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加尧 《科技信息》2012,(32):211-21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往往超越了对女性形象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展现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本文首先对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作归类研究,以此和传统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成长过程中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多侧面揭示其创作成因。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弑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弑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伤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杀式)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杀式)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女性婚恋是缺乏爱情的婚恋,在这种婚恋中女性的追求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生计需求和生理欲求。由此可以窥见张爱玲陈旧落后的女性观及其生成的现实文化和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40年代沦陷区小说创作处于尴尬局面.张爱玲另辟蹊径,着重从表现旧贵族世家在大都会的遭际和命运,青年男女的婚恋和婚恋中的女性的原罪意识等方面入手,呈现出鲜明的凡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对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观的分析为基础 ,对其小说通过婚恋所揭示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悲剧性命运进行考察 ,认为在男权社会的文化与制度之下 ,女性丧失了主体性与自立能力 ,迫于生存的压力 ,纷纷谋求婚姻 ,依附于男性 ,不约而同地走上楼去沦为“第二性”的女人 ,在被害与自害甚至于害人的过程中呈现出女性生命巨大的黑暗性  相似文献   

7.
冯沅君是“五四”女性创作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她前期的小说往往被看作是正面直击封建婚姻制度、争取爱情自由的范本。但是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其创作中峻切的反封建主题以及文本叙述中复数的人称“我们”造成了她小说中人物形象性别身份的价值失落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而这种主动规避女性自我的叙述策略和当时的时代语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张洁小说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张洁有关爱情问题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到的特色。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老男少妇婚恋模式、男女性别对抗意识和知识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9.
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张洁小说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张洁有关爱情问题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到的特色.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老男少妇婚恋模式、男女性别对抗意识和知识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0.
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她试图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去颠覆甚至粉碎男权神话。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小说文本的分析,论述池莉这一时期作品中主要反映在两性角色的置换与激烈的对抗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文学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方言在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张爱玲巧妙地将合肥方言植入到小说创作中,不仅仅让小说更具张力,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生命"寻根"的重要方式。张爱玲是孤独的,通过方言的使用,她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向记忆的深处、心灵的田园。合肥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反映了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林白是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女作家之一。本文从林白的小说分析了林白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创作个性,分析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意识的失落,从而揭示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她们都把笔力集中放在表现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在看似从容超脱实则深深进入地描写疯狂世界里的女性疯狂这一点上,张爱玲可以说是第一个。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媾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文坛。1943年以后的三、四年是她创作的旺盛期,在这期间产生了《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等优秀小说;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命运,较好地从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生存的困顿和生命无常的苍凉、女性的异化和内心的悲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主题具有极丰富的悲剧性,但张爱玲的深刻和思想高度是紫式部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鸳鸯蝴蝶派历来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在市民题材取向、商品化特征、女性主题和传统笔法等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对鸳鸯蝴蝶派小说有所传承,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张爱玲用娴熟的民族形式和多样的现代技巧,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现代意识,这些都大大超越了鸳鸯蝴蝶派。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为鲁讯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地位重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分析鲁讯先生的创作心理看小说中作者婚恋生活的投射;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渭生和子爱情悲剧原因;总结鲁迅先生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20.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历时性梳理,特别是通过对其爱情话语的探索、考察,来揭示张洁的女性观,是研究张洁创作倾向与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