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袁森林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6)
关于通假字的问题 ,经过千余年探索 ,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清晰、深刻了 ,可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者、著作仍然把古今字、假借字、同义词与之混误。作者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予以论述、纠正 相似文献
5.
蒋书红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5(10):55-58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古代汉语里一对常见的概念,然而在现在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二者的界限和分类仍比较混乱。本文试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杨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3,(1):154-157
七笔形声输入法是一种形码与音码相结合的汉字输入法。它确立横,竖,撇,点,折,钩,方7种笔形,从它们的组合笔形中筛选出26种作为码元,再挑选26个与形码元有联系的代表字,将各形码元和代表字分别配于26年拉丁字母作为代码,按所给编码规则,每个字至多3个形码和1个音码,该输入法限制性因素少,适应范围广,成本低,重码率低,击键次数少,应用广,用户可在通用机上操作。 相似文献
7.
8.
余章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5,(4)
本文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和我国古代文献中选取大量字例.较为细致地分析和论述了通假字与异字同义的区别.即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相同或相关,声音相同、相近或不同,这两个字属异字同义;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代替乙字,这两个字属通假字. 相似文献
10.
11.
牟玉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93-98
同源字和通假字是从不同角度对汉字分类而产生的类别,它们大量地交叉在一起。其交叉关系分为三种情况:异体同源,同源通用,同源借用。这种交叉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音节表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古史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似乎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达至于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宋悦魁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5-17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假借和通假。二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字现象,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字现象。通假字与异体字也有共同点:二都存在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的现象。二的不同点是:通假字之间的本义不同,而异体字之间的本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在用户利用输入法练习软件学习时,输入法练习软件使用的训练样本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讨论以形声编码输入法练习软件训练样本生成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户设定的训练目标,通过遗传算法生成符合训练要求的最优训练样本,来满足用户训练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转注的争论历年不休,各有千秋。这些差异多是角度不同。笔者欲从转注分类造字法这个角度出发,简论转注中遵循会意形声的原则以源义素为转变核心造转注字,以转注原体字为声符,添加类首为形符,形成形声转注字。而另一种就是在转注原体字的基础上,添加形符或转形符,形成会意转注字。互训可能是转注原体与转注字间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俞咏梅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中西语言文字的类型和结构原理并不相同,中西语言的结构模式也不相同。形声字与汉语的内在结构关联的理据,构成了汉语的形声结构模式。具有文化哲学、符号哲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价值。该模式决定了汉语的价值系统、形音关系体制、构词法、大脑词库的形式表征系统、语法化的趋势、文体模式以及整体社会文化功能。汉语学的结构主义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完成。 相似文献
18.
李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6)
根据高中《语文》注释体例 ,只有通假字和古今字才以“ ;通 ”作注 ,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亦非古今字 ,教材却仍以此通假术语作注 ,针对这种滥用通假的情况 ,作者分别以例析 相似文献
19.
申晓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30-31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共时与历时的交叉使得二者区分有些复杂.加上古书的注解中用的术语含混,区分比较困难。要使通假字和古今字区分清楚,必须从文字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考察,追本溯源,从根本上来把握。 相似文献
20.
朱峻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84,(2)
翻开一些古汉语著作,总觉得对于古今字和假借字的论述令人不能满意或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有的书只谈假借字,撇开古今字不谈;有的书则把古今字和假借字混为一谈;有的书虽然分述古今字和假借字,却没有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终不能解除读者在古今字和假借字问题上的疑惑。古今字和假借字这两个概念很容易使人产生疑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谈到古今字时把“戚慼”、“竞境”等字作为例字;后来论述假借字又列了这些例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