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2.
胡文慧 《科技信息》2010,(34):22-22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从面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关注。本文分析了这部小说的三大叙述者之一—班吉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重意义,作为小说的开篇叙述者,福克纳笔下的班吉形象丰满且具有多面性。他不仅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形形色色的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翠芬 《科技信息》2007,(22):226-226,254
文章主要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幸福》的叙述手法。作者把"不可靠"叙述者的内心活动,与第三人称叙述和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班维尔在其小说《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强有力的叙事策略探讨了死亡、记忆、创伤、表达及自我这些深刻的主题。首先明确了小说主角兼叙述者莫顿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分析其叙述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及“知识/感知”三个维度上的偏离;接着通过分析小说中三个明显的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特征,即第一人称叙事、创伤叙事和写画来具体探讨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的呈现;最后指出班维尔通过不可靠叙述这一叙事策略,质疑了记忆的客观性、语言表达的可靠性和自我身份的确定性,并通过不断的质疑和解疑最终完成了主角自我身份的建构。此外,通过不可靠叙述,作者还邀请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文本互动当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并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主观性如何影响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出自于世界著名的意识流大师福克纳之手。在该篇小说中,福克纳创造性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非常现实地描述出小说中四个主人公各自看待事物的视角。本文对《喧哗与骚动》这篇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写了美国南部一个家族的败落,其题目源自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自》的台词:“人生是一个傻瓜讲述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小说写了美国南方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衰亡史,现代意味极为深长。而同样写家族败落题材的张炜则迥异于福克纳式的写作。现实主义层面的意义和作者声音的传达,对张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乡村理性,这是张伟小说世界中的阳光和空气;正义原则,则是张炜从乡村理性出发透视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的声音在布斯的帅说修辞学》中具有多种意义,本文所提到的作者的…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叙述结构、叙述技巧和风格。《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喜爱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时间,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方面来分析这篇小说,进而揭示福克纳在叙事技巧方面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在经典长篇小说《诺斯托罗莫》中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声音,给小说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一战后 ,美国“南方文学派”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以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重彩勾勒了自南北战争以来南方社会的广阔生活场景。192 9年 ,2 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喧哗与骚动》问世 ,引起了极大的思考和争议。本文从女主角凯蒂的角色隐逸——侧面展示 ,多重烘托 ,又实又虚的艺术映象中 ,来探索作者女性创作的审美意识和独特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13.
刘忠诚是近年来中国剧坛较活跃的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是有思想、有方法的文学评论家,是小说本体意识和作家主体意识很强的新锐小说家。他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他的文艺探索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本体审美论,他的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石是生活与心是的“二源泉”论。他的小说强力追求主体感悟的显示,感觉情绪成为小说的中心,讲究叙事的密度与活性,叙事者往往与人物交织重合,显示了主体创造的内在活力,他的小说是小说领域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14.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性征模糊的小说,它提出大量关于书中人物性欲的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这种性征模糊的结果缘于这个异性恋故事是以一个隐藏的男同性恋者的敏感性为中介传递给读者的,这个男同性恋者就是叙述者尼克·卡罗威.这部小说性征模糊是菲茨杰拉德自身性欲存在激烈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对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视角的选择以及哈克视角与小说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关系,评述了作者对哈克视角的成功运用对小说成为马克·吐温颠峰之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讲述和展示     
讲述和展示既是两种叙事方式,又是叙述者的两种叙事策略,策略的不同反映了叙述者态度的差异和叙事评价的差异。讲述时叙述者直接现身发表议论,其评价较为明显;展示时叙述者隐藏在展示的场面背后,其评价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讲述和展示既有差异,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塞巴斯蒂安·奈奈特的真实生活》的主线是一场如真似幻的追寻。小说叙事者V自称是已逝作家塞巴斯蒂安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为了给哥哥写一部精准可靠的传记,费尽心思探访其剑桥同窗、工作助手以及曾经的女友。可惜,他得到的材料大多是经旁人转述的二手材料或者是经过商业加工的传记,甚至连叙事者V本身的身份也愈来愈模糊不清、令人怀疑。小说以"真实"为题,整部小说中却找不到"真实"的证据:这种游离的、无中心的、多重意义的文本恰恰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