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现在被人类搞得乱糟糟的:不仅发烧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弄得各种灾害天气常常出现;还消耗掉了大多数的矿石能源比如石油、煤炭这些东西迟早烧光:很多动物也被人类又吃又杀的搞绝种了……长此下去.未来的人类靠啥生活呢?别担心,人们已经开始在宇宙里寻找新的目标了.看哪些行星适合人类将来移民过去。这些倒霉蛋星球就是类地行星。  相似文献   

2.
刘青 《科技资讯》2009,(32):133-134
目前人类使用的常规能源的资源正在日渐短缺,而且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这些常规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人类需要寻找可持续使用的新型能源、经济能源。本文探讨了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带来的严重影响,并从经济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人类可使用的新型的可持续能源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矿物能源。然而,据专家估计,再有40余年,人类就要面临这些矿物能源枯竭的局面。于是,一种储量丰富被称为"可燃冰"的绿色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和利用开始纳入多国科学家的视线。专家们认为,在地球上矿物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可燃冰将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绿色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4.
<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将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新引擎的希望寄托于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7.
郭江明  孔国华  李香萍 《科技信息》2010,(33):315-315,322
0前言 根据调查.人类从自然界获得50%以上的物质原料被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在发达国家地区,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到总能耗的15%-25%,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间接的推行能源节约,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王珂珣  李顺龙 《科技资讯》2005,(22):152-152,150
木材是人类社会最传统的能源,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社会却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石性能源枯竭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专家们呼吁重新重视木材能源的利用,认为木材是人类未来的能源。在法国有关木材能源的提法在国家林业政策上已经消失近30年了。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木材能源近年来又重新受到重视,法国也开始重新实施木材能源计划。  相似文献   

9.
在麋鹿苑中,我们看到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公墓”,一块石碑上铭刻着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物。看着这座公墓,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我们还不能通过这些动物的灭绝,认识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的话,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小学生,可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明天,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我们越是了解它们,就越能了解动物同人类的关系、了解动物同地球的关系,我们也就能保护它们。当一种动物完全灭绝,它就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再活转回来了。同样,我们人类自己不也是动物吗?如果我们不能防止其它动物的灭绝,我们又怎能使人类自己不灭绝呢?  相似文献   

10.
卢海 《广东科技》2003,(6):29-29
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是否会被耗尽的问题,人类已争论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科学家就言语谆谆地呼喊,化石能源只够使用30年;到了60年代,又一批科学家奋起疾呼,称再过30年化石能源必然耗尽。可是一个又一个30年过去了,化石能源“耗尽”的年限非但没有变短,反而在加长。是科学家们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是化石能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又“猛长”出来了吗?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  相似文献   

11.
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喆 《科技智囊》2006,(10):8-16,18-2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伐薪烧炭、耕耘养殖,再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和知识生产,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并迎来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空前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强度开采与过度消费,使得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已渐趋枯竭,而且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就在21世纪人类实现能源结构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刻,生物质能这种人类利用最早、最广泛、最直接,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再一次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本文将引领读者探究生物质能的世界,认知生物质能,了解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9,(8)
李洪志信奉这样一套处世哲学:故事编得越离奇,牛皮吹得越大,越能唬人骗人。他在到处讲法时,把这一处世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玩弄科学名词术语,大谈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植物、动物到人类,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到人的意识、道德等等,正是这一处世哲学的最好的表演。稍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们看到他的那些荒唐的高论都会笑掉大牙,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洪志是一个在科学知识方面既无知、又狂妄,颇有一点演技的小丑。他不是在谈科学,而是在放肆地反对科学,宣扬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这里略举几个例子,让我们看看李洪志是如何玩弄科学词藻术语骗人的。例一:宣扬人探测不到宇宙奥秘,"神可揭开宇宙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又一次证明,人类最大的挑战是人类自己。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加速下滑,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生活是中国最伟大的梦。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由于发生国际石油危机促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后随着危机的解决和石油降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又转趋缓和。近年来人类已认识到化石能源储量是有限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污染已经明显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和整个生态的平衡,无污染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能源。风能是一种既干净,又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技术日臻成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美国每千瓦时风电价约6~7美分,到2000年将降至4美分),因此发达国家竞相开发,并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各种机构进行研究和开发(如丹麦的里索风力机试验站,美国的风能协会,日本风能协会、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彭石安(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物理系,苏州215009)教科书中的科学知识是人类长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结晶。为了尽快地传播这些知识,教科书中都是集中了那些“纯粹的”、“有用的”探索结果,获得这些知识的实际探索过程并不写进教科书中。这...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样,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开发新的资源,耗费巨资,另一方面又将处理城市的许多废弃物而大伤脑筋。因此,如何有效地回收废弃物中的能源物质,促使“废弃物循环”即“废弃物的资源能源转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水平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知识是零散的, 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也就无法张扬。在西方文明中蕴育成长起来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 国人先是接受西来的科学知识, 然后才体味这些知识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和精神。纵观历史, 科学的发展首先增加了人类的知识, 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这主要表现在当代人对宗教的信仰逐步弱化, 对各种古代迷信逐步疏远, 对科学的信念逐步增强。与科学知识相比, 科学精神处于更高的层面。在很长时期里, 我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把努力普及科学知识放在首位, 希望通过科普让社会公众掌握科学以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 但对科学精神的张扬和理解还很不足。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开展信息服务的机构,同时也是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一、发挥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知识是零散的,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也就无法张扬。在西方文明中蕴育成长起来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国人先是接受西来的科学知识,然后才体味这些知识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和精神。纵观历史,科学的发展首先增加了人类的知识,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当代人对宗教的信仰逐步弱化,对各种古代迷信逐步疏远,对科学的信念逐步增强。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精神处于更高的层面。在很长时期里,我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把努力普及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希望通过科普让社会公众掌握科学以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