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增长的综合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利华 《系统工程》2000,18(1):71-75
人口增长的长期波动过程既带有趋势波动成分,又带有周期波动成分,同时还带有随机波动成分,因而根据趋势波动分析、周期波动分析和随机波动分析综合集成的方法来预测人口增长是可行的,提出的综合预测模型的拟合误差比单一模型计算的误差小,预测结果比较好,是人口增长预测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波动方程对粮食产量及气候和粮食生产物质资料投入要素波动性进行分离,对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气候因子进行时间序列波动变化特征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探求粮食产量波动形成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粮食产出波动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整体趋势与农业政策制度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物质资料投入因素年际间波动高于气候因素波动;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降水量波动以及政策制度变化是产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上证综指和代表性波动周期为例,采用样本外的滚动时间窗预测法,计算了不同收益分布假设下的波动率模型对指数波动率的预测值,并进一步运用基于自举法的SPA检验,评估了各种分布假设对上证综指波动的预测精度.实证结果显示:就中国股市而言,有偏分布能够提供最优的波动率预测精度;在某些损失函数标准下,广义误差分布也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波动的异方差模型及其SPA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股票市场最具代表性的股价指数-上证综指的高频(High-frequency)数据样本为例,实证计算了以GARCH族模型和随机波动(Stochastic volatility)模型为代表的不同异方差模型对中国股市波动率的预测,并进一步运用SPA(Superior predictive ability)检验法,实证检验了不同异方差模型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刻画能力和预测精度问题.实证结果显示,就中国股市而言,随机波动(Stochastic volatility)模型是预测精度最高的异方差模型,但在某些损失函数标准下,EGARCH模型也具有良好的波动预测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票市场连续性波动与跳跃性波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非参数化方法为理论基础,利用沪深300指数2006年至2008年的一分钟高频数据,分离出已实现波动率中的连续性波动和跳跃性波动的时间序列,进而检验了两种不同波动成分在股市不同周期内的统计性质,以及收益率对各种波动成分是否存在规模效应和杠杆效应.结论表明:股票指数的运行过程存在明显的跳跃聚集现象;我国A股市场的连续性波动与跳跃性波动比美国市场具有更为长期的滞后相关性;杠杆效应在各个考察时期内均不具有显著性,规模效应在大部分时间内具有显著性,表明收益率取值的大小较取值的正负更能对各种波动成分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在牛市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HAR-GARCH模型和HAR-CJ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自适应的不对称性HAR-CJ-D-FIGARCH模型, 并用以对中国股市高频波动率进行了预测, 然后利用上证综指2000年至2008年的高频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股市高频波动率的特征, 最后运用SPA检验评价和比较了构建的模型与其他6类高频波动率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能力. 结果表明: 中国股市高频波动率同时具有长记忆性、 结构突变、不对称性和周内效应等特征; 结构突变仅部分解释其长记忆性; 高频波动率连续性成分的长记忆性很强, 而跳跃性成分的长记忆性非常弱. 相比于其他6类模型, 自适应的不对称性HAR-CJ-D-FIGARCH模型对样本内数据的拟合效果最好, 同时也是样本外预测性能最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虑股市高频数据的日内效应和已实现波动率的测量误差修正了现有多分形波动率指标的构建方法,以HAR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多分形波动率预测模型.利用Diebold-Mariano检验和"模型信度设定"检验等方法综合评价了各种模型对我国沪深300股指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1)在相同模型范式下,赋权调整已实现波动率的样本外预测能力要优于已实现波动率,而本文提出的新的多分形波动率模型要显著优于其他模型;2)在相同波动率测度指标下,引入股价波动的跳跃成分和杠杆效应能进一步改善波动率模型的短期预测效果;3)最优和次优模型均是基于新多分形波动率方法构建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赋权已实现波动及其长记忆性,最优频率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实现波动是针对高频金融时间序列的一种全新的波动度量方法,具有不需要模型和计算方便的优点.本文则对已实现波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波动度量方法———赋权已实现波动,并且使得“已实现”波动成为赋权已实现波动的一个特例.通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说明了赋权已实现波动是优于已实现波动的波动估计量,并且对赋权已实现波动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综合考虑微观结构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基础上选择了最优的高频数据采样频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修正的已实现门阀多次幂变差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特征,并通过构建考虑跳跃的AHAR-C-TCJ模型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成分对股指期货市场未来波动率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率的连续成分存在较强的长记忆性,而离散跳跃序列的长记忆较弱,但仍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跳跃的久期序列的自相关性较强,而规模序列的自相关性不显著;显著的离散跳跃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日、周以及月的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AHAR-C-TCJ模型能显著提高股指期货市场波动率的预测精度,尤其是标准差形式和对数形式的AHAR-C-TCJ模型。  相似文献   

10.
局部波动率模型被广泛运用于风险管理、期权定价等领域,该模型不仅可以描述波动率微笑、期限结构等实际现象,同时能保证市场的完备性.研究局部波动率模型的核心目标是对隐含波动率进行建模.本文分别通过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对隐含波动率建模,不仅保证了波动率曲面的无套利性,同时给出了非参数法求解局部波动率的显式表达式,从而消除了近似误差,得到较为光滑的波动率曲面.此外,本文基于局部波动率模型对我国上证50ETF指数期权的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从样本内定价误差、样本外定价误差、套期保值效果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该模型的定价效果.实证结果显示:对样本内数据,非参数法拟合的定价结果优于参数方法;对样本外数据以及套期保值效果来说,参数法取得的效果较好.特别地,隐含波动率建模方法无论是对期权定价还是套期保值,效果均优于直接根据市场数据建模的结果,样本内定价误差可减少一半以上,均方误差可降低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