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崛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所谓“崛起”本身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一国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也包括同时期与他国的横向比较,一国崛起有程度和性质之分,中国和平崛起不会走向霸权,崛起的性质是渐进的、和平的。和平崛起的内涵就是在和平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实现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在外交方面应有以“和”为中心理念;以竞争多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大国关系、睦邻友好、经济外交和合作宽容、着眼长远为战略要义等内涵。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作为“窃国大盗”已“盖棺定论”。他在中国政坛的崛起,一以编练北洋武力为后盾。二与他在晚清的外交生涯有关。他主持北京政府外交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5年的中国外交,是从对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救援行动开始的。这预示着这一年中国外交将出现一个新的主题:救援。这年的中国外交的确说得上是异彩纷呈,曲星把它们归结为“六个关键词”:和谐、合作、对话、发展、文化、救援。这一年,中国的发展受到全球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国内国际到处都在谈论“中国崛起”,并对“崛起”这个概念展开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在《世界知识》上,读者就会发现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在这一年,“中国威胁论”也在继续发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充满善意的外交行动,并提出…  相似文献   

4.
负着促进经济提携使命的日本遣华经济考察团,现在已簇簇拥拥地到了中国,在京沪两地受着盛大的欢迎.假设去年日本对华外交是“威胁外交年,”那么,今年大概是“软诱外交年”了.软诱二字,多少会使一部分人感着不愉快,所以我还是订正说是“经济外交年”罢.这一团贵客,就是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5.
外交活动历来是属于国家对外的政治活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日益突出,外交关系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经济外交就是变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经济外交的含义,经济外交的产生原因,经济外交与传统外交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条件,从而得出经济外交必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平崛起”战略作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强国方略,有着深刻的内涵,同时,也是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冷静回应。这一战略既是我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继续,也是借鉴他国经验,寻求大国崛起的和平之路。从内涵上讲,“和平崛起”战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又谋求全人类发展中的竞合共赢,立足国内,和睦四方。“和平崛起”战略是把中国的强大和世界和平有机融合的强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周边外交战略的核心概念。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大力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一东盟高铁黄金走廊”等,形成活力四射的中国周边经济圈,“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媵,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获得裨益和助力”,  相似文献   

8.
亚太经济崛起中的一个突出动向是东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1 994年是东盟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东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外交举措:一是调整与各大国的关系,开展平衡外交,并进一步突出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举办东盟地区论坛,构筑亚太安全框架。突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三是扩大自身组织,提出“东南亚十国共同体”构想,突出东盟的国际地位;四是推动“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突出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这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的崛起,外部世界需要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中国自身也需要一个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和适应过程。●我们提倡的“对日新思维”是整个外交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崛起与外交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崛起,国内外近年讨论不断,但是各方似乎至今并未达成共识。国际上,“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与关于“中国崛起的阴暗面”的讨论同时存在;在国内,对中国是否正在或者已经“崛起”有很多不同意见。笔者以为,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关系到中国外交定位、中美关系、中国与发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主张的提出,使我们与邻国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这个政策主张也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总战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外交”的今昔“经济外交”现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不论意识形态、国家大小、发达与否,世界各国几乎都十分重视开展“经济外交”。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外交”,名词虽新,起源却很早。在原始外交时期,彼此协调经济利益已是外交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外刊要论     
中国“软实力”的源泉及局限Bates Gi(ll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软实力”是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总是受到密切关注,“软实力”却被忽略。所谓“软实力”是指导、吸引、示范的能力,主要源自国家凝聚力、文化、意识形态和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等无形因素。中国的“软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吸引国际社会关注“,北京共识”成为世界争先效仿的发展模式,务实、主动的外交姿态获得广泛认可。中国运用“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打消他国疑虑…  相似文献   

14.
贺凯 《世界知识》2013,(14):56-57
6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这是王毅自今年3月就任外交部长后,第一次系统地对外阐述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做为一名在国外教授和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我听后感受颇深。王毅的演讲不但诠释了中国外交的原则和基石,而且还指出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可以预见,中国外交在今后五年将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所作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15.
外刊要论     
进行中的全球权力转移JamesHoge(《外交》杂志资深编辑)《外交》(双月刊)2004年第4期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出版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表明,全球权力的转移极少发生,即使发生也大多是通过诉诸武力。当前,亚洲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预示着“东方”将有可能取代“西方”,成为全球权力的中心。作者认为,为避免权力转化过程中“历史悲剧”的重演,并保持美全球霸主地位,美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主导亚洲区域安全体系的建立,保持该地区经济的开放;其次,积极“接触”中国,不视其为“战略对手”,从而避免由此产生“自我兑现”的预言;最后,重组联…  相似文献   

16.
近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中国外交成熟了”。现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认识。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我国外交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国际社会才认定中国外交“成熟”了?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自身变化的原因,还是别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这一“成熟论”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成熟”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我们这些年的外交工作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还不成熟,是需要改进的?今天请专家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阎学通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钱其琛退休后出版回忆录,李肇星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外交,正如许多人所说,反映了一种新风格新气象。吴建民常说一句话: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他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葛军采访时又重复了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种新气象的注脚。从创刊起,《世界知识》就十分关心中国的外交,这是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世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但在当时“弱国无外交”,所以有读者在杂志封面写下“近来国际已然忘记了中国”的沉痛语句。新中国成立后“一扫新纪元”,中国外交更成了这本杂志的特色内容。近年来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知”的外交板块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中国成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崛起"不仅冲击了亚洲地区秩序,而且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以此为背景,中国当下有必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如何夯实中国外交的根基。基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的思维逻辑,当前中国外交转型的实质是国内社会转型的自然延伸。从中国的外交资产出发的关键问题,就是明确中国外交资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