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唐朝时期,吐蕃的社会文化正在悄然地发生变迁。民众的迁徙是其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吐蕃不仅在和平时期积极学习外来文化,而且在战争时期也与汉族接触融合,不断吸纳汉文化。这些促进了吐蕃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基于发展文教事业、恢复儒家伦理纲常的需要,北宋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通过尊师重教、任用名师讲学,重视专科学校教育,积极进行教育兴学改革,鼓励私学、倡导家庭教育等政策措施,重建宋王朝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积极开明的教育政策维护了北宋王朝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对北宋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诏学校教育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与唐朝基本一致,学校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庙学,也有国子学性质的“文学”,还有私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接近内地的水平。南诏的文化教育中心有羊苴咩、善阐和永昌等。  相似文献   

4.
唐代西南边的八个羌人小国总称西山八国,因其部落酋长从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封号,实际上接受了唐朝的羁縻或统治;由于其地势在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中甚为重要,在广德元年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贞元年间收复失地,西山八国因而率其部众内附,重新接受唐朝的羁縻,唐代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山八国的称谓;唐朝自贞元年间始置"西山八国安抚使",说明唐朝对西山八国地势的重视;而吐蕃要进攻唐剑南西川或维持对南诏的控制,故尔屡次同唐朝发生对西山八国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舆论为教育呼吁,九年义务教育法公布了,学校在增加,教改在进行,这是事实,但事实背后潜伏着危机,正如一艘巨轮,外形壮观,但能源不足,机件老化,能顶着风浪前进吗?知情者对普教的忧虑有甚于此。我国的教育“先天不足”教育的危机是有社会历史渊源的,我国教育是“先天不足”。其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有三种形式,官学、私学、书院。官学弱,私学穷,书院少,教育薄弱。其二,从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到明、清的八股取士,扼杀了教育生气,钻进了死胡同。其三,教师地位始终低下,孔夫子在世时,不受重用,死后只得个空名。科举时代,少数中举者,  相似文献   

6.
在官学兴办前的汉初 ,私学教育就已存在 ,使古代的文化典籍、科学知识通过私学教育得以很好的保存和广泛的传播。在汉武帝开始兴办和发展官学后 ,官学虽然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并与官学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学传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科技发展等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论汉代文教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完成了文教政策上的大转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汉代文教政策以完整的形式提出来的是董仲舒。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一文教政策的主旨,在于以儒家学说为统一的政治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对人民实施道德教化。这一文教政策,不仅对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育学兴办前的汉初,私学教育就已存在,使古代的化典箱、科学知识通过私学教育得以很好的保存和广泛的传播。在汉武帝开始兴办和发展官学后,官学虽然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官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学传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科技发展等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停废科举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影响深远.在此判定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前人有关科举制废止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后果的研究作一番梳理.认为:科举制的废止和清政府的倾覆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科举制的废止割裂了文化的传承和连续;再次科举制的废止改变了农村既有的生态,对加速农村的萧条和混乱起了重要作用.而这样的后果,与这一政策制定者和推行者所期许的目标相去天壤.运用目标达成模式对其作以评估,则科举制废止无疑是一项失败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古代私学,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繁荣到后期私学不断的成熟和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教育大家,更对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独立学院作为当今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在高等教育进行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资金和资源极度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应运而生。本文将从古代私学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中,寻找新时期独立学院发展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河陇地区是唐朝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一直受到唐廷的高度重视。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陇地区在唐代京畿防御中的战略地位进行探讨。首先,指出河陇地区的山川形势和镇戍设置;其次,论证了唐朝中前期在西北战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政治策略,重点对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如何有效地构建以河陇地区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防御体系进行研究,并且指出该区域对于唐朝抵抗异族入侵、屏藩长安有着非凡的战略地位;最后,通过唐朝后期河陇的沦陷对长安战略防御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进一步说明河陇对于唐朝都城防御的重要性。纵观唐代历史,控制河陇则可巩固边疆,翼辅京畿,丧失河陇则西域沦陷、国都危迫。河陇犹如唐王朝的右臂,对王朝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朝时期是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成员既有从先秦以来到隋朝时期就迁徙、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如氐人、羌人、蛮僚、磨些等民族;同时也有在唐朝时期才逐步形成并迁徙到这里的民族,如吐蕃人。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川西南和川东南地区,如:羌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上;氐人主要活动在川西北地区;乌蛮和白蛮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地区;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及岷、沱二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以及盆地的南部,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磨些人主要在今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的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流域一带;吐蕃人到唐朝末年分布在今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地区;武陵蛮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吐蕃”的注音历来有分歧。文章探讨吐蕃一词的起源,认为“吐蕃”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吐蕃作为他称应先产生于突厥并后传于吐谷浑,吐谷浑人引导吐蕃使者通使唐朝的话,其所介绍的吐蕃名称应是“音自于突厥”。结合“吐蕃”一词在唐代的音韵表现和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分析“吐蕃”一词起源时“蕃”的本真音读为重唇音声母和-n韵尾韵母,不可能读为bō,主张按“追史从古”原则给“吐蕃”注音。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时期,吐蕃为边疆的首患。谋略家李泌在动荡的局势下提出了使吐蕃“自困”为目的的“困蕃之策”,对唐朝西北、北部、西南和东南进行了分层级的把握,迅速扭转了唐蕃战争中唐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延缓了中唐的统治,为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困蕃之策”对西北的把握不足,经济策略陷入困顿,对南诏的掠夺倾向认识不够,策略的成功施行有赖于吐蕃势力衰落的影响。属于救急的“时政”。  相似文献   

17.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霞 《科技信息》2007,(17):143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对唐以来的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私学、教育学术研究和藏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论去四镇兵疏》的校注 ,澄清该文献三种主要记载文字的差异 ,以辨据真伪。同时以此讨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关于吐蕃与西域安西四镇关系及政策导向 ,从而明确武则天时期反攻西域 ,重建安西大都护 ,再建四镇的总体战略构想。也进一步明确唐中央政权关陇本位思想的政治影响 ,使史者客观认识安西四镇在唐朝整体政治格局中的基本调节地位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汉代宽松的文教政策、教育与选官制度的结合,促使了民间教育的蓬勃发展。汉代民间教育主要有书馆、精庐精舍、族学、庠序之学和义学等形式。民间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广博丰富,教育时间、地点上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为汉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教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