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助于控制体热平衡和熵平衡导出换热过程Yong损失率方程,利用换热过程的Yong损失率方程得到了3种天然制冷工质(氨、二氧化碳、丙烷)和常用卤代烃制冷工质在不同换热方式下的综合特性,并在相同换热模式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天然工质(尤其是氨)其流动与传热的综合性能优于R22,R500和R114等几种常用的卤代烃工质.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控制体热平衡和熵平衡导出换热过程火用损失率方程 ,利用换热过程的火用损失率方程得到了 3种天然制冷工质 (氨、二氧化碳、丙烷 )和常用卤代烃制冷工质在不同换热方式下的综合特性 ,并在相同换热模式下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上述几种天然工质 (尤其是氨 )其流动与传热的综合性能优于R2 2 ,R5 0 0和R114等几种常用的卤代烃工质  相似文献   

3.
R290的可燃焊炸性试验及在制冷机组中的试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290具有较高的汽化潜热和较大的容积制冷量,它的ODP,GWP都为零,是一种优秀的绿色天然环保工质,因而倍受欧洲人的重视,在欧洲使用R290的空调器,电冰箱总量已超过1000万台,然而因其具有可燃性而遭美国,日本的抵制,在我国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为此我们对R290的可燃性,相容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发现R290的燃烧和爆炸需要2个条件,即与空气的混和浓度要在2.5%-8.9%之间,温度在810℃以上,在机组运行过程中,2个小概率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因此,只要在设计和运行中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在制冷机组中使用R290为工质同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工质设计实现制冷热泵近卡诺循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用适宜的循环工质实现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近卡诺循环进行了分析,包括基本思路、可行性分析、典型工质及其特性,并在相同设备条件和工作温度下,对近卡诺循环制冷热泵和普通循环制冷热泵(R22为工质)的效率进行了计算比较,最后对进一步需做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志高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9):2147-2148,2152
对制冷工质进行了比较分析,选择了制冷工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低温保存箱制冷实验系统,并对该制冷系统的工作特性和保存箱的温度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R404A作为制冷循环工质,系统启动后1.7h,保存箱内的环境温度下降到-43℃,达到了设计要求,系统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提供了R125与6种HFC、HC制冷剂混合物的爆炸极限变化曲线图.建立了混合工质爆炸极限与临界抑爆浓度的计算模型;与爆炸极限曲线图相结合,对含有不可燃组元混合工质的爆炸极限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结果可作为评价所研究混合工质的可燃性或指导爆炸极限测试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双元工质喷射制冷循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双元非共沸工质喷射制冷循环做了可行性分析,利用PR方程对两种双元工质RC318/R123和RC318/R141b进行了热力循环计算,对双元工质RC318/R141b进行了喷冷循环实验,并与单元工程质R141进行了对比。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双元工质,在喷冷系统中不但可以提高其制冷品质,亦能同时提高制冷循环的能效比。  相似文献   

8.
HFCs被认为可以作为CFCs的长期替代工质,但使用HFCs会加剧温室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HFCs的温室效应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此类工质的能效比来减弱,并筛选出几种有望替代R12的纯质及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选择R134a和几种不同配比的R32/R134a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模拟冷水机组运行工况的制冷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一定配比的非共沸二元混合工质R32/R134a可以替代R12应用于冷水机组以及与冷水机组工况相娄似的中小型冷藏库.  相似文献   

9.
混合工质R32/R134a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直接温室效应和间接温室效应的概念 ,引入了耗电量与CO2 排放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对混合工质R32 /R134a、R134a、R2 90及原制冷工质R12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间接温室效应在环境影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通过比较得出混合工质R32 /R134a是比较理想的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RKS方程压缩因子进行求解,用软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探究求解压缩因子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出传统工质R22及自然工质CO2的压缩因子,并与查得的压缩因子标准值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最后计算出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中以R14/R23/R22混合制冷工质的压缩因子,从而对自复叠制冷系统压缩因子的求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鉴于当前紧迫的HCFCs淘汰形势,很多学者针对替代潜力较大的HFC161和HC1150的热力性质、循环性能以及常温下可燃性等进行了研究,然而针对变温工况下上述可燃制冷剂爆炸极限影响规律的研究却极为少见.为此,本课题组建立了一套由上位机自动控制的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并对HFC161和HC1150在-3~55,℃范围内的爆炸极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会使不可燃的混合气体出现热激化现象,而成为可燃可爆状态.当环境温度由-3,℃升高到55,℃时,HFC161和HC1150的爆炸极限范围分别增加了1.42%、4.59%.低温对制冷剂爆炸极限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工质的燃爆特性的温度敏感区大约位于10~40,℃区间,当温度高于40,℃或低于10,℃时,温度对制冷剂可燃上、下限的影响均减弱.试验结果和变化规律为可燃制冷剂在变温工况下的安全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可燃极限是表征燃烧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以5L圆柱形反应器为基础,搭建了可燃极限实验系统,对O2/CO2气氛下乙烷的可燃极限进行研究,并与空气气氛下乙烷的可燃极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O2降低了可燃气的可燃上限,提高了可燃气的可燃下限,分析了高浓度CO2对可燃极限的影响机理.根据热理论,推导出C2H6/O2/CO2可燃极限的计算方法,将实验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平均绝对偏差在2.2%以内,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主搭建的可燃极限实验系统,对含有CO2和N2的合成气可燃下限进行实验研究,并对Le Chatelier公式进行校核.结果表明,合成气可燃下限随含氢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反应控制机理的影响效应,少量氢气的加入对混合物可燃下限具有显著影响;合成气可燃下限随N2和CO2比例的增加近似线性升高,而CO2较强的热效应及化学效应使其对混合物可燃下限的影响更显著;由于Le Chatelier在推导过程中对化学反应作用的简化及忽视,使其对含氢量较低及惰化比例较高的合成气可燃下限的预测准确性较差,且计算结果不能区分不同惰性气体对合成气可燃下限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制冷剂HFC32/HFC125/HFC152a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制冷剂HCFC22的替代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家用空调的新型混合制冷剂HFC32/HFC125/HFC152a.在制冷剂热物性计算软件REFPROP7.0的基础上,开发了制冷剂热物性的计算程序并计算得到了制冷剂HFC32/HFC125/HFC152a的压焓图.通过新混合制冷剂与R407C、R410A、HCFC22等空调制冷剂性能的计算比较,发现新工质不仅容积制冷量接近HCFC22,可以实现灌注式替代,而且制冷系数高于现有的这些空调工质,可以提高节能效率.同时,新工质的臭氧衰减指数为0和温室指数接近于0,可满足环保要求,尽管属于微弱可燃物质,但可以保证安全运行,是一种潜在的理想替代制冷剂.  相似文献   

15.
在燃气泄漏的处理上,存在浓度参数多、环境变量复杂和安全操作过程复杂的困境,为此需要借助于可燃性图的功用,直观显示混合物的燃爆潜力。探讨了可燃性图在展示可燃可爆的风险、环境变量的影响、安全操作的动态过程和灭火过程的监控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在可燃性图上展开的操作,可以直观地展示混合气体发生燃爆的量化风险,为气体安全建立可视化的观察平台,是未来安全仪表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制冷工质替代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已经发现CFCs进入同温层会破坏臭氧层,并加剧温室效应。为了保护臭氧层,世界各国对制冷工质的替代工作也在加紧进行。文章阐述了在传统的氟里昂制冷剂逐步禁用后,一些国家在新工质替代方面所做的尝试及结果,并以氨制冷剂为重点说明了制冷工质应向着自然工质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绿色环保替代工质的研究方面,由于其优越的热物性和无可比拟的环保优势,各类HCs类制冷工质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笔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首次将HCs类工质R290应用于大型螺杆机组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R290时的能效比(EER)与R22时的相当,可见R290完全能够作为R22的直接替代工质。如果针对R290的可燃性对机组做少许的改动,则采用R290的大型制冷系统可望推向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R290/CO2自然工质低温复叠式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低温环境下采用自然工质R290和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分析了R290和CO2的物性特征,通过对R290/CO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分析,在一定的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下,计算出循环存在最优的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最优质量流量比;为提高循环效率和保证循环的安全运行。应尽可能地升高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和减少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可以看出R290/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磁循环和磁工质的选择对于磁制冷的成败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磁工质所必要的磁学和热学特性以及探讨适合于不同温区的磁循环。文章首先给出了铁磁或顺磁材料的随温度和外场而变化的磁熵的计算结果,以及此类材料的晶格熵随德拜温度而变化的关系。在熵分析的基础上,就可得出磁工质和磁循环的遣择原则。本文还讨论了分别适用于低于20K,20~77 K,近300K三温区的磁工质的选用。最后,文章指出,高效制冷工质和蓄冷器是获得室温磁制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