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的渗层组织结构和成分,讨论了渗层厚度与镍铬共渗工艺参数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镍铬共渗层厚度取决于共渗温度、保温时间和试样材料,其变动范围0~250微米。铜的镍铬共渗层中的镍铬含量可在0~85%的范围内变动。此外,还列举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工艺在碳钢钢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离子氮化炉对A3、45、T10、T12钢进行离子渗铬。研究了渗铬层的组织及结构,阐明了渗层组织的形成机理。对T10钢渗层组织进行了有无辉光放电作用的对比。测定了离子渗铬及无辉光放电作用的低压气体渗铬后钢件表面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机理的角度讨论了三种氮化层的组织、成分与性能的关系。通过金相组织、显微硬度、x光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磨损实验,说明氧氮化耐磨性最好,渗层最深且耐蚀性也最好;离子氮化韧性最好;三种氮化均无脆性相Fe_2N出现。试验结果说明与渗层深度、表面疏松状况及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低合金钢双辉渗W-Mo-Co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合金钢25Cr2Mo2V表面渗W—Mo—Co三元合金,可在表面形成铁、钴、钨、钼时效合金。研究了形成这种合金的表面冶金工艺和渗层组织状态,渗层成分分布以及工艺参数的改变对渗层厚度及渗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合金元素的含量可以达到高钴时效合金W11Mo7Co23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增强放电结构 ,在钢基材表面进行了离子渗 Mo试验 ,结果表明 ,离子渗 Mo层厚度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 ,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对渗层厚度有一定影响 ,渗 Mo后经淬火与回火处理可消除高温条件下造成的不利组织。  相似文献   

6.
通过彩色金相的方法显示了离子渗氮层及固体渗硼组织。结果表明彩金相不仅可使不同深度的渗层组织清晰显现,还能够使渗层各区珠各相组合显示出来,简单讨论了各相着色原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纯铁,10,40,45,60,T8等碳素钢进行了渗钼工艺的研究,探讨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阴极-栅极间距对渗层厚度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渗钼层的显微组织,渗钼层浓度分布,实验表明,双层辉光离子渗钼技术是一种新的离子渗金属技术,是离子渗钼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20钢固体渗铬处理后渗层的层深、组织和成分等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研究了渗剂成分及配比对渗层的影响。以2Cr17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挂片试验和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分析了渗铬层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铁表面进行Ni-Cr-Mo-Nb多元共渗.结果表明: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可以在工业纯铁表面形成合金元素成分呈梯度分布镍基表面合金层.对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存在成分离析现象从合金元素的扩散原理探讨了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合金层由M6C 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金属态HV0.025硬度高达1 200~1 40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1 400~1 600左右;固溶体扩散层在渗金属态硬度较低,HV0.025硬度只有400~55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800~1 000。碳化物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不存在膜基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Q235钢双辉镍铬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和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Ni-Cr合金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附件、X射线衍射仪、动态显微硬度系统等测试方法表征了合金层的组织形貌、化学成分、相组成、动态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并采用CHI750电化学工作站,以304L不锈钢为对比试样,通过三电极体系以0.001V/S的扫描速度研究了两者在3.5%的NaCl和0.5%H2SO4两种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等离子共渗后,Q235钢表面形成了厚度约12μm的镍铬合金层,渗层均匀致密,无孔洞裂纹等缺陷,其表面晶粒结聚成团,呈颗粒状.镍、铬合金元素由表及里呈梯度分布,并在次表层达到浓度高峰,其原因在于在此工艺下沉积的表层区域原子发生逆溅射和逆扩散.合金层主要由FeCr0.29Ni0.16C0.06、Cr23C6和γ相组成,与基体呈冶金结合,表面动态显微硬度达9.72GPa.电化学腐蚀试验表明合金层在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相对于不锈钢正移25mV,并且具有比不锈钢更小的腐蚀电流密度,而在H2SO4溶液中合金层的腐蚀电位虽负移9mV,但其腐蚀电流密度依然远小于不锈钢,计算得出其腐蚀速度相对于不锈钢分别降低了2.35倍和1.30倍,因此双层辉光等离子镍铬共渗可显著提高Q235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试样材料对20钢工业纯铁和18.8不锈钢上双层辉光离子渗Inconel625合金过程的工艺特性及主要的宏观参数对渗层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渗层中合金元素的总含量及其渗层合金中主要合金元素的单独含量可以通过宏观工艺参数调整而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双层辉光离子渗成分离析及表面合金贫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试样20钢上双层辉光离子渗Hastelloy C-2000合金过程中渗层出现的成分离析以及表层Ni,Cr合金元素贫化现象,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认为表面合金贫化与工作表面层离子轰击形成的畸变梯度及反溅射有关;万分离析是由于合金Ni,Cr,Mo的溅射特征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亚微米级TiC和CrxCy合金混合粉末为原料,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球铁表面制备出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的合金化层.利用XRD,SEM,EDS等分析了激光合金化层的相组成及微观组织,并测试了激光合金化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合金化层表面平整,与基体形成了冶金结合.在激光功率、光斑直径一定的条件下,在400~1000 mm/min扫描速度范围内,合金化层厚度随扫描速度增加而减小,合金化层硬度随扫描速度增加而提高.激光合金化层中存在细晶强化和固溶强化等强化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球铁表面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16.
激光表面合金化制备TiC/Ti复合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在工业纯钛表面制备TiC/Ti复合涂层,并对复合涂层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对TiC的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由合金化层和热影响区组成.合金化层由TiC和α′-Ti构成,TiC的生长形貌包括树枝状、十字花瓣状、胞枝状以及针状,热影响区主要由α-′Ti构成.合金化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HV 420.TiC的合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激光辐照时,固态C颗粒迅速扩散至激光熔池并被液态Ti包围;首先固-液结合界面处的Ti和C直接反应形成TiCx,随后液Ti扩散并穿过TiCx层与剩余的C进行反应,直至TiCx中C的浓度达到TiC中C的浓度,生成的TiC溶于液相中;快速凝固过程中,TiC从溶液中析出并长大.  相似文献   

17.
铸渗法提高灰铁件表面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o,W,Cu合金铸渗灰铁件,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灰铁经过铸渗钼、钨铜合金后,在表面形成厚度为1.5mm的铸渗层,再经过短时间的高温加春扩散层厚度可达6mm,表面硬度明显提高,耐磨性是未经铸渗处理的200%。  相似文献   

18.
用 Th-230/U-234法测定了岩灰洞钟乳石结层和骨化石样品的年龄。划为第二层的钙板的年龄为21.4万年。先于钙板生成的岩灰洞堆积物的年龄应大于此值,因此应划为更新世中期,桐梓人应属直立人。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与水雾化铁粉纯度相同的致密铁铸锭作试样 ,通过在其表面涂覆合金元素粉末层进行部分预合金化扩散处理 ,以研究部分预合金化铁粉的压缩性改善的机理 .研究发现 ,在铁粉扩散处理过程中 ,由于部分合金化铁粉中的合金化区域产生了铁晶格畸变 ,导致该区域的体系能量升高 ,将未合金化区域中的间隙原子如C ,N ,O等吸引到合金化区域 ,产生未合金化区域中的间隙原子向合金化区域的定向迁移 ,未合金化区域产生“自纯化”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扩散处理温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未合金化区域中间隙元素的含量降低程度也增大 ;间隙原子自未合金化区域向合金化区域的迁移过程符合扩散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20.
双层辉光离子渗Ni-Cr-Mo-Cu合金的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20钢基材上,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进行Ni-Cr-Mo-Cu多元共渗正交实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渗层的元素总含量以及渗层的厚度有较大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源极电压1 050 V,工件电压250 V,气压35 Pa, 极间距1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