒情,是散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作者构思散文的时候,海阔天空,纵横交错,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当是“情”.写作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究其实,二者也无绝对分界.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浓郁的情感;记叙散文也同时有作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