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反应扩散方程推广到存在引力的非等温系统.外场的引入使方程不再有均匀定态解,用该方程分析恒星结构CNO循环的稳定性得到了由引力和温度梯度产生的效应以及一些有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四个不同星风物质损失率公式,计算了5M⊙和15M⊙转动恒星的演化。通过对演化结果的比较发现: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大小对大质量转动恒星演化的影响比对中质量恒星的影响要大;星风作用越大,恒星在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低光度方向移动;而且较大的物质损失率降低了恒星内部CNO循环的反应速率,从而延长了恒星的演化寿命,并影响到恒星内部的密度和温度等各个物理量。  相似文献   

3.
PPI反应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与引力—温度梯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平衡态热力学方法建立了描述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进而研究PPI反应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获得了稳定性判据以及引力和温度梯度效应的表达式。结果表明,PPI反应是稳定定的,扩散总是起维持稳定的作用,而热扩散起坏稳定的作用;给出了g-T效应起主导作用,维持稳定作用以及破坏稳定作用时的条件,同时指出g-T效应与元素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非平衡态热力学方法建立了描述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进而研究PPI反应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获得了稳定性判据以及引力和温度梯度(简称gT)效应的表达式.结果表明,PPI反应是稳定的,扩散总是起维持稳定的作用,而热扩散起破坏稳定的作用;给出了g-T效应起主导作用、维持稳定作用以及破坏稳定作用时的条件,同时指出g-T效应与元素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强磁场下,电荷屏蔽对热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对低的密度下(ρ/μe-10^5mol.cm^-3),强磁场(-10^13G)使得电荷屏蔽势能增加;增加的屏蔽势对CNO循环中氢燃烧阶段^14N的质子俘获反应有明显的意义,但对其它热核反应,强磁场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者计算了在不同温度 (非共振情况 )下18O(p ,α) 15N与18O (p ,γ) 19F两个反应道的分支比 .在 (2~ 3)× 10 7K温度范围内 ,其分支比R约为 1.33× 10 2 .这表明 ,在CNO循环中 ,核反应18O(p ,γ) 19F可以忽略 .CNO循环中的分支数也将由原来的 4个变成为 3个 ,并直接影响17F和18F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相似文献   

7.
用WKB方法计算在极高温度(非共振情况)下19F(p,α)16O与19F(p,γ)20Ne两反应道分支比.在CNO循环中,这两个核反应反应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16O和20Ne的含量,进而影响着17F和18F中微子的流量.计算表明,在(2~3)×107 K温度范围内其分支比值R约为1.189×103.这表明在CNO循环中,核反应19F(p,γ)20Ne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8.
鸟粪下落对输电线路绝缘子周围电场分布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对于整个电网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鸟类活动日益频繁,加剧了鸟害对于输电线路跳闸的影响。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鸟粪下落时输电线路绝缘子周围电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鸟粪下落对于绝缘子附近电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星际介质中同位素丰度比18O/17O可以很好地示踪星际介质中元素增丰来自大质量恒星与中小质量恒星的相对抛射量.为了确定银河系不同区域星际介质中的该同位素丰度比,笔者利用JCMT-15 m望远镜,对17个不同银心距(1~16 kpc)恒星形成区的C18O和C17O分子的J=2-1跃迁谱线进行了观测.在其中的11个源,同时探测到了C18O和C17O分子谱线.分析得到了该样本的同位素丰度比18O/17O,发现该丰度比存在一个明显的径向梯度,即该丰度比随着银心距增加而增加,这和之前C18O和C17O J=1-0谱线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由J=2-1谱线得到的同位素比值普遍低于J=1-0的比值.这应该是由于C18O J=2-1谱线比其J=1-0谱线的光厚效应更严重导致的.这也意味着在确定样本的丰度比时,光深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后续对大样本的多条跃迁谱线观测,对准确确定丰度比及其梯度分布非常重要.由观测得到的丰度比梯度越准确,就越能在理论模型研究中对CNO同位素的合成进行更好的限定.  相似文献   

10.
知识积木     
恒星碰撞不用担心恒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呢?它们正面碰撞时,或许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颗更为巨大的恒星;而当碰撞擦肩而过时,两颗恒星将围着彼此的轨道旋转,形成一个紧密的双星系统。恒星碰撞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大灾难,但科学家们表示,这一现象在银河系中非常普遍,人们用不着担心。(马小兰)大约在恐龙灭绝的前期,地球经历了一次非常巨大的环境变化,海平面下降,很多被海水隔离的封闭空间一下子连接起来了。这样,很多物种得到了交流的机会,对恐龙来说新到的物种身上很可能携带有致命微生物,这导致了它们的大量死亡。很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