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共政策稳定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保持政治稳定的关键,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条件,提高政策结构体系科学性的途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障。为了保持公共政策稳定,就要严格管理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度,优化政策执行者水平,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充分发挥民众的能动作用,从而运用公共政策稳定来塑造良好的政策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崔莹晶 《科技信息》2009,(15):120-121
伴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张,以前作为一个"守夜人"式的政府已不复存在,现代政府用政策管理调节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权力在不断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导致政府政策的脱离民众和失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机能,因而人们寄希望于公众舆论的影响,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共论坛公开民众意见和观点,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影响政府制定政策的舆论压力,促使有关职能机关制定相应政策,以达到公众参与监督行政的目的,使得政府及其官员和政策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而随着少数民族在发展中“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对政府政策过程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目标群体(公共政策间接客体)的参与是提高政策过程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政策参与问题加以分析,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运用公共政策来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力引入公开征求意见的形式推动公民参与制度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环节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制度、观念和技术层面分析,都可以发现公开征求意见措施的实行将为政策管理带来诸多益处。但如何将有效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融入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仍需要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的根本性途径和决定性步骤。然而在现实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偏差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造成偏差的诸多原因中,政府这一行为主体的消极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引入公众参与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对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消极作为,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终解  相似文献   

6.
石君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81-82,91
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还比较低,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健全政策参与制度,规范公民参与途径;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7.
迟来的文在寅对朝政策2017年3月,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因严重的"国政垄断"行为,在民众持续不断的大规模集会示威下,遭国会弹劾而提前近一年下台。紧接着,经过两个月的大选,在野的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曾任前总统卢武铉民政首席秘书和秘书室长的文在寅,以41.1%的得票率当选韩国总统。这样,经过李明博、朴槿惠两届"保守"政府,继承金大中、卢武铉两届"进步"政府政策基调的共同民主党重掌韩国政权。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指社会各成员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和接受程度,包括政策过程的公信力、政策主体的公信力和政策内容的公信力三个方面。当前在我国,由于公共政策自身缺乏科学性、公共性和连续性,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以及公民政策参与度低和期望多元化等原因,造成公共政策公信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因此,要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信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质量、强化政府的公信力、鼓励公众参与,平衡公众期望。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的民主化是当代政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政治机会结构反映了政治体系的开放性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质上属于政治过程的公共政策过程的多元参与程度。本文将通过对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政策场地与策略的分析,采探讨不同社会主体的政策参与能力问题。通过分析指出政府主导构建公平性的制度保障是保护弱势群体参与权利,提升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行政的动态体现,它集中反映了政府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和行政效率。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崭新的特征,它表现在对问题构件的敏感、积极和主动,议程建立主要由政府外部力量推动,政策方案规划的群策群力和政策抉择的公共利益导向。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更加透明顺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问政在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其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网络法律缺失,问政缺乏保障;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缺失;网络舆情泛滥,问政信息真假难辨等。我们必须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而提升政府的民主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第一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为转化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重视成果信息推广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等举措,对中国建设及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是民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知情权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着交叉和冲突,因此知情权的实现要以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为前提。可采取利益衡量的方法寻求权利间的平衡,使之得到协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纳税人的知情权是纳税人有权了解税制的运行状况、税款的用途及与其纳税有关的各种信息或资料提出质询的权利;纳税人在行使知情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时不能侵害其他主体的民商权利;纳税人的知情权包括对税收立法的知情权、征税管理的知情权、税款使用的知情权、税收程序知情权及请求救济知情权等;对纳税人知情权的保护包括应当完善相关立法、强化税务人员的法律责任、健全税收司法制度、树立对税收的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只有全面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才能切实贯彻“税收中性”原则;这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收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盟水斋存牍》相关案件的分析,从女性对娘家财产继承、改嫁时奁产的处置权以及孀妇的财产权三个方面对明朝后期广东地区女性家庭财产权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女性拥有比法律规定的更多的、更大的家庭财产权。这一现象的造成,是由于明朝后期广东地区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观念和思潮的改变,冲击了压抑人性的传统礼教,使得女性在家庭财产权方面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权力须以权利为出发点与归宿。不论是权力对权利的积极保护,还是权力对权利的消极限制,皆以人权保障为首要价值。政府基于对社会连带关系、公共利益、实质人权保障的合理考量,获得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正当性,然此种限制亦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合法性要求,惟其如此,方能实现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村治在线"是我国首个以农村基层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的软件系统,它是一种集互动、交流、信息公开于一身的新型村务公开形式。"村治在线"的出现,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权益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村治在线"充分利用现有的传媒技术,创建了信息共享传播模式,互动监督传播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这些传播模式的应用使得"村治在线"构建了农村传播公共话语平台,建立了协调机制,成为社会减压阀,同时推动了基层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全球行政信息公开化浪潮的大背景,作为体现政府服务质量的平台,政府部门网络平台成为当今社会较为关注的政府治理途径。立足世界信息化背景,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根据流程再造理论,考察厦门、台北两个闽台地区较为成熟的政府部门网络既符合科技趋势,又契合了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沿。从公共管理的理论角度,结合两地政府网络的优势,把握网路平台构建的现状,并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可行性较高的理想政府部门网络平台,是实现服务型政府与公民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的良好途径。因此,从调查比较出发而进行的对策研究,成为构建理想型政府部门网络平台的基础,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观念到宪法基本权利——知情权的一般法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知情权不是天赋的 ,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知情权的生成演进历史也是知情权由观念到一般公法权利 ,再上升为宪法基本权利的发展演进史。作为宪法基本权利 ,知情权具有不同的功能面向 ,既具有自由权的特性 ,又具有请求权的特性。在宪政框架中 ,作为开放政府的核心 ,知情权之保障有赖于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一种人格权利,为私权。在我国现今的《民法通则》中,并没有把隐私权规定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而只是通过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来兼顾公民的臆私权。因此,我国在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这正是引起隐私和新闻知情权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而作为实现公众知情权的栽体,新闻知情权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众所周知,隐私权与知情权一直就是一对对立的法学范畴。而现如今生活中越采越多的冲突事件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探讨这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找出缓和二者冲突的措施和方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