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朗门”事件越揭越深,里根步步为营,白宫开始调整对策,从坚持说里根不知情,转而承认里根与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有重大牵连,但同时仍坚持说,里根并没有做违法的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里根会坐到听证席上吗?美国舆论认为,里根前途多险。  相似文献   

2.
我与金君晖同志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认为,美苏不仅在中导问题上,而且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诚然,里根的地位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难有作为了,关键是如何看待里根目前的困难。里根地位削弱或许有利于美苏达成协议里根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伊朗门事件是里根30余年从政生涯中受到的最大打击。目前事件尚未结束。如果5月国会举行听证会,揭出他确实了解货款转移或一笔货款被用于共和党竞选,则此事还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水门事件”。那时里根当然难有任何作为。但现在还非如此。民主党现在采取“拖”的战略,对里根小火慢煎,旨在长期陷里根于被  相似文献   

3.
1983年美国国内局势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是:经济开始恢复,美国中下层人民同里根政府的矛盾激化,里根被迫强调'两党合作",民主、共和两党为1984年大选展开了斗争。经济恢复使里根声粗皿新回升前年底和去年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到达沟底.失业率高达10.8%,里根声望空前低落。但是,随着夏季经济形势的明显好转.里根  相似文献   

4.
~~航母“里根”号与前总统里根~~  相似文献   

5.
里根1985年在日内瓦首次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两人都出身和生长于小城镇。里根这样讲无非是为了增加他同戈尔巴乔夫关系间的个人色彩,冲淡一下会谈中的严肃气氛。仅就这句话本身而言,里根的这番意图显得有些牵强,因为他同戈尔巴乔夫彼此间的不同之处远多于他们间的共同点。里根是美  相似文献   

6.
美伊秘密武器交易使里根政府陷入了执政六年来的最大危机之中。里根主义乃是这场危机的根源。美国外交也因此陷入混乱。它能否复原,取决于里根政府能否改弦易辙。就目前情况看,难下断论。  相似文献   

7.
追风人物     
“布什才该死”、“里根不该生”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辞世在欧美演艺圈一时成为发烧话题。6月7日,英国史密斯乐团前主唱莫里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场演唱会上,向现场数千名歌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表示死的人不应该是里根,而是现任总统布什。当莫里斯一说完,立刻赢得台下如雷掌声。而莫里斯所属的唱片公司则认为,他只是向歌迷陈述自己的看法,大家不必太在意。对一直以来被美国视为“恶邻”的古巴来说,是第一个对里根逝世有反应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国营广播电台6月7日不但对里根当年的外交政策穷追猛打,还说里根这个“根本不该出生的人”…  相似文献   

8.
竞争激烈的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11月4日终于揭晓:共和党里根大胜,民主党卡特败北。里根以压倒之势席卷44州,囊括了538张选举人票中的489张,卡特只捡得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49张。直至选举前夕,美国多数民意测验还认为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断,或认为里根只能略胜一筹。如此一面倒的结局,不但大出一般人意料,连里根左右亲信据说也不禁为之咋舌。据美国报刊报道,投票支持里根的,不但有自称共和党选民的绝大多数,无党  相似文献   

9.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曾为争夺总统宝座而两度失败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已于七月十六日被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目前,共和党为使里根当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支持里根的呼声甚高,里根本人也仿佛胜券在握,已经开始以总统的口吻发言。但美国各界对他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毁誉参半。其中一个问题是年龄。当年艾森豪威尔六十二岁入主白宫,在连任两届之后离开白宫时才七十岁,而里根到明年二月就满七十了。以其古稀之年问鼎白宫,这在美  相似文献   

10.
去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曾刊登一幅漫画:撒切尔夫人在河里淌水,巨浪朝她席卷而来。她招呼岸上的里根说:“下来吧,可冷哩!”时隔不到10个月,里根政府治理下的美国,接连爆发了近年来罕见的机场塔台人员大罢工和华盛顿20多万群众抗议政府经济政策的大示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会于今年8月18日通过了里根政府提出的今后三年内增税983亿美元的计划。据美刊报道,这是美国和平时期最大的增税法案。这个增税法案出自里根政府之手,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人们知道,里根一贯标榜信奉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一向不遗余力地鼓吹减税。他于去年2月上台不久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减税。据里根解释,减税能使投资和储蓄增加,因而就能刺激生产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但是,大幅度减税会使政府收入减少,所以减税必须同削减政府开支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2.
受命之前的接触罗纳德·里根请我当他的国务卿时,我跟他单独相处的时间还没超过3小时。1978年秋,里根和我在洛杉矶高地上他的家里会面。这次晚间会面是由理查德·艾伦安排的。我当时仍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伦来找我说里根愿意听听我对欧洲局势的估价。在晚餐席上,里根夫人主持了谈话。我们第一次会见时,她给人的印象是谨慎的腼腆,随后有时也是这样,但她具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谈话时能随机应变,对她丈夫的情绪能有准确无误的感受,对时事有一种明确而敏感的看法。里根在那天晚餐席上说话很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一般终身任职,对政治能长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里根总统7月初提名博克进入最高法院有着深刻的党派利益之争的背景。这一提名后,最高法院明显趋向保守,这就是里根留下的“最持久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14.
大势所趋,里根天平倾向务实派;壮志难酬,温伯格解甲归田——华府新闻界近来盛传的消息终于在11月5日得到了证实:里根总统宣布接受国防部长温伯格的辞呈,并任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卡卢奇为新任国防部长。  相似文献   

15.
对反导条约作狭义解释还是作广义解释,这直接关系到SDI的命运。里根如要改变解释,将面对国会、盟国和对手的强大压力,如不改变解释他能坚特住SDI吗?里根正面临抉择。  相似文献   

16.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17.
里根为了使美国重返伊朗,开展了“武器换人质”的秘密交易。民主党在国会两院选举获胜后,正好抓住此事乘胜追击。有人担心此事会演变成水门事件,也有人认为里根的做法符合美国的利益,他会得到宽恕。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8.
他的个性,他的政治倾向,他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还有他亮出的内阁阵容,决定了他将在里根留下的衣钵打上自己的烙印。风水轮流转.1月20 日,布什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41任总统.对布什当政后的政策,世有萧规曹随之说。然而,从布什内阁的提名阵容看,事情并非如此 .简单. 布什在里根魔下干了8 年副职,对里根备加赞许, 言听计从.去年竞选总统期  相似文献   

19.
11月13日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取消对苏联天然气管道提供设备的西欧公司的制裁,从而使美国和西欧盟国围绕这个问题长达5个月的激烈争吵暂告平息。里根在解释取消这一制裁的理由时说,美国与其盟国之间已经就天  相似文献   

20.
2月6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发表了他第二任期开始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美国总统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往往报喜不报忧,而且都试图说出点新东西,想给人们以希望和信心。这次也不例外,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突出宣扬了所谓“美国的第二次革命”。提起美国革命,人们都知道,那是指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如今,里根总统宣称要迎接美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不啻是宣告美国历史即将出现一个新的转折点,而这恰恰发生在里根总统第一任期业已结束和第二任期已经开始之际。逻辑的结论是:里根总统自诩为至少是可以与华盛顿并驾齐驱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