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彗星是什么?     
自从首次注意到彗星尾巴掠过夜空,人类就一直对彗星很着迷。当看见许多年才出现一次的彗星,人们会记录下它的出现日期。天文学家也对彗星着迷,因为它们是记录着宇宙过去的非凡碎片,能告诉我们大量有关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人们对彗星的认识基于其是由冰组成的天体,由于组成彗星的一半以上的物质都是冰,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被一团巨大的椭球状彗星云系环绕包围着,该彗星系名叫乌特星云系(OortCloud)。它的分布范围极广,远到海王星轨道之外,近约为距我们最近恒星的距离之半。根据传统的观点.该星系是1950年由荷兰天文学家让·乌特(JanOort)首先提出的,这些彗星一般处于遥远的星系中,直到流量使乌特星系摄动.从而使某些彗星改变飞行方向而进入太阳系内部。一旦靠近太阳.这些彗星往往会在太阳系中统日旋转好几十年,直到逃逸到外层星际空间,或者与诸如行星一样的别的天体相撞。几十年来.彗星的这种运动状况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彗星"来无影、去无踪",视它为恶兆。现在我们知道,能够幸运地看到某颗彗星,其实是"缘分"。鹿林彗星的轨道是双曲线,表示它一去不复返,只来一次,能够观测到它,运气真的很好。  相似文献   

5.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5,37(4):281-286
肉眼看到彗星的机会很少,尤其是长尾巴的亮彗星更是罕见,因此彗星有重要的观测研究意义。艾森(ISON)彗星无疑是2013年最新奇的天象之一,它是从太阳系边缘初次到太阳系内区被发现的“新”彗星,曾推测它走近地球时可能展示“世纪彗星”的壮观丰姿,又穿越太阳外部的高温大气(日冕)而展现“飞蛾扑火”的“掠日彗星”毁灭闹剧。从天文爱好者到专家及太空飞船做了大量观测,留下了很多新奇而有趣的宝贵资料。其实,它的本体只是冰-尘冻结的小彗核,随着走近 太阳而蒸发的物质形成大而亮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世界航天活动将继续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1月1日,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彗星顺利交会,并发回了非常有价值的彗星照片.欧洲还于3月2日发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它预计于2014年11月与丘留莫瓦-格拉西梅利彗星相遇,并且会在该彗星上完成着陆.  相似文献   

7.
1682年天空出现一颗大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的再度出现。后来它果然如期而至。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哈雷及其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一文介绍了哈雷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事迹。  相似文献   

8.
胡中为 《自然杂志》1996,18(3):160-164
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的轰动事件令人类更关心彗星撞击地球的问题.接近地球的彗星尤其引人注意.1995年发现了Hale-Bopp彗星,预报它在1997年3月23日从离地球1.98×10~8km(1.98亿公里)飞越过去,可能比哈雷彗星亮10倍,甚至100倍.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Hyakutake彗星却先飞来,3月25日从离地球1.530×10~7km(1530万公里)飞过去,成为1556年以来见到的最亮彗星.公众以目睹彗星奇观为幸,而天文学家则借此良机观测研究彗星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每年被专业或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平均有十几颗,但这些彗星只有极少数能被肉眼所见。至于亮度能与大行星相媲美,又有较为壮观的彗尾的大彗星,则平均十几年才能遇到一次。正因为大彗星如此罕见,所以,每当预测有一颗光亮的大彗星即将来临时,不但在天文爱好者间掀起一阵热潮,甚至连普通市民也会希望一睹它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对彗星进行的第一次飞行器直接探测表明,彗星比天文学家们原先认为的要复杂得多,并具有更大得多的活动性。这一新的探测结果是由国际彗星探测器(ICE)发回的。这颗探测器曾于去年九月飞掠贾科比尼—津纳彗星。尽管ICE上没有照像设备,它仍然发回了关于彗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天,一颗新彗星在太空中光华四射,它的彗尾在最长时超过1000万公里。这就是中日两国天文爱好者共同发现的池谷一张彗星,它是我国爱好者首次发现的新彗星,也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制望远镜“摘下”来的星星。 那么,这颗春天之星是怎样被自制望远镜“摘下”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正>最新研究显示,2019年人们在太阳系中发现的星际彗星"2I/鲍里索夫"有着不同寻常的成分构成。目前已知的这颗从另一个星系造访太阳系的彗星,为天文学家们将其与在太阳周围形成的彗星进行比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新的数据显示,这颗彗星含有大量一氧化碳——这可能是它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时间2014年8月6日17时06分,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探测器进入了环绕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以下简称"楚-格"彗星)的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环绕彗星运行的探测器,罗塞塔在推特上很快跃升热门话题榜首位。耗资10亿欧元的罗塞塔为何如此火爆?它为什么要去探彗星?  相似文献   

14.
彗星因其伸出长长的形如扫帚的尾巴,而在我国民间得名为扫帚星.由于大彗星出现形状奇特,身躯庞大,加上形迹诡秘,便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视为不幸和灾难的征兆,并出现种种迷信的邪说,因而引起缺乏科学常识的人们恐怖不安,常常把彗星的出现和洪涝、干旱、地震、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性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彗星平均每年都要出现十几颗,即使明亮的大彗星平均每20  相似文献   

15.
哈雷慧星目前正在飞回太空深处,但它仍在使天文学家们感到惊奇.欧洲南部天文台的理查德·韦斯特拍摄了该彗星的超长时间曝光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大型尘晕和一个不明显的尾部。据研究彗星的天文学家推测,彗星的一切活动早在一年前就停止了,那时它虽然避开了来自太阳的热量,其上的冰物质却被蒸发掉了。  相似文献   

16.
追逐彗星     
何京 《世界科学》2004,(6):46-46
这是一个脏雪球,呈橄揽形,直径约3-5公里,它的名字叫丘留莫夫一格拉西缅科彗星。当它远离太阳时其貌不扬.每秒钟飞行几十公里。而当它接近太阳时,太阳的温度使彗核的外层汽化为彗发.同时高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回顾在科学落后的古代和中世纪,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常常引起人们的惊惶失措,但它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在欧洲,人们长期受亚里士多德看法的影响,以为彗星是地球大气的燃烧现象.直到十六世纪以前,还有人把彗星看作是地球周围的瞬变现象.而那些不持偏见的观测家则认为,彗星是遍及我们邻近太空的巨大天体。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19.
赵君亮 《科学》2006,58(1):19-23
由于有着与众不同的奇特外形,彗星自古以来吸引着天文学家和公众的注意。从古人对彗星的极度恐惧.到300多年前天文学家正确认识彗星的本质,直至2005年人类用空间探测器首次对彗星主动实施撞击,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时光,其间许多科学家,甚至天文爱好者和普通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5,(5):8-11
彗星可能给行星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寻找避免这种灾难发生的办法,是人类发射飞船撞击彗星的重要理由之一。现在,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彗星对木星的一次大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