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梳理《西游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宗教”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学界不同的含义,解读不同语境下“三教”词义的不同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表述,辨明耶律楚材对老庄道家思想的尊重与对道教鬼神思想的贬斥,指出其“三教”观念中包含的是道家而非道教,进而厘清《西游录》中对全真教的攻讦无碍于他所表达的三教平等并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水浒传》李贽评本的辨伪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达成了一些共识。新时期《水浒传》李贽评本辨伪的主要方法是多维度比较与旁证,如:《水浒传》李贽批语与李贽思想、文风的比较,与其他署名李贽评作品的比较等。辨伪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如方法偏失、学风浮躁等。未来的《水浒传》李贽评辨伪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扩大评点者候选人范围、深化与两种"李评本"刊行相关人士生平和交游情况的考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神魔小说《东度记》的主题倾向显然在于五伦纲常,而在其主题浅露直白表述的方式中,则透露出作家主体的三教合一思想,这又使文学性的小说具有了宗教宣教书特征。  相似文献   

4.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三教的宗教文化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而宗教又与名山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儒佛道与中国名山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的“莲”有着独特的内涵:自《诗经》以来的诗词书画中频繁出现“莲”;佛儒道三教不约而同地赏识“莲”;在人们的婚丧嫁娶包括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莲”的身影。汉民族的莲是爱情、故乡情、艺术美和宗教美的代言物。  相似文献   

6.
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逐步拉开其文学演绎的序幕。《西游记》的成书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史,也是释、儒、道三教的融合史。在长达千年的文学演绎进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孙悟空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信息,解读孙悟空这一角色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对于完整地解读《西游记》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辨别署名李贽评点的几种《忠义水浒传》刊本的真伪问题,是研究李贽小说评点乃至其文学、哲学理论的基础,对此学界已多有论述,然众说纷纭,需对各家观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理清此一问题,方可深入研究李贽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自始至终或隐或显存在着儒、道、佛三教的诸种观念和思想,但三教在书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所受礼遇差别更大。崇道、尊儒、抑佛是三教在书和的境遇,且三教文化交汇融合、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是对小说主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说《鹿鸣》着力展现了一个鹿类有灵、万物有灵的灵性世界;当以林明为代表的人类在对其灵性加以呵护时,彰显出人类伟大的理性;同时他以宗教般的情怀,实践着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希冀回归人类精神栖息的诗性家园。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明代中叶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而且也是很有史识的史学家。他将他的政治、哲学理论原则贯彻到史学中去,对历史作了一些异于正统的评论。 李贽的著作很多,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恐怕史学著作占绝对的优势,他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就是史论方面的专著。这两部书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  相似文献   

12.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出身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市民阶层广泛的影响。廿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睹儒学家们的虚伪可恶,深感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使他养成不屈不挠的反孔斗争精神。他的战斗的一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儒法斗争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李贽的著作甚多,流传很广,其中《藏书》和《续藏书》这两部巨著,是李贽的主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一种“精神忏悔”现象,人总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因为恐惧而有心理痼疾,故此常显得卑微。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罪与罚》是代表作品。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情怀;二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这种另类禅诗,却从正面直接揭示了王维的复杂心理世界。它的风格很近似于白居易的宗教诗风格,这是王维诗作当中并不常见的。王维既不是"诗家佛陀",也不是"诗家菩提",而是一个普通的"学佛者",他的一生都没能解脱,他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儒士文人。  相似文献   

15.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16.
胡璇 《甘肃科技》2010,26(6):89-91
通过调研,发现兰州市的著名景区存在着明显的三教融合渗透的文化氛围。在回顾兰州三教文化融通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以五泉山为例,分析论证景区的建筑特色、宗教规仪、相关人群对景区文化的认识,概括出兰州市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宗教文化氛围,并根据实际提出了景区要和谐科学发展并突出文化特色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处理看,与文言短篇小说以虚幻情节表现人情世态不同,长篇白话小说跻身文苑之后,大都以现实情节来编织故事和塑造人物。这自然要把从明中叶出现的如《西游记》一类的神魔小说除外,此种文学现象涉及小说发展的源流,这里不再论列。 《水浒传》的题材,它泛滥百家,贯穿三教,其蕴含可谓精深博奥,包罗万象。小说引人入胜之处,首推人物的鲜灿,情节的生动,主题的深刻,其次,如小说中的宗教描写,亦颇具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18.
紫金庵的彩塑是富有思想性、富有世俗情节的艺术作品,通过其精湛的彩塑造型生动体现了中国三教合一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发展的现象;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宗教的实用主义要求。通过紫金庵的雕塑艺术让我们看到了世俗文化影响力的深远,也看到了在艺术形式的背后,人们真正重视的是现实的实用主义崇拜理念的表达。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修复,让宗教信仰的香火不断延续,而世俗宗教发展完善的原动力应该来自社会民意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莲花山地处山东省中部,与泰山、徂徕山形成金三角.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分布广泛,“儒”、“释”、“道”三教共存,佛教为主,其中佛教中的观音文化居主导地位.近年来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按照“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主题定位,打造佛教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剖析目前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访美散记》和《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两部著作,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丁玲热诚的爱国情怀和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小草精神。丁玲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是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小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