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缘闭壳龟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0世纪70年代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台湾等省和琉球群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分布面积多达39万hm~2,野生种群数量约40万只.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盗猎强度的加剧,黄缘闭壳龟的分布区和栖息地遭到地毯式的搜索,猎捕手段的多样化及其过度猎捕致使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只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皖南山区、安徽皖西山区等地还有少量野生个体生存,稳定的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台湾和琉球群岛.导致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其性成熟周期长、种群繁殖力低、栖息地遭受干扰破坏等因素,另外,人类贪婪无尽地对其野生资源的索取是导致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濒危灭绝的重要原因.加强黄缘闭壳龟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打击盗猎行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是拯救黄缘闭壳龟濒危灭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野生黄缘闭壳龟繁殖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野生黄缘闭壳龟雌雄性比的调查,龟卵受精率和种龟怀卵量的研究发现: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中,随着年龄,体重的增加和性成熟的出现,雌雄龟的性比发生明显变化,300克以下的个体,雌雄比例接近1:1;300-400克的个体,雌雄比为1:0.83;600克以上的个体,雌雄比例为1:0.11,雌龟占绝对优势,野生黄缘闭壳龟的产卵量低于怀卵量,且卵的受率低,这主要是因为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密度过稀,严重影响了黄缘闭壳龟的正常交配和卵受精,导致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缘闭壳龟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等6个形态参数,以及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腹甲宽、背甲长/体高、腹甲长/体高、体重/体高平方等7个形态参数比例来研究A、B两种体型黄缘闭壳龟的群体差异.结果显示:A、B体型黄缘闭壳龟的腹甲长和体高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形态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两体型的形态参数比例除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体高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的形态参数比例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0.01相似文献   

4.
黄缘闭壳龟的生活习性与驯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报道了黄缘闭壳龟的生活习性,研究了水温、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黄缘闭壳龟活动的影响,以及温度与摄食量、温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养殖过程中常见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光照强度与温度对黄缘闭壳龟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黄缘闭壳龟基本生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低于400 lx时,黄缘闭壳龟可进行正常的活动与摄食,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巢外活动逐渐减少;光照强度超过4 500 lx时,各种活动基本停止.光照强度对黄缘闭壳龟的日摄食量和相对增重率影响显著,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黄缘闭壳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加,生长速度加快.黄缘闭壳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温度为26~31℃时,活动量大,摄食旺盛,低于25℃或高于32℃时,活动量小,温度低于18℃或高于33℃时,基本不活动.温度下降至12℃以下时进入冬眠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FIASCO法构建了黄缘闭壳龟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开发了18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1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14个不等,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3个;观测杂合度在0.032和0.936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329),期望杂合度在0.148和0.90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635).黄缘闭壳龟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将为其遗传学和种群结构分析研究提供有力的分子工具,并为制定新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等形态参数,以及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腹甲宽、背甲长/体高、腹甲长/体高等形态参数比值研究华中、华南地区黄缘闭壳龟群体形态学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4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黄缘闭壳龟形态学与华南地区黄缘闭壳龟形态学的相似程度较小,差异性较大,形态参数差异极显著(P<0.01),形态参数比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而华中地区A、B两群体黄缘闭壳龟形态学的相似程度较大,差异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薛成杰 《甘肃科技》2011,27(16):172-173,161
保护现存濒危野生物种种质资源,加大保护力度,杜绝人为破坏,采取人工林间培育填空补齐措施,扩大种群总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九岭幕阜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九岭幕阜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区系结构及其保护现状。经多年调查研究已知本区分布有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它们具有物种多样性、分布局限性、生态脆弱性、区系复杂性、成分特有性及起源古老性等特点。并在分析珍稀物种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菊花近缘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多样性热点、研究现状、珍稀物种保护等,分析了中国特有的菊属、亚菊属以及其他珍稀菊科物种的生存及保护现状,提出了以菱叶菊、桌子山菊、密绒亚菊、太行菊、复芒菊、白菊木以及栌菊木为主的一批珍稀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建议保护等级。从原生境调查与保护和濒危机制研究两方面阐述了珍稀物种保护的研究进展,并从前沿监测技术体系发掘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菊花近缘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翅果油树为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翅果油树的种质资源、生态学特性、植物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以及资源开发和应用前景。同时对翅果油树濒危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珍稀植物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稀濒危植物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存数量稀少或者只出现在脆弱的有限生境中,面临随时可能灭绝的威胁。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50年里,我国有数千种植物已经或濒临灭绝,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研究探讨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稀少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出导致植物濒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其中内因主要是植物自身遗传多样性低、繁殖能力不足或幼苗活力弱,外因主要是指历史气候和生境的变迁、同域物种竞争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南宁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及应用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对南宁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对园林应用的可能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南宁植物园共有珍稀濒危维管植物37科66属234种,均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5科17属134种;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3科62属210种;属于极小种群的有10科13属32种;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的有1种。(2)园林应用上可分为生长型(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多年生草本)、观赏型(观花、观叶、观形、观果、观茎和芳香植物)和生态型(喜阳、中性、耐阴)3种。(3)兰科(Orchidaceae)、苏铁科(Cycad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种数最高,分别为126种、22种和12种。(4)南宁植物园中珍稀濒危植物花期集中在4-8月,果期集中在9-11月,能较好地应用于景观。总体而言,南宁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偏向于裸子植物和受威胁植物种类。目前突出的问题是珍稀濒危植物数量仍较少,对区域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尚不全面,种类多样性仍有待提高。园中适应性较好和普通的种类达95.30%,在园林应用方面可进一步结合优势作出更为精细的管理。本研究为南宁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后期回归与园林应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阿尔泰两河源区生境多样性形成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具有潜在经济和生态价值的遗传基因,多种动植物已被列为优先保护物种和中国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其物种多样性在新疆乃至全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方面,对重要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专属引种研究.物种多样性迁地保护、种群分布地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景观多样性保护对古老特有成分、受威胁的动植物种类和具有重要经济潜力的物种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的岛内外就地与迁地保存现状,认为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其濒危的直接原因,花期不利天气是影响其传粉的外部因素,而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有效授粉期短、花粉活力低、果壳坚厚等自身繁殖机制是限制其野外种群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因。从野外种群的自我重建与天然更新角度分析,认为普陀鹅耳枥目前仍处于濒危状态。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种群规模,持续做好野外种群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种子品质,加强天然更新能力研究等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Dynamic biogeography and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species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Channell R  Lomolino MV 《Nature》2000,403(6765):84-86
As one moves from the core to the periphery of a species' geographical range, populations occupy less favourable habitats and exhibit lower and more variable densities. Populations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range tend to be more fragmented and, as a result, a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immigrants from other populations. A population's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is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its variability and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density and immigration rate. This has led to the prediction that, when a species becomes endangered, its geographical range should contract inwards, with the core populations persisting until the final stages of decline. Convinced by these logical but untested deductions,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and wildlife managers have been instructed to avoid the range periphery when plann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endangered species. We have analysed range contraction in 245 species from a broad range of taxonomic groups and geographical regions. Here we report that observed patterns of range contraction do not support the above predictions and that most species examined persist in the periphery of their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ranges.  相似文献   

17.
观赏百合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引种驯化、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百合的资源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在百合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的进展。对于我国百合种质创新的关键,笔者认为在百合种质资源研究中应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异地收集保存,引入群体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资源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在百合育种中应加强倍性育种及体细胞融合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品种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品种资源及其价值、品种资源危机、品种资源保护管理与技术、品种资源保护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品种资源及其保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埃塞俄比亚Mizan Teferi及周边地区生长的乡土用材树种--非洲破布木自然种群分布情况调查,筛选了10株生长表现型较好的优良母树,采集了大量的供试种子样品,并对其种子外部特征和在苗圃中的发芽率和种苗生长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研究属性中,其种子发芽率与苗高不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种起源显示出较大的品种差异.笔者认为后代测试中生长表现优异的优势树木可以作为种子园营造和大面积人工林建设所需的优良母树予以推广.这项研究对于当地树种的改良利用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