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格”这个科技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当这个看似熟悉的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很多困惑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读者还不清楚“网格”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优点使之受到了如此的重视,大家想知道究竟“网格”的“格”到底是什么?是我们印象中的线条纵横交织呈菱形的网眼吗?公认的网格概念“网格”其实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名词,但是目前在国内却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版本。“网格”作为IT界普遍公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Ian Foster和Carl Kesselman研究员在其著作《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中提出。“网格”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思想来源于另一个专业:电力网。“网格”的英文原文叫“grid”,这个“grid”取自“power grid”,而“power grid”就是电力网。电力网虽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但它的一条设计思想却一直非常实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力的方式很简单,正常情况下接通电源即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不需要关心电能是从哪个发电厂送来的,是三峡还是大亚湾,也不需要知道这是水力发电、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而只需为自己使用的电能支付费用就可以了。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电力网把全国的发电厂、输电站和变电站用输电网络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了。“网格”就是想借用电力网这种概念,将网上的所有资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等资源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让人们像从电力网获取电能一样获取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再看看IT界专家眼中的“网格”是什么。Ian Foster给“网格”下的定义是:“在动态变化的多个虚拟机构间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第一代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第二代互联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作为第三代互联网的‘网格’则试图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由此可以看出,“网格”的“格”与“格子”毫不相干,它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与“格”挂上钩的。“网格”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网”字与英文“grid”的另一个意义“格子”,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新的含义的新的中文科技名词。这个名词及其概念目前已经得到信息技术领域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并衍生出了网格计算、网格存储、服务网格、知识网格、教育网格、气象网格、科学数据网格、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网格等派生词。目前,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商业领域,“网格”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概念。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在组织对“网格”的研发,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参与研发的“中国国家网格”(CNGrid)是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网格示范平台。而各大商业企业,如IBM、惠普(HP)、甲骨文(Oracle)等公司,更是紧紧抓住网格这个浪潮,推出了若干支持网格技术并包含中文“网格”名称的商业产品。此网格非彼网格就在IT业界大力推广“网格”这一概念和应用的时候,最近又出现了一个看似像“网格”派生词的概念: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或称网格管理模式。2005年2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专题系列节目,报道了北京市东城区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据报道,该模式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科技部已将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示范工程,认为新模式对国内已建成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北京市科委也在进行项目鉴定,准备在北京市大力推广。由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概念已推广多年,IT业内人士对此报道的兴趣多半来自对“网格”技术应用的好奇,了解之后才知道此网格非彼网格。这里所说的“网格”才和“格子”有关,即网状单元格,而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一点关系没有。“网格管理模式”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所辖的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达到90%以上,保证了城市管理中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管理工作在城市的每个地方、每个时段都能准确覆盖,从而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虽然“网格管理模式”这一概念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与“网格”同为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新名词,而它们又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出现的时间也相差不了几年,这样势必会给读者造成概念上的误解,也会给新名词的审定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我们希望有关单位在制定新名词时,能够与相关机构协调,以避免推出的新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2.
自Internet(因特网 )诞生至今 ,E mail(电子邮件 )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网络应用。而一个小写字母a外加个圆圈的符号经常出现在E mail地址中 ,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特殊符号。人们不禁要问 :“ @究竟如何发音 ?有什么含义 ?它是谁创立的呢 ?”“ @”在E mail中与英文单词“at”的发音一致。在英文中两者通常可以混用 ,同表示“在……”的意思。“ @”在网络上的广泛应用 ,使得许多以前从未见过或使用过它的国家必须在电脑键盘上加上这一符号键 ,而这种符号一直没有真正的官方名称。“ @”在…  相似文献   

3.
1.数学界从来没有统一于“向量”。我是属于数学界的。实际上,数学界内部也有“矢量”和“向量”之争。搞几何的有人用“矢量”,也有人用“向量”;搞代数的,则多半用“向量”。我本人一贯用“矢量”;在数学界,我目前还属于少数派。所以,不存在数学界因为对物理界表示“谦让”而改用“向量”问题。2.从“科学性”看这两个词。我以为,早先物理界把vector叫做“向量”是很自然的;因为物质世界中最早为人所认识的vector,如力,如速度,就都是有向的量。但后来vector这个概念扩大了:例如一组有序的数都可以构成vector,vector甚至可以是无穷维的。这样的vector,本身既不需要具备大小,也不需要具备方向;不过人们可以赋予它们以大小和方向。但是,人们总可以而且乐于用“矢”(一个有长度的箭头)作为任何vector的图像,而这样作还可以得到直观的助力。所以,我们数学界前辈采用“矢量”这个词来表述vector这个概念,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创造。3.从文字运用的角度看,“矢量”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这方面人们已谈得不少,如:1)“矢”字不如“向”字那么常见(如向××靠拢,社会主义方向,向往,……),也不怪僻。2)“矢量”可以简化为“矢”,“向量”不能简化。这在复合词中更为显明,人们已经举了不少例子。看了朱照宣和樊静两同志的文章[大会文件(十),(十一)]之后,很有感触,故也参加一下“争鸣”。  相似文献   

4.
世间之大,无奇不有,然而当真有一种罕见的事物或学说出现时,人们又往往不知所措,疑团重重,非亲眼所见而不能相信。神秘的九头鸟就是这难解之谜的其中之一。提到“九头鸟”,人们还都知道“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流传全国的谐趣民谣,“九头鸟”也便成为湖北人的戏称或代名词了。那么,用九头鸟比喻湖北人,究竟是以实物作依据的呢,还是仅仅是一种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5.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17):10-11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像一个孤独的孩子。太空中还有别“人”吗?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地外生命的探索。而火星,这个已知的和地球自然条件最接近的星球一直是人们探索目标。在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相继发射火星探测器之后,我们中国人,也要去火星上空一看究竟了!  相似文献   

7.
环境激素 ,是指环境中的激素吗 ?与英文中的environmentalhormone是否有对应关系 ?如果你第一次接触“环境激素”这一概念 ,产生上面的联想恐怕不足为奇。因为在中英文中 ,环境———environment,激素———hor mone ,它们各自的意义较为单一 ,对应关系十分明确。但是 ,如果你对所谓的“环境激素”有一定的了解 ,就会知道这是错误的 !原因自然是由于“环境激素”一词表意不确切 ,让人产生了歧义。那么 ,“环境激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有必要追溯它的来源。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环境污染造成内分…  相似文献   

8.
关于海底人的传说由来已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美国电视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也因此而风靡一时。但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弄清这种海底生物究竟是什么?不过近几十年来关于海底人的目击资料说明,它们确实存在于这个地球上。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4.8千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的关键问题是关于在近现代时期“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魏源-李鸿章-郭嵩焘问题”.这个系统性问题包括了“是否需要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谁”、“向西方学习是战略性的、长期的任务还是战术性的、短期的任务”等7个子问题.这个问题由魏源首先提出,经李鸿章深化,至郭嵩焘而达到了对这个问题分析和认识的最高潮.最后论及了这个问题和“李约瑟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9年5月27日,比利时发生的“毒鸡事件”,让一种化学物质名满全球。遍览各个“平面媒体”,有的把它的名称写作“二恶因”,有的写成“二”,有的印作“二英”,用得最多的是“二恶英”。认真的读者感到疑惑:这东西究竟有一个什么名称?用得最多的那个名称就是正确的吗?未得答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很喜欢读你们办的刊物,它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学到了在一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因为自己的水平低,有些名词术语弄不懂,有碍深入学习。比如,“爱雪斯”是怎么回事,究竟什么叫“科学革命”?我问了一些人,他们也说不清楚,辞典上也没有。不知你们能否在刊物上予以解答。我想,有这样要求的读者,恐怕不会只是我一个。给你们添麻烦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只要你随便翻开各大城市的地方报纸,“测测你的情商”、“测测你的心理压力”、“测测你的人际影响力”之类所谓的心理小测验随处可见;打开电视,总能看到一些分析与评点人们心理的节目;打开各种声讯媒体,一个小问题后就能听到“只花两元钱拨通12345678,你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类型的人”之类的话。由于普通市民对心理测量缺乏充分的了解,这样的心理小测验很有市场,目前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认识“心理测验”那么,心理测量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目前充斥着人们视野的所谓的心理小测验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呢?心理测量好似医生给病人看病,而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为何独钟“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 11月底 ,广东佛山发现了第一例中国的“非典”(沙斯 )病人。 12月初 ,在河源又相继发现了第二和第三例。广东的医生觉得这个病很怪 ,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病症 ,而且肺很硬。后来 ,他们又发现这个病有高度的传染性 ,有很强的致命性 ,是非同一般的肺炎 ,因此把它列为“非典型肺炎” (atypicalpneumonia)。非典型肺炎就这样在中国大陆传开 ,后来 ,为了方便 ,又简称之为“非典”。如果不知就里 ,乍见“非典” ,大概很难猜想那是什么东西。看它的全名 ,非典型肺炎 ,似乎也看不出它的“厉害”。后来 ,世界卫生组织给这个病定了一个新的名字 …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学中,“文字学”这个术语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以不同民族文字为对象,揭示人类文字构成和运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种是指“研究汉字的学问”。目前,无论是从术语规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人们现今的实际使用状况来看,后一种用法已经很不合适了,应予以剔除。另外,“研究汉字的学问”目前还有着多种异称:“文字学”、“汉字学”、“中国文字学”等,为避免术语使用的混乱,应确定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汉字学”作为规范的正名。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物质的可分性”时,说“黑格尔很容易地把这个可分性问题对付过去了,因为他说:物质既是两者,即可分的和连续的,同时又不是两者;这不是什么答案,但现在差不多已被证明了。”我怀疑恩格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笔误,把“分立”(diskret)写成了“可分”(teilbar)。这虽然是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如不更正,不但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违背,而且必然会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引起混乱。很遗憾,在我国学术界确实有人,  相似文献   

16.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个人很高的技术或专长水平。“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一般用木材或煤炭做燃料,这些燃料的火焰一般都是红色的。因为这些燃料都含有碳、氢等元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我国“虚拟人”研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也造成了一定的概念混乱。究竟什么是虚拟人,何时能完成“虚拟人”的工作,有的说我国两年内就能建成“虚拟人”,有的说“年内建成”,更有报道称我国已完成一女性虚拟人的建设工作。吉林大学教授李幼琼站出来对这种炒作现象大声说“不”。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1,(23):64-65
UFO成为近几十年来人们热议的话题,每年世界各地均有许多的“UFO目击事件”,它们究竟是真的吗?这些目击事件所看到的并非完全是神秘的UFO,多数情况下是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的。比如:导弹实验、奇特的云层结构、异常明亮的飞机等。以下是容易造成人们误认为UFO现象的七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忙忙忙,忙到白了头”。忙碌的白领阶层在“金钱”与“健康”的物物交换中,损失掉的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在日复一日地蚕食白领们的生命?危险方式1:极度缺乏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