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格的理想化或健康化 ,难以回避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而孔子思想是主要渊源。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仍然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人格思想 ,其中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很值得关注。其关于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划分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利益倾向 ;既正视人的利益追求 ,又强调遵守规则的富贵正道 ;倡直道、明是非、否定巧言令色之徒的正义思想 ;仁者爱人的重视和尊重人 (天下人 )的平等意识 ;主张立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大丈夫气概 ;坚持热心救世、百折不回、进而不止的积极入世精神 ,等等 ,早已成为中国人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过程 ,如何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扬弃”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4.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5.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以前,“君子”仅仅是对统治者或贵族男子的通称。《书·酒诰》中提到:“越庶伯君子”;《诗·魏风·伐檀》里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伦理学家孔子首先把“君子”引入道德范畴,作为他全部伦理思想的理想人格提出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着巨大的影响。本人试就其君子思想的内容和实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教。一孔子为“君子”规定的条件很多,其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意为配合得当,这句话的意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9.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进而在上述重人思想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把“人”划分为圣贤、君子、仁者和小人四类.按照“人”的划分标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孟子《梁惠王上》云:“君子远庖厨”,过去把它完全理解为君子的“仁心”,但引伸一步讲,既然可以“远”,必定在“远”之前很“近”,或相关过,而古代史料上记载的庖厨,又多与祭祀相关,故,从君子与庖厨的关系角度,实可一窥儒家的“根”及其历史演进历程,试释如下。 自孔子后,中国的儒家一直以“君子”的“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为楷模,“风流儒雅亦我师”,其中“儒雅”二字甚能透露出人们对“儒生”的审美态度。而追其根源,却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种“术士”,章太炎即认为“明灵星午子吁嗟求雨者谓之儒”,“助人君顺阴阳以教化者也”(《国故论衡·原儒》),本是原始时代一种“政教合一”的人物。而且可以判定,它是一种与“怪神乱力”关系极为密切的职业,绝非“不语怪神乱力”。故儒由一种“术士”职业变成一种“哲学”流派,与孔子发生的这场不大为人关注的“偷梁换柱式革命”相关。如果说,  相似文献   

12.
陈静 《科技智囊》2007,(1):48-57
以中国文化为旨归,做企业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名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怎样修身、为人、处事、学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君子如何看待富贵与贫穷,翻开五千年前的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效仿君子的所思、所言、所行与所求,共同追寻充实、美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郭冰 《奇闻怪事》2011,(12):40-4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性与实践指导性。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众人的关注。然而,在一片热阉繁盛的孔子文化盛事下,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孔子教书育人的苦心和“以礼治国”“以仁为纲”的思想精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我们不仅仅把孔子看作是一个“古代学术名人”来崇拜,当作一枚古典文化勋章来佩戴,藉以标榜自我的素养与内涵。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教育领域里,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孔子那种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是难能可贵并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的。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更具有涤化人浮躁心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确判定了《论语·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的句式;利用故训、排比用例和推理等手段,指出了“知”的真义——用、任用;解释了该义项在知的词义系统中的合理归位;确诂此句为:“君子,不可小用而可以大用;小人,只可以小用而不可大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中君子文化的缺失与淡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这一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形势下,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培育学生"君子之风"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自觉修身,强化自身君子文化养成,传承君子文化,培养大学生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8.
魏琼瑶 《科技信息》2009,(5):202-202
孔子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地区出现新文化现象的时候 ,旧文化现象的许多主要部分并不是以消亡和破产为特征 ,而是经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 ,依然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 ,这就造成了新旧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并存、让步的状态。另一方面 ,对于由传播途径而来的异地文化 ,也是通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 ,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于是形成了“新”、“旧”、“异”化时空的层叠整合。而这种层叠整合由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次 ,而是经过多次 ,这样较后发展阶段的文化总是呈现出“多重文化层叠整合”的状态。文化变迁既然存在着一种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情况 ,便可以用“发生学还原”的方法 ,将共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材料还原到历时态中去 ,从而展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发生学还原”对于文化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原始文化史的研究 ,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