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小宝 《工程与建设》2012,26(3):335-337
文章以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街巷空间形态属性特征及街巷的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研究三河传统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以此发掘三河传统街巷风貌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质量,从街巷景观分类入手,将其按照空间旷奥度不同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封闭型街巷景观空间。根据视觉景观评价中的7类视觉吸引元素,将街巷视觉质量的历史、功能以及美学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对3类视觉空间分别构建评价体系,利用Matlab计算视觉吸引诸要素在各类型景观评价体系中的权值,并进行排序分析,从而提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保护建设的重点,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交往与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是传统村落的核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受到冲击,日益衰败萎缩,对其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选取闽西地区的桂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调研、访谈记录,梳理桂峰村公共空间体系,分析桂峰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期为闽西地区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特殊的华侨文化,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村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东西文化交融的村落空间形态.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落的总体布局以及由于欧式建筑的出现,在建筑尺度、装饰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冲击上,充分反映了侨乡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本文依据板梁村的实地调研资料,结合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从自然景观、社会背景和宗族文脉等方面深入解析了板梁村的空间形态。结果表明:1)板梁村的空间认知意象和村落的可达性大致呈正相关。2)被访者对村落功能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其意象认知的不同。3)板梁村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且集中在宗祠广场处的整合度核心上。4)三大宗族聚落各自内聚力的自组织形成,导致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不高。最后,从村落的整体形态、街巷布局和空间节点三个层面给出优化策略,为板梁村今后的整体风貌保护、场所精神延续、旅游线路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和发展临汾市传统村落,将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10.2,对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对河流、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对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传统村落分布趋于聚集型,传统村落密度最高区域分布于临汾市的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南多北少,南部村落呈条带状分布.其中翼城县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村落在各个县区分布比较集中,且在地形起伏较小、水系发达的阳坡地区分布较多.另外传统村落的形成阶段大多数为先秦时期.同时,传统村落分布在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前门地区保存有良好的历史街巷肌理,是北京传统商业区和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前门地区的空间形态,并与商业店铺点位的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叠加,探讨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与商业发展关系。同时,利用跟随调查方法,探究前门地区人流移动轨迹选择与吸引物、街巷空间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前门地区的形态优化、业态提升和街巷活力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前门地区文化景点与商业店铺大致沿可达性高的道路呈线性集聚,但仍有部分文化景点集聚分布在可达性较低且商业店铺尚未形成集聚的胡同街巷,商业店铺的空间集聚则极大影响着人流移动的行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吉安传统村落受庐陵文化影响历经岁月积淀,大量保存至今,价值深厚,而村落空间特征是解析其遗产价值的基础。通过选择空间布局、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作为视角,得到吉安传统村落在空间构成方面丰富美观、空间关系方面多元变化以及空间氛围方面独具匠心的外部空间特征;选择民居厅堂空间为典型视角,得到其空间氛围极具感染力的建筑内部空间特征。并且联系吉安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庐陵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影响吉安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从而总结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以信阳地区的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集聚状态,并在新县与商城县的交界处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集聚带;传统村落分布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与水源是自然方面的主导因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使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小并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湖北省前四批118个传统村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10. 5与Envi5. 3软件对湖北省的地形、水系、人口等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凝聚型,2个较高密度区分别位于恩施州与黄冈市;地形和水系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省域交界地带以及河流附近;而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留提供了重要基础;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和人文诸要素关联紧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传统村落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传统村落的内蕴空间信息进行规律分析,探查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平面曲率等地形因子,以及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公路密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等因素对安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明显,经济、坡向等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安徽传统村落属凝集空间分布类型,形成一个极化密集区(皖南山区)和一个半环密集区(大别山区);安徽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均呈北西—南东(NW-SE)方向,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因子四要素控制,高程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聚合效应最强,地面平均曲率和海拔高程是安徽传统村落空间偏向NW-SE走向的控制因子;安徽传统村落局域关联特征为高高(HH)、低低(LL)聚集区域,缺乏高低(HL)、低高(LH)区域。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2)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县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错位度。(3)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受到地形地势、城市辐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正楠溪江传统村落群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而其景观格局在当代商业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发生着改变。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苍坡村进行调研,分析其选址特点、街巷格局以及节点空间,对其景观格局特点进行提取,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街巷为研究样本,通过空间量化技术探究泉州街巷形成的大致演变过程与形成逻辑;然后,采用等级、功能与宽度3个因子辨析街巷,并生成一套适用于泉州传统街巷空间的风貌改造策略.结果表明:泉州街巷的主要差异在于等级、功能与宽度的不同,同时等级、功能与宽度的变化也会导致街巷类型的转变,街巷的属性能够通过等级、功能与宽度共同组成的复合评价体系进行辨析;最后,通过梳理泉州现有的街巷格局,并针对街巷分别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研学资源.因此,立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学的资源与功能,结合乡村旅游及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传统村落遗产研学系统,涉及研学群体、研学教育、研学活动空间、研学设施、研学保障5个子系统,并对系统核心要素的村落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传统村落教育功能、深化乡村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