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林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定期来往于南极海域的最古老鲸鱼化石。科学家在南极半岛一个富含化石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一根60厘米长的鲸鱼颚骨,与它一起发现的还有巨型企鹅、鲨鱼和大型硬骨鱼的残骸,暗示这些动物全都是这头身长可能达到6米、满嘴长牙的鲸鱼的猎物。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7,(5):48-48
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利用搜集到的几块远古树木化石,拼凑出了迄今地球上最早的树木模型,称之为瓦提萨树。瓦提萨树外型类似现代的棕榈树,并已初具现代树的形态,如出现了树枝结构,但它的树叶呈刷子形状而非我们现在通常所见的片状形态。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南极及其陆架区矿产资源了解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面积巨大、厚达几千米的冰盖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科学家的调查。但是科学家通过几十年不间断地工作,已经在南极发现矿床、矿点百余处。美国地质调查所把南极大陆划分成三个主要成矿区:安第斯多金属成矿区,主要为铜、铂、金、银、铬、镍、钻等矿产:横贯南极山脉的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5.
自然信息     
三百万年前南极还比较温暖最近,科学家在距南极极点40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一种南方山毛榉(Nothofagus)树叶的化石群。这个发现有助于证实这样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年以前,苏联第一次进行南极考察,向那里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现在,在南极大陆上大约已有1,400名苏联人,其中包括着600多名科学家,从事苏联最大,最宏伟的计划,他们在勘探矿藏,在冰盖上打深钻井,绘制南极大陆图和考察电离层。目前在南极进行考察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苏联人是最活跃的。由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派出的第26个考察队是最新的一支考察队,它在南极  相似文献   

7.
沙克尔顿营地离南极只有300哩,除极地荒漠外,很难把南极洲想象成别的什么东西。这个遥远大陆的98%左右被浩瀚无垠的大冰原覆盖,局部地区其平均厚度达3哩。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风最多的地方,最低温度为-89.2℃。但南极洲并非一直是如此寒冷干燥。在1996年初的最后一个作业季节期间,留在沙克尔顿营地的科学家在附近的多米尼思山区发现了苔藓类植物和海贝壳。他们宣称这些发现物是300万年前该地区曾存在温暖环境的证据。这个发现不但使科学界大吃一惊,而且也使科学家困惑不解。这不仅违背了人们对南极的传统认识,而且提出以严寒的南…  相似文献   

8.
在南美洲大陆,生活着众多的啮齿动物,它们的个体大小差异相当大。其中一种巨型老鼠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体重最大的可超过80公斤,个体比人还要大,脚印与鹿或者羚羊脚印一般大,它们看上去不像是老鼠,更像是草场上大的哺乳动物。这些已是令人称奇的了,但令人感到更神奇的是它们与现在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老鼠有血缘关系,来自同一个祖先。通过对老鼠的化石分析,科学家推测这些老鼠是在3600万-4000万年之间来到南美洲大陆。众所周知,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大约是在1亿年前开始分开的,虽说两大陆之间的距离现在每年仍以人指甲…  相似文献   

9.
颜其德 《科学》2006,58(4):21-21
距今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南极大陆是与现今的南美洲、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大陆连为一体的冈瓦纳古大陆。古大陆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大约在1.8亿年前开始分裂.经过数次分离并逐渐漂移,南极洲大陆形成并移到现今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他讲述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的一段经历。 为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跟上国际上南极科学研究的步伐,我国决定在南极大陆建站。 1988年 11月 20日至 1989年4月10日,116名中华男儿乘“极地号”奔赴南极,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这段艰难历程,我终生难忘。 “极地号”受困 要把建站物资和仪器运到南极大陆,必须要有破冰船,才能顺利冲破陆缘浮冰,接近大陆。然而,当时我国只有一艘几乎没有破冰能力且超期服役的抗冰船——“极地号”,这给我们此次南极科…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余文 《自然杂志》2007,29(4):229-232
科学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和争鸣中发展的.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给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葡萄糖代替石油为解决能源紧缺难题提供了新的出路;从远古狼化石的发现和南极冰山生物圈研究提醒环境恶化的新危害;月球上制造液体望远镜将给月球研究提出新方向.除此之外,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宇宙中没有黑洞存在;地热在导致大陆板块漂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10,(4):6-6
科学家最近公布的图像,使南极洲中部的所谓“鬼峰”终于露出真面目——要知道,这些南极山峰可是隐藏在冰面下的。来自2008和2009年的穿地雷达探测结果,使得科学家终于能够绘制出南极甘布尔泽夫山脉的迄今为止细节最丰富的图像(如图),由此看出这些山峰的锯齿状排列特征是多么惊人。这些崎岖陡峭的山峰高约2600米。  相似文献   

15.
地质学家们为证明“地球大裂缝”理论专门考察、研究连结北美和南极洲的相似特征。地质学家莫尔斯(Moores)发现在南极洲、美国东北部和美国西南部都有相似形状年代的岩石。科学家相信这些岩石曾经是连接大陆岩石区域的一部分。科学家达吉尔(Dalziel)等也计划探索在这些地区化石中的相似之处。另外一些科学家利用卫星照片、激光和类星体测量地球大陆之间在不同时代之间的距离。用大量数据他们能追踪并推测出大陆在何地开始其旅行,并试图预测未来它们的运动方向。这些大陆块会像网球一样在水中漂浮吗?如果是这样,地心引力会起什么作用,都值得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今天地球错踪交叉的大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亘古长眠的世界——南极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千万年,但至今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踏上过南极大陆。因此,有人曾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科学家们认为,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的一块避难所。南极大陆是一片连亘1200多万平方千米的巨大冰原,那里拥有大自然最具耐心的雕刻师,它用风雪做刻刀,经过千万年的酝酿,将裸露的地表镌刻成肃穆的艺术品。那里也拥有大自然最具创意的画家,沉默的冰山、飘逸的云彩、灿烂的阳光被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让人惊叹的作品。除了这些摄人心魄的美景外,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还能给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9,(11):9-9
科学家最近表示,在阿曼地下发现的化石类固醇显示,海绵是超过6.35亿年前的早期地球上的“霸主”。这些跟今天的自然类固醇(例如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相似的远古化合物,是有关动物生命的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根据沉积岩中的化合物成分,科学家认为成群生长的海绵当时几乎覆盖了地球的海底。  相似文献   

18.
躁动的南极     
正在全世界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一系列变化正悄然发生。局部正在升温2019年南极大陆高温纪录频现。2019年2月6日,科学家在南极半岛测量到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气温:18.4℃,这个气温十分逼近1982年南极半岛的最高气温纪录——19.8℃。2月9日,在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西摩岛上,科学家记录到了20.75℃的罕见高温(未得到确认)。如果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冰川下被封存了将近200万年之久的一个生态系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他们指出,这些微生物通过硫和铁来吸收能量,在黑暗和无氧的水域中生存下来。这些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生命是如何度过“冰雪地球”时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线索,即表明在其他不可生存的环境中。如在火星以及被冰覆盖的木星卫星——木卫二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相似文献   

20.
除了企鹅和海豹,冰天雪地的南极在我们的印象中就像是荒漠。然而,科学家经过3年的深海探索,发现南极冰雪附近的海域却是一个物种宝库,有700多个物种是人类以前所不知道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科学家还认为,南极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