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宝丰清凉寺窑汝官瓷、汝民瓷和汝州张公巷窑青瓷胎样品进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定每个样品的7种主量元素的化学组分,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清凉寺窑汝瓷胎的原料产地集中,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原料产地稍微分散些,清凉寺窑汝瓷胎和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原料产地不同.在清凉寺窑,汝官瓷和汝民瓷所使用的胎料是基本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古耀州瓷胎起源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技术测定古耀州窑瓷胎样品中29种元素的含量,将这批NAA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这批时间跨越800多年,瓷器釉色迥然不同,出自不同窑口的古耀州瓷的胎,有着长期稳定的、集中的原料产地。不同时代的胎料产地关系密切,相距较近。但是彼此之间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唐、五代时期的胎料产地更为接近一些,宋、金代时期胎料产地较为集中且有别于唐代。耀州窑唐三彩的胎料产地和唐代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秦兵马俑原料来源, 我们选取秦陵1号坑的陶俑和陶马样品20个, 2号坑的陶俑和砖头样品19个, 秦陵附近黏土样品20个, 耀州瓷胎样品2个. 将这些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 测量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的含量, 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得到动态聚类分析图. 结果表明1, 2号坑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关系极为密切, 与秦陵附近的黄土关系不太密切, 与耀州瓷胎关系甚远. 由此推断兵马俑的原料可能取自骊山地区的某些垆土层, 烧制兵马俑的窑址可能也在秦陵附近.  相似文献   

4.
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秦陵1和2号坑兵马俑的原料产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维娟 《科学通报》2002,47(11):878-880
为了寻找秦兵马俑原料来源,我们选取秦陵1号坑的陶俑和陶马样品20个,2号坑的陶俑和砖头样品19个,秦陵附近黏土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将这些样品进行中子活分分析(NAA),测量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的含量,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动态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1,2号坑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关系极为密切,与秦陵附近的黄土关系不太密切,与耀州瓷胎关系甚远。由此推断兵马俑的原料可能取自骊山地区的某些垆土县,烧制兵马俑的窑址可能也在秦陵附近。  相似文献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试了宋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龙泉务窑瓷胎的39种微量元素, 以探索这种在中国科技考古中尚极少使用的方法的应用前景. 发现微量元素特征明确反映了3个瓷窑不同种类的瓷胎原料及其矿物组成, 可将其产品明确区分. 磁州窑元代与宋金样品之间、龙泉务窑粗细两组瓷器之间的元素特征也明显不同. 磁州窑中优质仿定窑瓷器的元素特征迥异于普通产品, 说明仿定瓷胎使用了特别的原料, 并有可能在使用前进行了高于普通磁州窑瓷器的精细加工. 发现不同瓷窑以及同一瓷窑内不同类型瓷器之间元素特征的差别, 可以用元素地球化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ICP-MS可测试40多种微量元素, 元素分布范围广泛, 提供的信息量大, 多数元素的分析误差在2%以下, 可有效运用于中国古陶瓷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14,(4):41
<正>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的酥油般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  相似文献   

7.
古陶瓷中痕量元素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建民 《科学通报》1993,38(4):379-379
在陶瓷考古中,鉴定古陶瓷的产地对于研究古瓷窑的建立、发展、变迁,各古瓷窑之间的关系以及古陶瓷的真伪鉴定等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关学者曾利用中子活化方法测定古陶瓷标本中20多种痕量元素含量,并据此研究了古陶瓷中的痕量元素含量在分布规律上反映出的产地特征。我们用中子活化方法对39片古瓷残片样品进行了痕量元素含量测定,并用模糊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已知产地情况相符。本文研究的方法不仅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产地瓷器在痕量元素含量分布模式上的差别,并且可用于对古陶瓷的产地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8.
<正>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它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的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9.
建盏奇珍     
盏.小碗也,宋代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建窑是我国宋代几大著名窑口之一.始建于晚唐五代时期,最早以生产青瓷为主,到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因为便于观看茶的颜色和朴实奇特的造型等特点,在宋代斗茶艺坛上夺得了茶具的桂冠。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时代最早的白瓷,同时在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也发现了若干青花瓷残片,这是目前唯一在窑址发现的唐青花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通过对白河窑北魏青瓷、北魏白瓷和唐代白瓷进行化学组成、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白度等一系列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数据归纳处理,首次阐明了白瓷在河南巩义起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另外,通过对白河窑和黄冶窑两个窑址出土的唐青花、唐代白瓷、唐三彩以及白釉蓝彩标本的综合测试分析,从科技角度揭示了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演变规律,为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景泰蓝的主要原料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它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的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12.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制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从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唐帝国建立后,瓷器已有相当成就.20世纪50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就已烧造出各式各样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像,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20,(4):26-27
正平阳窑器型工整精美,装饰手法丰富多彩,代表产品丰富了山西陶瓷的品种,体现了山西民窑非凡的创新能力和造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平阳窑陶瓷烧造工艺流程取陶土:选用当地红陶土。山里面的石头,经历多年的风化,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转变成一种黏土。这种黏土能耐高温,是烧陶瓷最好的原料。水洗陶土:将取回来的陶土进行反复水洗,去除杂质。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14,(4):32-33
<正>始于盛唐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名为国家博物馆)的不可移动国宝之一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15,(3):18-19
<正>山西省晋中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源琉璃公司")坐落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九大名窑介休洪山窑所在地洪山村(介休古琉璃的主要产地之一)。洪山村当地有丰富的煤炭、陶土、釉料等矿产资源,还有介休琉璃文化的千年积淀,这也为唐源琉璃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文化积淀。公司注册于2009年11月16日,采用传统手工琉璃制作工艺,生产小到猫头滴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气力输送的基本原理、与其他输送方式相比具有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在炉尾窑改造中二水氯化镁的气力输送的可行性,并以二水氯化镁的输送为例,阐述了气力输送主要参教的确定过程,认为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将填补气力输送在该种物料输送方式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董俊卿  李青会  严鑫 《自然杂志》2015,37(5):325-331
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技术对河南和安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宋代的几种陶瓷质文物(彩陶、漆绘陶、唐三彩、绞胎釉陶、青瓷和钧瓷)的断面结构进行无损分析,获取了不同类别陶瓷器的表层(颜料层、底漆层和釉层)、中间层、胎釉结合面以及胎体表面的断面结构图像特征。通过这些结构图像,探讨了不同陶瓷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同时也讨论了OCT成像技术分析不同类别陶瓷文物的断面结构的优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四台矿利用14#煤层已掘巷道上山掘进中,穿过小窑采空区,回采后方12#煤层未破坏煤层,从而减少了巷道的掘进量,提高了煤炭回收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保障了矿井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8,(1):30-31
河北邯郸县准备对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古石龙"进行开发性保护,拟投资4 000余万元建设龙文化景区.自1988年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发现第一条石龙以来,姜窑村已陆续开掘出1大9小共10条石龙,其中最长的一条经勘测长度竟达369 m.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上转录组数据及本室22周孕龄人胎肝表达序列标签数据的不断增加, 先前该组织表达谱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更新与完善. 本研究首先将22周孕龄人胎肝每一表达序列标签与自身数据库, UniGene, DoTS, MGC以及Twinscan预测的人类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归类. 然后, 经过电子拼接和基因鉴定, 对已知基因进行GO (gene ontology)分类, 对未知基因进行Pfam和ScanProsite功能预测. 最后, 对人胎肝、成人肝、骨髓、胸腺及淋巴结这些拥有造血作用或可表明人胎肝特性的5种组织进行了层次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ⅰ) 与5种最新人类转录组数据库比对, 极大地降低了那些属于一个基因但互不交叠的序列被划分到不同簇的可能性, 因此在进行EST归类时, 推荐与互联网上有关最新数据进行比对; (ⅱ) 一些先前未知EST已被鉴定为已知基因, 1379个EST被鉴定为本室独有的全新序列; (ⅲ) 通过GO分类, 对22周孕龄人胎肝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同时获得了6个细胞迁移基因和6个造血相关基因; (ⅳ) 通过基因功能预测获得了277个模体(profile), 其中有5个类型可分布于10个以上基因之中; (ⅴ) 层次聚类表明, 5种组织关系与它们的功能相一致; (ⅵ) 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22周孕龄人胎肝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 总之, 22周孕龄人胎肝表达序列标签数据的更新与初步分析将有助于对人胎肝造血机制及细胞迁移机制的了解, 可促进未来对该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