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西方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她既是崇高的春天之神、爱情之神,同时,她又是充满原欲之神、淫荡之神,该符号的"神格"出现了"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巨大张力.这一巨大张力常使国人感到百思不解.这个在以"伦理"为轴力的中国"文化范式"看来充满背谬、分裂的神格,当将其置入以"命运"为轴力的西方"文化范式"时,却是一个亲和、谐调、逻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13亿人的精神,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当下即是","一切放下"之精神,圆而神的智慧,温润而悲悯之情;大同思想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道德认同和学习精神。尽管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认真鉴别的内容,但其明显的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5.
"诡道",作为源于《孙子兵法》的中华文化关键词,其文化意向在中学西传、中外对接的概念转换中由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招致误读。基于历史文化语义学之视角,西方译者英译之误读涵盖"诡道"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诡道"概念所反映的意向世界及"诡道"概念的基本文化内涵。其误读有三:不尊重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导致的常识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英译用词之意向性却有悖于源概念文化意向之理解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源概念文化意向却基于实用主义的立场赋予其有意图的意义之功利性误读。  相似文献   

6.
日本"第三代新人"作家远藤周作籍由其宗教作家的独特视角,不断反思与探索基督教义的真谛,深刻探究西方宗教在日本风土下的受容,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创造性地提出了"母性之神"的概念,认为这种概念根植于日本人的宗教观,是日本人罪恶意识欠缺的当然归结,并最终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中找到了解决东西方"母性之神"与"父性之神"对立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窥性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中西神话中有关偷窥的描写从多个角度透露了各自文化的内涵:西方的命运不可抗拒和中国的命运自主,西方的重理智与中国的重人情,西方的神具有无上的权力而中国的神却受到凡人的挑战,西方重视个性的张扬而中国重视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灵感"最早是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本意是"神的昭示"和"灵气".在中国古代诗学论著和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灵感"一词,但是对创作心理状态的描述则颇早。介绍了"灵感"一词的渊源,整理了我国古代诗学论著或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描述,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探讨了创造和把握灵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明代传教士来华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地圆说.清代知识分子刘献廷与丁柔克的笔记,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圆说的认识水平,其间不乏对西方天文学概念的误解与中西方不同观念的碰撞.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地圆说的困难,在于中西天文学观念的巨大差异,以及知识体系移植的困难与缓慢.  相似文献   

10.
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西方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她既是崇高的春天之神、爱情之神,同时,她又是充满原欲之神、淫荡之神,该符号的“神格”出现了“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巨大张力。这一巨大张力常使国人感到百思不解。这个在以“伦理”为轴力的中国“文化范式”看来充满背谬、分裂的神格,当将其置入以“命运”为轴力的西方“文化范式”时,却是一个亲和、谐调、逻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大加赞美的"花好月圆"之夜,西方人却视其为妖魔鬼怪出没之时。月圆能对人类和动物产生消极影响的说法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几乎每个西方人都听说,在月圆之夜外出是不安全的。那么从科学的角度讲,月亮  相似文献   

12.
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位会通中西文化的先驱人物。由于其自身早年蒙受国学和后来留学英法等教育经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时常在严复身上交织密切并发生碰撞。这体现在严复在引进和译述西学之时,时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期所引进之观点更符合中国实际之国情,易于被国人所接受。其中,他在翻译传播西方政治哲学家斯图亚特·密尔的政治学著作《论自由》时,用"群己权界"四个字的核心概念来解释liberty(自由)、right(权利)等概念,第一次将关于自由的理念引进国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交流变得频繁,西方作家笔下出现了不少东方形象。在西方"文明化"的大叙事中,东方形象作为"他者",是"文明化"核心概念"进步"与"自由"的对立面:停滞与专制。杰克.伦敦身处其时,也参与了美国作家关于中国的刻板书写,可贵的是他最终走了出来,早年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更多地为理解、宽容、同情与理性思索所替代。在整个西方还在忙于塑造一个被否定的、邪恶的中国形象之时,伦敦已能思考东西方交流可能性之题,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故而特别值得中外学者关注。从早先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到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再到种族意识的明显弱化,最后达及对东西方沟通的乐观期待,显然杰克.伦敦的中国观体现出了强烈的渐变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家具与西方古典家具,它们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都不尽相同,却都让人感受到了和谐之美,不管是中国明式家具的简约也好,还是西方古典家具的眩目和繁复也好,它们都得到了世人的赞许。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够用各具特色的"形"蕴涵一个深刻的"神",并且将这种"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现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出发,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在不同生死观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也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寻找理想的"应然"和"必然"使人类把追求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儒家从天道皈依的角度论证了自然启示的真理性,道家则直接从思想层面论证自然的真理性,人与自然合一乃至混沌未分的状态被中国思想视为最高的境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未分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分化,再到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合一,不论自然及其代表的神性与人是处于对立还是和谐的状态,它都是西方文化中知识和信仰的真理之源。中西思想中达到共识的自然的真理性内涵预示并保证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创世神话是中国和西方共有的神话母题,并分别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方创世神话的对比,可以发现西方的创世大神上帝象征着"大母神",而中国的创世大神盘古与女娲则分别对应"父权"与"大母神"。"父权"从本质上来看是反对自由意志的,因此西方基督教文化保护人的自由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不是很欢迎自由意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