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鞭炮阵阵。刚刚结束南极征程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2004年10月25日,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雪龙号”出征,转眼150天过去了,“雪尼号”总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其间,“雪龙号”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颠簸和西风带最大浪高8米、风速11级以上的南极航行历史上最大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除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和南大洋的遥感测绘、两站绝对重力测量、环境监测、特别保护区考察、磷虾资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观测和Argo浮标投放等考察调研项目外,还首次向国际上称为“难以接近之极”的冰盖之巅发起冲顶挑战,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最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次冲顶活动填补了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项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南极内陆考察站”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4.
格罗夫山考察队在阵风悬崖发现了4块陨石,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15年来首次发现的陨石。据统计,各国考察队在南极找到近3万枚陨石,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陨石不过2500枚。是不是在南极降落的陨石比其他地区更多呢?实际上,科学家迄今尚未发现陨石更容易在高纬度区降落的现象。 南极陨石多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冰盖对陨石的搬运收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Д.  И.  谢尔巴科夫 《科学通报》1958,3(23):725-725
苏联綜合考察队从1955年底就开始进行南极的考察工作,这个队是由大陆队和海洋队組成的。考察队的任务十分广泛,主要是与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工作計划有关,这个計划包括南极地帶大气过程对地球大气的一般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南极海流迁移的基本規律及其与全世界大洋洋流的一般环流的关系的研究,南极地帶及其現代冰川的自然地理描述、它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6日至8日,南极乔治王岛因天气突变,韩国考察队先后有两艘小艇共8人遭遇暴风雪袭击遇险,多国考察站和考察舰船、飞机,进行了一次陆、海、空联合大搜救……  相似文献   

7.
二十五年以前,苏联第一次进行南极考察,向那里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现在,在南极大陆上大约已有1,400名苏联人,其中包括着600多名科学家,从事苏联最大,最宏伟的计划,他们在勘探矿藏,在冰盖上打深钻井,绘制南极大陆图和考察电离层。目前在南极进行考察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苏联人是最活跃的。由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派出的第26个考察队是最新的一支考察队,它在南极  相似文献   

8.
南极梦忆     
那久已封存在脑海中的记忆,说不上是触动了什么暗道机关,猛然间竟然清晰地浮现眼前了。 最近,有两件事触发了我对南极的回忆。 其一,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徐曙光、奉为稼二同志托小儿金雷带给我几张美丽而珍贵的南极考察纪念封。这是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和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特制的邮品,那盖有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邮戳,那“雪龙”号考察船的纪念戳以及信封上印出的南极洲地图,都使我激动  相似文献   

9.
走近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惟一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南极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除沿岸的山脉、裸露的岩石外,98%的地方为冰雪所覆盖。这里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最低气温为零下82.8℃。为了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探险者登上了南极。最早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是苏格兰的一批气象学家。1904年2月20日,由布鲁斯领导的苏格兰考察队乘船抵达南极,在南奥克尼群岛上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开展了多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南极考察工作站。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智利、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24日,上海市民生路黄埔江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历尽坎坷磨难,刚刚结束她的第8次南极远征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高楼般耸立于江面,在朝阳的辉映下,威武依旧。岸上,人群涌动,翘首企盼,亲情凸现。似乎就在昨天,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踏上征程。光荣的“雪龙”船,在过去的150天里,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累计破冰13海里。其间,“雪龙”船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西风带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和种种困难的严峻考验,完成了南大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南极巡天望远镜”10月14日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调试成功.即将跟随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执行太阳系外行星、超新星等天文观测任务。据介绍,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直径68厘米,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分辨率为1个角秒.装备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电荷耦合器件(CCD),  相似文献   

12.
南极的面积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比欧洲或大洋洲的面积都大。尽管面积不小,但那里的气候却十分严醣,甚至比北极还要寒冷,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5度左右。在漫长的南极夜里,气温一般都在零下50—60℃,有的地方甚至更低。例如1960年原苏联在南极的沃斯托克基地观察的气温是零下88.3℃,是地球观测史上最低的气温。繁茂的种子植物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南极可以说是过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因此南极的植物也只限于菌类、苔藓、帅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已。但是,现在南极大陆的植物世界正在发生变异。据英国南极考察队福伯特博士的调查,在南极半岛的南纬68度以北正生长着南极绿石竹和南极发草两种种子植物,而且其分布状况,从1964年到1990年的26年间,分别扩大了5倍和25倍。所谓南极半岛是指西南极洲向北朝南美洲南端  相似文献   

13.
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西南方向、面积3200平方公里的格罗夫山是南极内陆地区极少数未被任何国家开展正规考察的地区之一。南极考察,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困苦而艰辛的工作。而在格罗夫山考察,历业远离中山站区,则更为艰苦卓绝。来自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的十位科考勇士不顾死亡的威胁,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南极格罗夫山土形图》的测图任务,同时还完成了南极内陆地质、冰川、陨石等相关学科的考察研究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长期在南极大陆边缘徘徊的局面,真正向南极纵深挺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洋精灵:南极磷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1月30日,为了参加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我从德国法兰克福直飞智利圣地亚哥,于12月3日与大队人马汇合,4日立骂南下至世界南国边城——蓬塔阿雷纳斯,当日即转空军航班直达乔治王岛。在我们到达南极之前发生了一件很让人牵挂与揪心的事,那就是先期到达的我的德国博士生西莫娜10天前就发电子邮件报告说:11月中旬开始,这一带接连发现大量磷虾被海浪冲积上岸,不知何故。所以,一到长城站我就立即沿南海岸往北,踏着冰岔,一路“咔嚓”,所到之处,只见磷虾如血染长滩,惨不忍睹。南极磷虾在南极海洋生态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位,这一环出了问题,可能预示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南极磷虾的研究工作,小小的南极磷虾与我结下了近20年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10日下午,雪龙船离开乌斯怀亚港,穿越德雷克海峡,于12日到达威德尔海,开始在威德尔海进行海洋综合考察。至1月20日凌晨,威德尔海综合调查全面完成。在这一段时间的大洋考察中,南极科考队遭到了3个大气旋的影响。大洋考察队克服风大浪高的困难,进行CTD/ADCP剖面的观测,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队8辆雪地车拖拽着22个雪橇浩浩荡荡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学研究室崔祥斌的冰雷达探测研究工作也随之正式展开。图为安装在雪地车的两套冰雷达的车外天线装置,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在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会合,然后乘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洲。  相似文献   

18.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19.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2005年2月7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驾驶4辆雪地车安全顺利地返回中山站。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及1200多km的沿途,冰盖队系统地开展了冰川学、气候学、气象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在冰穹A顶点和距中山站806km处,考察队分别设立了2个简易观测站,并进行了详细的建站选址调查,建立了2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08,(3):12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m的冰穹Ao随后,厦门青年艺术家吴曦煌创作的黄铜雕塑“华夏苍穹”被竖立在该处,成为中国首尊登上南极的雕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