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固体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的厚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地幔从地壳底一直延伸到2900公里左右的深度;地幔的下面是地核.三者的体积分别为地球总体积的1.6%、82.2%、16.2%.地幔和地核占地球的绝大部分.虽然它们不出露地表,但地表的一些大尺度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形成、地磁场和日长的变化等等,都与地幔和地核的形成有关.地幔和地核的形成又是地球起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近二十年来,国外对地幔和地核的形成问题做了不少工作,提出了很多假说.  相似文献   

2.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毛和光(H.K.Mao)与贝尔(P.M.Bell),已于去年在室温下成功地获得了1.7兆巴的压力。这是目前国际上所能达到的最高静态压力。这个压力超过了地幔和地核交界面的压力,相当于地球内三千公里深处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很深远.空间研究的距离可以延伸到几十亿光年.但对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地球来说,通过钻探直接研究的深度还不超过10公里,而且只是研究了为数很少的一些钻孔而已.通过间接手段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穿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了.根据地震波速的研究,传统的理论认为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相似文献   

4.
地核中的氢     
如果地核由铁组成,为什么它的密度比铁低呢?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汤深井说.因为地核有氢溶在里面。汤深井重提了一个被忽视的观点:水和铁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氢就溶在铁中,他认为在地球内部通常深度的高压下氢在铁的溶解度足以说明地核外密度测量的不足。这种观点用来研究地球的早期进化,他提出,  相似文献   

5.
挑战之一:冲向地核 安装一个直通地核的探测器,这个携带通讯系统的探测器能够向地表传送实时感应数据. 说得更直观一点,地球的中心距地表足有6 357 km.我们对地核的一切认识都来自间接证据.我们对地核的认识还不如对火星表面的认识多.  相似文献   

6.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越往下温度越高.地热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人类当然有理由特别关心自己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已被现代科技揭示得几乎一览无遗之后.人们的关心自然廷伸到了地球的内部,尽管各种教科书上明明白白地交代了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但各种有关地珠结构的疑问仍然不断地冒出来:其中有一种声音特别逼人:地球内部到底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相似文献   

8.
你手上带的金戒指可能不是由地球上的物质材料制成的 ,按照德国一学者的研究结果 ,地球壳层上所含的金和铂可能是在地核形成之后从陨星上落下来的 .  现代科学认为 ,地球是 45亿年前由一团尘埃气体云凝聚而成的 ,该云团含有的成分与一种叫做球粒陨星的石质陨星的成分相同 .经过约 5千万年 ,密度大的熔融金属向云团中心沉降 ,形成以铁为主要成分的地核 ,浮荡在地核之上的熔融的硅酸盐岩石冷却后变成了地幔 .  但地幔和地球外层的地壳存在着一个使人难以理解的异常现象 :两者所含的金和包括钯在内的铂族元素的份额相当多 ,这些元素被铁吸…  相似文献   

9.
偏心的地球     
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心脏——地核并不在地球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于西半球。  相似文献   

10.
原子核反应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地球起源时可能发生低温核聚变。现在的地核里可能存在高压高温核聚变。  相似文献   

11.
尼尔听懂了郭老师的话,摆了摆手说:"不!我不想吃掉整个地球!我只是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说着,他把那半个鸭蛋拿了回来,看着我,指点着问道,"从火山里喷出来的岩浆,来自什么地方?是地壳,地幔,还是地核?"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地壳的构造,是地球长期发展而成的必然结果.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当前只能依靠地球物理方法测得的信息加以合理的解释.例如,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上的变化,了解到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其中最大的两个:莫霍面与古藤堡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 但是,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地表情况下物质的物理性质,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从当代微观到客观自然科学的研究,地球内部的变化,可能不是物质的变化,而是物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核-幔差异运动与地磁场倒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志 《科学通报》1983,28(1):50-50
关于基本地磁场的成因,通常认为地球内部发电机模型较合理。但在流体外地核运动的能源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对地磁场倒转现象还没有满意的解释。本文认为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核-幔差异运动是地球基本地磁场赖以产生的动力来源,从而解释了地磁场的倒转现象。  相似文献   

14.
黄金一直是一种贵重金属,甚至被称为“永不贬值的金属”。然而,澳大利亚科学家伯纳德·伍德近日撰文指出,在地核中储存有非常丰富的黄金,是地壳中黄金储量的99倍。如果地核中的黄金有一天被开采出来,黄金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伯纳德·伍德教授是悉尼麦考里大学的一名地质学家,他在近期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的这个惊人结论。伍德和他的同事制作了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地球发展的早期历史图表。他们特别关注了地球处于熔化状态下的金属核的形成。要了解地球物质的构成,我们首先得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其他与我们太阳目前…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信息     
卫星发现地核中的峡谷地质学家早已知道地球远非是圆的。地球的旋转使两极扁平,中间膨胀;内部的物质运流引起地壳膨胀与凹陷;还有,大量的轻质岩石像水中木块那样,倾向于向上浮动。然而,近年来地质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常出现的大规模地壳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运用地震层析X射影技术,绘制出了地球内部的地图,从而发现在地下3200公里的深处分布着广袤的高山与峡谷.这些山谷由熔岩构成,分布在地球液态地心与半熔融态地幔之间的边界处,与这两层犬牙交错,忽高忽低.已经测得到一条山脉高10公里,长达近万公里,还有一条峡谷的深度与长度与此相近. 先前地球物理学家一直认为地心是一个表面光滑的液态球体.新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球的  相似文献   

17.
1 极移的地震激发研究三维的地球自转变化可分为两个分量,即(1)一维的自转速率的变化,常以日长的变化来表示;(2)两维的地球自转轴指向的变化,亦即极移.在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地球内部地球物理过程会导致大尺度的物质运动造成“地球物理变化”,这包括固体地球及海洋的潮汐形变、大气波动、水圈的变化、洋流、地震的位错、冰川期后的回弹、地壳和地幔的移动以及地核的活动.本文论述的是极移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自从100多年前极移发现以来就可能已被注意到了.一方面,非均  相似文献   

18.
晓阳 《科学之友》2006,(9):22-23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甚至被称为“永不贬值的金属”。然而,澳大利亚科学家伯纳德·伍德撰文指出,地核中储存有非常丰富的黄金,是地壳中黄金储量的99倍。如果地核中的黄金有一天被开采出来,黄金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伯纳德·伍德教授是悉尼麦考里大学的一名地质学家,他在近期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的这个惊人结论。伍德和他的同事制作了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地球发展的早期历史图表,对地球处于熔化状态下的金属核的形成予以高度重视。要了解地球物质的构成,我们首先得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其他与太阳目前状态相似的恒星的…  相似文献   

19.
<正>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和认知。从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到航海家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从古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测量了地球周长,到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幔和地壳的分界层,再到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这一次次的进步都让我们对脚下的  相似文献   

20.
尽管地球中心离纽约市比纽约到火奴鲁鲁的距离还要近,但是,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它就象天上众多星星一样难以接近。直到最近,隐截在无数英里厚岩石之下的地核仍然是个迷。现在,一切情况都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由于观察方法上的技术革命,科学家们开始极为惊人地详细描绘了假设性的地球内部结构图形。哈佛大学地球物理学家亚当·齐埃沃恩斯基说:“我们首次能够真正看到地球这个机器的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