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相似文献   

2.
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及其古纬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元古代普遍认可的冰期有凯噶斯、司图特、马林诺、噶斯奇厄斯, 而在华南板块只有江口(司图特)冰期和南沱(马林诺)冰期具有明确的沉积记录. 凯噶斯冰期只有同位素和化学指标的显示, 表明可能存在寒冷气候和局部山岳冰川. 噶斯奇厄斯冰期在华南板块则对应于陡山沱组沉积期间年龄相当的一个碳同位素负漂移, 不过不说明华南板块是冰川气候. 江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无古地磁数据, 因此其古地理位置不确定. 凯噶斯和南沱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处在中纬度. 根据现有资料, 在上述新元古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可能处在相似的中纬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这些断裂带上均发生过强烈地震.本世纪以来,我国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近600次.  相似文献   

4.
万天丰 《自然杂志》2005,27(5):263-268
岩石圈板块早期的动力学机制--传送带模式,难以解释板块运动的特征.本文在简述近20年来板块构造学说新成果和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并评述了地幔羽和陨击作用诱发板块运动的新假说.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6个,分别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震与水旱的地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5,40(19):1795-1795
我国地壳同时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印度板块表层的向北运移速度平均是6cm/a,此乃多年平均结果,对个别年可以相差很大.在板块加速挤压的年份,由于应力积累的加速,板缘地震就增多,这已是地震界的共识.于是板缘地震的多寡可以作为板块间挤压强度的一种指标.地壳的张合变化对大气运动会有什么影响?作者曾提出,当地壳受挤时地裂隙变小,妨碍地内流体(液或气体)上传.使地表层变冷,致使干旱少雨.本文的统计事实再次表明此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狂暴的边界     
在板块交界的地方,板块频繁地发生着碰撞、挤压,造出巨大的山脉和深邃的海沟.在这些地方,地球的暴怒达到了顶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震、火山和海啸都产生于此.  相似文献   

8.
<正>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框架建立地震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 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对发生在板块边缘约占全球80%地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动力过程等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是却很难解释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缘,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成灾性最大的大型、特大型地震[1,2].与大洋板块不同,大陆板块具有变形广泛、  相似文献   

9.
万博 《科学通报》2022,(32):3850-3860+3849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地球何时启动了板块构造.目前,学术界将俯冲作用作为识别板块构造存在的标志,将最古老俯冲证据或效应与板块构造启动等同起来.焦点在于,“最古老”的俯冲证据是否代表板块构造启动.局部地区“俯冲”证据不能等同于板块构造,全球联动的俯冲体系是板块构造的本质所在.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获得20~18亿年前板块运动和板块俯冲的证据链条后,将基于华北克拉通的关键发现置于全球背景下开展综合对比,提出地球在20亿年前才真正启动具有全球联动的板块俯冲系统.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使得超大陆得以形成.因此,超大陆是全球板块联动的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板块构造的启动.  相似文献   

10.
海底火山     
《大自然探索》2007,(9):18-19
海底火山环 如果你在浅海海域看到莫名升腾的气流或岩石碎屑,那多半就是海底火山在爆发.一般说来,更多的海底火山爆发发生在深海海域,那里分布着众多的海底火山.大陆板块漂移学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板块覆盖形成的,板块之下是部分熔化的岩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幔柱大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耀龄 《科学通报》2005,50(17):1797-1800
地质过程最终是地球热演化的结果.板块构造理论之所以能解释板块边缘所有地质现象,正是因为地幔冷却的缘故.例如,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生长以及最终通过俯冲消减进入地幔是使地幔冷却降温的有效机理,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地幔柱能解释如板内岩浆活动等另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约1/400,但是从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来看,是一个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国家。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4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非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5大岛弧(弧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  相似文献   

13.
刘丽军  孙卫东 《科学通报》2022,(25):2976-2978
<正>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刚性板块构成.这些刚性板块又称为岩石圈,包括上部的地壳和下部的岩石圈地幔.对于具体的板块而言,其岩石圈地幔的年龄是否与上覆地壳的年龄严格耦合,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问题.这事关对于同一地区的地壳是否与其下方的地幔同时形成、能否用地幔橄榄岩的模式年龄来判断岩石圈地幔属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进入新生代以来,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然后又使喜马拉雅山脉隆起.  相似文献   

15.
从能量的角度看,地球内部的热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热能要转化为动能需要集中有序释放.在地球上,热能最主要的集中有序释放发生在洋中脊岩浆作用过程中.根据"岩浆引擎"模型,在洋中脊不断形成新洋壳,新洋壳轻而薄,老洋壳厚而重,致使整个板片斜置于软流圈上,产生下滑力,导致洋中脊不断扩张,形成新洋壳并推动俯冲带老洋壳的消亡,从而驱动板块运动.地幔柱岩浆活动是"岩浆引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的地幔柱头会引起上覆岩石圈受热,与大量上涌的岩浆共同作用,在其中心部位产生千米级的隆升,从而导致地壳局部大幅度的倾斜,产生向外的下滑力.当下滑力足够大时,岩石圈拉张破裂,向两边推挤扩张,同时远端洋壳在薄弱地带挤压破裂,产生板块俯冲.这是板块运动最初起始和"岩浆引擎"的点火器.在板块构造体制下,板块俯冲起始有两种主要形式,自发俯冲和诱导俯冲.自发俯冲起始往往发生在老洋盆,通常产生双向俯冲;诱导俯冲起始则往往发生于年轻洋盆,通常产生单向俯冲.新特提斯洋的多次单向俯冲闭合是诱导俯冲起始所致."岩浆引擎"主要作用于与洋中脊和地幔柱相关的板块.其他板块构造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板块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地球深部的济阳拗陷CO_2气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郑乐平 《科学通报》1995,40(24):2264-2264
济阳拗陷是在古生代克拉通背景上经历了中生代三叠纪以来欧亚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陆内拉张盆地.拗陷内分布一系列的CO_2气藏,主要有平方王气顶气藏,平南潜山气顶气藏,花17井气藏,高53井、高气3井气藏,阳2、阳5井气藏,阳25井气藏(图1).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非洲板块沿东非大裂谷缓慢位移的科学家们决心通过实验证实到底是什么东西促成了板块的移动,数百万年后,现在的裂谷是否将变成海洋.  相似文献   

18.
苏鲁造山带西北缘五莲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周建波  郑永飞  吴元保 《科学通报》2002,47(22):1745-1750
苏鲁造山带西北缘五莲杂岩带中产有绿片岩相浅变质杂岩组合.对其中3个代表性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得到的谐和年龄分别为672±4,742±9和747±14 Ma,证明这些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这些五莲花岗岩是新元古代时期侵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侵入岩,与大别山北麓的卢镇关岩浆杂岩相对应,都是三叠纪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下来的构造岩片,隶属于大陆板块俯冲构造加积楔的一部分.新元古代岩浆岩在五莲地区的产出说明,苏鲁造山带的板块缝合带位于五莲杂岩带的北侧,因此其位置在五莲断裂以北.  相似文献   

19.
陈俊勇 《科学通报》1994,39(13):1204-1204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也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带,珠峰及其毗邻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形复杂,高山和冰川错综间杂.平均海拔5500m.地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和地下物质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20.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94,39(22):2081-2081
1 区域概况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华南海岸,为大陆板块上的边缘海海岸,陆架宽阔,地处低纬,属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入海口众多,在岸线塑造中河流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加州南部海岸,处在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接触带上,陆架狭窄,地处中纬,属地中海型气候区,夏季干热,冬季温湿,雨量不多,河流稀少.河流对岸线的塑造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