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通报》2021,66(24):3205-3218
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西部南-北大断面为考察路线,综合运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9个河流-湖泊(及静水)-风沙沉积地层的古环境特征进行了解析和探讨.目前这些剖面都处于风沙环境,但保存的古河流沉积和湖泊(静水)沉积暗示这些区域都曾是河流所到之处或较长时间被水体淹没.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对河流和湖泊的起始时间进行了界定;选取颜色、粒度和磁化率等代用指标明确古环境意义.古环境代用指标值与野外沉积相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河流和风沙沉积的粒度较湖相沉积为粗,磁化率总体较低,湖相沉积的碳酸钙含量较高.研究区河流和湖相沉积的持续时间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自晚更新世以来至少经历过3个相对比较湿润的时段,即约70~50 ka、末次冰期冰消期(约17~11 ka)和全新世晚期(约5~2 ka).对比分析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和机制与中国北方地区其他沙漠、沙地存在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
熊中玉  丁林  谢静 《科学通报》2019,64(16):1722-1737
古高度重建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制约条件,而古地温的恢复在古高度重建中至关重要.基于均质(或同相)同位素交换平衡的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Δ_(47)温度计)相比于传统的古温度计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1)其测量的参数Δ_(47)仅仅与碳酸盐的形成温度相关而不受环境水中δ18O值影响;(2)Δ_(47)的精度能够达到0.010‰,换算到相应的碳酸盐形成温度可优于±2°C.随着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实现了利用该温度计精确重建古高度.本文通过总结全球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应用于古高度重建中的实例,进一步解析该温度计在区域抬升历史的恢复以及构建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郑洪波 《科学通报》2003,48(23):2487-2487
<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476项目(2003~2007年)由来自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项目负责人是东京大学的古海洋学家R.Tada教授和同济大学的郑洪波教授等。该项目旨在联合地质学家、古海洋学家、气候学家,在构造尺度和天文尺度上,探讨中国(亚洲)宏观环境格局的变化,其中包括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方式、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这些事件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正楷  张小虎  楚小龙  张俊娜 《科学通报》2009,54(12):1742-1748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 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 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 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 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 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 a BP (或(3160±35) a BP)之间, 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 BC(或1510 BC)之间. 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 年代确凿, 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 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处中东的叙利亚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它的地理位置在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埃及、黎巴嫩、土耳其之间,是中东的重要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古代的叙利亚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犹太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亚述人(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一个民族国家)曾经使用过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写(泥板相当于今天的纸张,书写晾干后可以记录各种文献)。古代叙利亚人也留下了一些泥板文献,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被泥沙湮埋千年的古代叙利亚故事。  相似文献   

6.
张峰 《科学通报》1990,35(20):1579-1579
用固体核径迹技术研究由随州陨石中分选的辉石单矿物的古径迹密度和反应堆中子诱发裂变径迹密度,测定辉石的平均古径迹密度为(7.6±1.1)×10~3/cm~2,与吉林陨石中心辉石样品的古径迹密度(8.4×10~3/cm~2)相当,这表明随州陨石古径迹绝大部分由自裂变元素自发  相似文献   

7.
吴根耀 《科学通报》1985,30(21):1647-1647
古裂谷与现代裂谷的对比研究的基础是张文佑倡导的构造分析的“将今论古、以古鉴今”的历史比较法,笔者曾简述过这一方法的主要内容,现以攀(枝花)西(昌)古裂谷山西地堑系的对比研究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已发现两者之间有下列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活型和古植物全息生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生植物的古生态学(paleoecology of terrestrial plants)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分枝已引起了更多的古生物学者的关注。由于化石植物保存的不完备以及研究方法上的限制,在以往,很少有人涉及到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和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的内容。随着大量描述资料的积累,古植物学者开始认识到叶级(leaf scale)、叶型(leaf type)、叶缘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是全世界大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人象冲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想要和体重是人类至少30倍的大型动物相处,除了敬而远之,还要运用人类的智慧。在印度生活着约3万头大象,这里是人象冲突最激烈的国家。古印度人驯服野生大象并用于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初期(约公元前1100年),古印度人开始在战争中使用大象。  相似文献   

10.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95,40(7):624-624
1 遗迹发现点(图1)及其古环境青藏公路原59道班海拔4040m,位于公路西侧,在路边有厚达9m的坡积黄土剖面(图2).剖面底部是典型的冰缘成层坡积,黄土中有数层碎屑,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黄土以坡积为主,大型槽探发现两层碳屑和两层灰烬层,两层碳屑距顶面分别为2和2.7m((3475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保田 《科学通报》1992,37(17):1599-1599
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强烈下降,广大地区笼罩于冰缘环境之下,发育了大量的古冰缘遗迹.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中,冰楔假型(Ice-wedge casts)因其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意义而倍受注意.70年代末,郭东信和张维信等根据~(14)C测年资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23500±1200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冰楔.80年代中期,徐叔鹰等在青海  相似文献   

12.
周志炎 《科学通报》1986,31(5):369-369
自Saportat 1872年根据裸羽片化石创建硬蕨属(Scleropteris)以来,有关它的生殖器官一直几无所知。然而,许多古植物学家都相信硬蕨属是接近厚羊齿(Pathypteris Brongniart)和枝羽叶(Ctenopteris Saporta=Ctenozamites Nathorst)的种子蕨或是内容混杂的。Barale是最早根据小羽片表皮构造观察对硬蕨属于种子蕨的观点提出质疑的一位古植物学家。他把  相似文献   

13.
白艳  方小敏  聂军胜  孟仟祥  迟云平 《科学通报》2010,55(15):1499-1509
利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首次在60个贡嘎山(海拔1230~4500m)和西昆仑山(海拔1300~5500m)表土以及6种贡嘎山木本植物中检测到8个(7-14)-甲氧基十六酸和9个(9-17)-甲氧基十八酸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其中甲氧基十八酸占绝对优势;而且,甲氧基在第9和第10个碳位的异构体都较丰富,随着取代基的碳数增大,相应异构体的丰度依次降低.在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贡嘎山表土样品中,广泛存在甲氧基脂肪酸化合物,并在6种树叶中都能检测到;而在主要分布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的西昆仑山,除了可能出现山地森林草原或半灌木荒漠的较窄高度范围外,大部分表土中未检测到甲氧基脂肪酸化合物.该研究显示甲氧基脂肪酸可能来源于某种或数种类型的木本植物.如能排除其与草本植物的关联,甲氧基脂肪酸类化合物很可能是一类具有指示特定木本植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将对精确反演古植被和生态演化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万渝生  张巧大  宋天锐 《科学通报》2003,48(18):1970-1975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长城系盖层广泛分布, 其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对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北京十三陵地区华北克拉通长城系盖层碎屑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 样品为长城系下部常州沟组含长石石英砂岩(CHc-2)和石英砂岩(CHc-9). 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2.35~2.60 Ga之间, 靠上部层位(CHc-9)还有一定数量1.9~1.8 Ga和2.1~2.3 Ga碎屑锆石存在. 研究表明, 碎屑沉积物来自以约2.5 Ga陆壳物质为主的华北克拉通物源区, 1.9~1.8 Ga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陆-陆碰撞构造热事件响应的年龄, 长城系盖层最大沉积年龄小于1.8 Ga.  相似文献   

15.
曹伯勋 《科学通报》1989,34(7):530-530
1985—1987年,作者等在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一新的早更新世含化石和古冰楔遗迹地层,建立了太平山组(Q_1t)。 一、太平山组(Q_1t)剖面简述 剖面位于北纬39°42′N,东径115°56′E左右(图1),发育在残存的上新世唐县期侵蚀面上,海拔150m。为奥陶系石灰岩中一裂隙状熔洞——洼地环境堆积,上宽16m,往下收缩,深9m多未见底。太平山剖面情况见图2。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古洪水沉积判别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将今论古”法则对中坝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该遗址现代洪水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粒度、重砂矿物成分形态、锆石微形态、Rb/Sr、磁化率、TOC等地球化学指标相似性比较研究发现, 该遗址除上部存在1981年现代洪水沉积物外, 还具有清代、宋代中期、战国早期(400~350BC)、西周时期(920~900BC)、夏代(2070~1600BC)和新石器时代(3000~2300BC)6期古洪水沉积物. 其判定证据主要是古代洪水层和1981年现代洪水层都具有以下相似性特征: (1) 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3段或4段式; (2) 悬移质组分粒度分布范围多在3~10Æ ; (3) 沉积物分选性较好, 且以悬移质为主(>50%). (4) 组成的重砂矿物种类和数量及形态基本相同. (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它们在锆石形态上多为半浑圆状, 有些已由四方双锥形被磨至近浑圆状, 表明均具有被流水长途搬运后留下的磨圆特征. (6) Rb/Sr值(0.55~0.66)均高于文化层的0.03~0.26. (7) 磁化率值(133.73~433.05)均远低于各文化层的959.25~2442.44. (8) TOC含量(0.14%~0.33%)都远远低于文化层的1.13%~2.95%含量. 研究表明, 用上述“将今论古”比较手段来确定遗址古洪水层的真实属性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福克斯(K.Fox)和詹尼斯(D.E.Jennigs)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猎户座A分子云中找到了星际甲烷(~(12)CH_4)分子。这是继HC_9N、NO、C_2分子之后发现的又一个新的星际分子,也是迄今在星际空间发现的第48种分子。福克斯和詹尼斯使用美国国家  相似文献   

18.
44万年以来北京地区石笋古温度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朱洪山 《科学通报》1992,37(20):1880-1880
北京地区洞穴石笋古温度记录表明,在440—78ka B.P.,古温度有三次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为10万年左右,周期中最高年均温度为12—16℃,最低温度为3—5℃,最大温差为10℃左右.北京地区现代年均温度(12℃)是处于44万年以来古温度演化的高温时期.  相似文献   

19.
沙金庚 《科学通报》2001,46(21):1821-1824
通过对侏罗纪扩散能力较强的海扇类双壳类分布历史的追溯发现:双壳类Chlamys (Chlamys)valoniensis (Derfance),Camptonectes (Camptonectes) auritus (von Schlotheim)和(Chlamys (Chlamys)textoria (von Schlotheim)最早诞生于欧洲西部三叠纪末瑞替期或侏罗纪最早期赫塘期初,紧接着于赫塘期或稍晚时代通过西班牙通道扩散到了古太平洋东岸。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西班牙陆表海海路早至赫塘期或更早期就已沿着泛大陆解体的破裂带形成,并从此沟通了西特提斯与古东太平洋,为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生物群的互相迁移和交流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20.
武高 《科学通报》1957,2(1):32-32
1957年,科学出版社將出版科学期刊90种,其中有18种是新創刊的或复刊的。在新創刊的期刊中,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编輯的“力学学报”(季刊)、中国电子学会主编的“电子学学报”(半年刊)、中国农業机械学会主編的“农業机械学报”(半年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編輯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季刊)等。此外,中国生理学会为了介紹国內外生理科学最新的研究成就,还將创刊综合性的学术刊物“生理科学的进展”(季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