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5个景观指数,从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并从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经济发展3个方面进行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桓仁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大部分规模较小,分布稀疏零散,分维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较大的景观格局;桓仁县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坡度均呈"倒数"关系,与土壤侵蚀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以桂东县沙田镇为例,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湘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布局零散、规模等级不合理、居民点密度地域差异大等的特点.在分析了地形、河流、交通、耕地分布、经济等因素对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一些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1S的支持F,对居民点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避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社会因素,导致农村居民点在该地区的分布长期处在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脏乱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现以太谷县为研究区,使用Voronoi和景观格局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环境、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因子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状况,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太谷县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状况做分析,并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政策参考。结果表明:(1)从Voronoi图的CV值表明太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为集群型,其中侯城乡最为密集;(2)农村居民点在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上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为6°以下,海拔高度为1 000 m以下,距离城镇10 km,距离道路4 km,距离河流6 km以内以及坡向为东西东南西南地区,在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因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距离水浇地和果园500 m以内的地区,人口小于3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3亿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 000元的地区;(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做相关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基本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适宜性的地区仅占总面积5.09%,且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不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宽甸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的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居民点矢量数据与DEM矢量数据、坡度、坡向以及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对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对今后乡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遥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等,对比分析了合肥市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以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16 a来合肥市建设用地增加了29 220.03 hm2;耕地减少了35 240.49 hm2,减少的主要流向是转化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水域等;水域和林草果业用地有所加大;未利用地减少.同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稳定性和生境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地措施防止人类活动和土地无序利用的生态负效应,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型,揭示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规律,对重构城乡融合背景下山地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空间统计法探索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农村居民点呈现大规模低密度集聚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集聚的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由四大集聚地带逐渐向"多核心"式分散布局;农村居民点整体分布向东北扩张;地形地貌、政策规划、人口、区位、交通因素对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山地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