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类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地保卫和平的机制、因此战争主题也成为科幻作家难以割舍的情结。只不过在许多科幻小说中,交战双方已不再同属人类,而是人类与外星人侵者一决雌雄。 英国科幻先驱威尔斯的巨大功绩之一,就是几乎开拓了后世所有的科幻题材。最初的星际战争科幻当推威尔斯的《世界之间的战争》。在这部作品中,拥有发达的大脑袋和萎缩的小身材的火星智慧生物乘宇宙飞船入侵地球,利用“死光”等一系列先进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最后火星生命却因不适应地球上的微生物而退兵。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太空探险、星际宇航、发现生命,甚至与其他世界的智慧交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而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科幻文学传统中,这些题材又格外受到垂青。 早在187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创作有关宇航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科学可信性极强,但在文学上难免失之枯涩。十月革命后别里亚耶夫成长为苏联著名的科幻大师,其《跃入虚空》(1933)从外太空的侧面记录下当年的社会变革。而叶菲莫列夫在其《仙女座星云》(1957)中更将共产主义推广到宇宙的尺度上,即便是西方科幻界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对未来社会给予理想描述的好书。 “飞天:一个女宇航员的故事”是乌克兰科幻作家安·德米楚克的一系列宇航探险作品,其《奥林奇那星》(自本期开始连载)中的科幻构思令人拍案叫绝:早年的宇航探险艰辛而缓慢,在旅途中还充满了危险;可在这些英雄离去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进步使得新型的宇航技术被发明——于是,后来的探险队员居然超过前期的探险队员,先行来到奥林奇那星等候他们……  相似文献   

3.
在很大程度上,科幻小说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以新技术与新发明而吸引读者的,这也正是科幻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科幻中的新技术与新发明 法国科幻先驱凡尔纳对新技术与新发明是非常重视的,从其早期的地理小说开始,他对于新出现的以及尚未出现的技术就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凡尔纳的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中,主人公便利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热气球技术,与此同时,“巨人号”气球制成并升空,成为小说的活广告,使该书变得更为畅销。而在其《机器岛》中有关海水淡化装置、照明用的人造月亮、利用电话购货等预言,现在则早已成为事实,类似  相似文献   

4.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5.
二月的遐想     
读者朋友好!春节过得好吗? 真的,怎么就没有一篇以春节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提到有关科幻背景的问题,就要提到有关科幻民族性的问题,甚至还需要提到许多科幻以外的东西。“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欢迎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于科幻作品的出版来说,1997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大丰收年,全国各大出版社纷纷出版了大量的国内外科幻作品。但出于某些特殊考虑,有些出版社在图书的版权页上将1997年出版的图书划归1996年,因此在此不得不将两年的出版情况一起进行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1996年正式出版的较大型科幻新作系列丛书有两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丛书”(1996年8月)——《生死第六天》(吴岩)、《网络游戏联军》(星河)、《星星的使者》(苏学军)、《星空的诱惑》(江渐离)、《复活节岛上的海神梦》(苗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天狼星丛书·中  相似文献   

7.
未完的工程     
很多年以来,我们都以为科幻小说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严格地说,科幻小说只是向我们提出问题。而所谓的答案,还需要读者自己来做出。 自从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出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无数的科幻小说竞相向我们提出了无数的问题,但它们的中心主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能够为人类带来什么? 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检视科幻小说所走过的这近两个世纪的路程时,我们可以发 现,科幻小说向我们展示的那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又是多么的准确和真实!而那些本来早已被科幻作家所警示过的不幸,又有多少仍被忽视了它们的人类而实践着…… 不错,人生总有许多缺憾,很多东西不能尽善尽美。如同主人公所面对的工程,那“未完的工程”…… 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无限,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把一切都顺利地做完。  相似文献   

8.
想象未来     
正在科幻小说和一些短篇故事中,小说家们虚构了未来会影响人类和整个社会的技术,从而推进了整个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然而,科幻并不是科学,甚至绝大部分都不是科学。相反,科幻小说家们利用他们的揣测来进一步揭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1954-2013)便展现了想象的魅力。在他的九部小说和三个短篇故事中,班克斯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星系大小的文明世界,叫做《文明》。《文明》中  相似文献   

9.
科幻文学在欧美国家源远流长,涉及的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可以说有多少门科学技术,就有多少种科幻小说。而其中有些领域格外受到垂青,久盛不衰。下面将一些特别活跃的题材予以简略介绍。(以后本刊将就这些题材精选部分作品发表,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0.
水仙花项目     
正科幻作者西尔维娅注意到现有的科幻文学中,主人公常常是孤身一人,很少有作品会描述主人公的亲属和子女。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会怎样呢?很快,她的脑海里就诞生了《水仙花项目》这篇科幻小说中的点子:行将迈向死亡的老年人踏上到火星的单程旅行,作为人类移民的开拓者。"水仙花项目"由联合国、欧洲空间局、"长者之友"机构联合运作。我是他们招募的第17名平民。因为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军事机器人也将被重新定义。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剧作《罗苏姆的全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robot)这一词语,一开始它们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微不足道的机器人,但最后这些机器人杀死人类,导致人种灭绝。由此诞生了一个经久不息的科幻小说题材:机器人失控,变成不可阻挡的杀人机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也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佳作荟萃 ——简介《银河帝国梦》 《银河帝国梦》是一本精选了我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最新名篇的集子,计有《网络决斗》、《生命之源》、《末日之际》、《银河帝国梦》、《未来之王》、《裂变的木偶》等20个中短篇科幻故事。本书所讲的科幻故事包括了许多领域和学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窥视出很多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影子。这些故事文笔优美、情感真实、叙事生动、风格各异,在语言的运用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描述了未来的小矮人世界,未来人类的体形将如同现今的孩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小矮人世界很有可能出现,因为全球变暖将使得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体形不断变小.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雨路程。未来,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需要,机器也不再是人们眼中冰冷的工具,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作为科幻作品中很大的母题,人工智能经常在科幻电影中出现,比如《我,机器人》《黑客帝国》《机械姬》,其中人工智能往往扮演反叛者的角色,对人类造成伤害。结合现实来说,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描述了未来的小矮人世界,未来的人类体型如同现今的孩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小矮人世界很有可能在将来出现,因为全球变暖将使得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体型不断变小。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68年,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就创作出一部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弗洛·文奇科幻小说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弗诺·文奇的硬科幻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处,尤以细节的缔造和令人惊叹的预见力著称,大量细致又经得起推敲的描述让虚构出的“异世界”及生活其中的种族几可乱真,这和他本身的科学素养大有关系。弗诺·文奇本人就是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阅读文奇的科幻小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9.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科幻故事由此产生。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20.
作品假想1954年人类第一次发射登月火箭失败,在火箭的坠毁地点有11人因“巴顿式电位差发生器”放电而死,而科幻杂志《宇宙奇观》编辑基斯由于当时恰好位于爆炸中心点,所以侥幸被冲击波冲到了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和基斯原来的世界很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比如这里已不用美元而改用信用券,宇航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往来于月球和火星。此时这里的地球人正与所谓“大角人”处于战争状态,人类英雄德贝尔和万能电脑麦克指挥着地球武装与之战斗。 基斯在到达的次日早晨试着去编辑部上班,却发现那里已有另一个基斯在工作。而在这个宇航已成为现实的世界里,《宇宙奇观》不再是科幻小说,而仅仅是冒险小说了。 基斯在这个世界里四处碰壁,在历尽坎坷之后,终于见到了人类英雄德贝尔。令他大为吃惊的是,德贝尔很像基斯原来世界里的科幻爱好者德贝尔巴格。难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德贝尔巴格所幻想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