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源区作为整个青藏高原20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通过对2005年在各拉丹冬峰北部果曲冰川平坦的粒雪盆(33.58°N, 91.18°E, 5720 m a.s.l.)钻取的1支冰芯多参数的定年, 获得了长江源地区近70 a来大气降水中δ18O的历史记录. 利用各拉丹冬冰芯δ18O与该区域气象台站夏季气温(7~9月)之间显著的正相关性, 恢复了近70 a来各拉丹冬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历史: 1940s气温较低, 1950s~1960s中期气温较高, 1970s中期气温下降到近70 a来的最低值, 1980s仍然处在一个低温期, 而1990s以来气温急剧升高的趋势延续到了21世纪初期. 各拉丹冬冰芯恢复的气温记录在1970s以来的增温率(0.5℃/10 a)要明显的高于各拉丹冬地区和北半球, 而1990s以来的增温率(1.1℃/10 a)约为1970s以来的2倍, 表明近期的增温有加速趋势且高海拔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山中段(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和远东绒布冰川, 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的冰芯积累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急剧减小, 与北半球低纬地区(5°~35°N)和印度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 而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 西昆仑古里雅冰帽和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芯积累量在相同时段内有增加的趋势, 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35°~70°N)降水变化趋势一致.相比而言, 冰芯积累量变化幅度更为显著, 表明高海拔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异常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北半球气候系统和亚非夏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中段高过量氘与西风带水汽输送有关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达索普冰芯及冰川融水中的过量氘显著异常, 其值远远高于全球降水中过量氘均值及周围地区降水中过量氘值. 附近站点聂拉木连续一年以上降水中过量氘的变化揭示了这一异常现象. 研究发现这一异常与该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地的季节变化有关. 发现在季风爆发期, 该地区降水受西南季风影响, 过量氘的值与其他受海洋水汽来源的地区一样, 为低值; 而在非季风月份, 水汽以西风输送为主, 降水中过量氘为高值. 而且在该地区冬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较大, 结果使得该地区整年平均降水中过量氘的值显著高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他地区. 这一结论对该地区的冰芯研究有重要意义, 表明喜马拉雅山中段冰芯的水汽来源并非全部来源于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 而西风水汽输送占有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书贵  秦大河  姚檀栋  张东启  陈拓 《科学通报》2002,47(20):1588-1591
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中段(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和远东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的冰芯积累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急剧减小,与北半球低纬地区(5°~35°N)和印度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而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西昆仑古里雅冰帽和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芯积累量在相同时段内有增加的趋势,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35°~70°N)降水变化趋势一致.相比而言,冰芯积累量变化幅度更为显著,表明高海拔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异常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北半球气候系统和亚非夏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冰芯积累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冰川高分辨率连续记录了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通过多种代用指标的分析可以重建气候变化历史.稳定同位素是冰芯记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青藏高原现代降水同位素过程的研究明确了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气温的关系,奠定了青藏高原冰芯古气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研究,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化历史,冰川积累量变化揭示了过去降水量的变化过程;青藏高原冰芯中也保存了一系列的近代人类活动记录.此外,从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中提取了冰芯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变化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解释过去气候环境变化,获得了冰芯中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中段冰川变化及气候暖干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冰川末端位置的重复测量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川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退缩状态, 其中珠穆朗玛峰的冰川自1960年代以来平均退缩速度为5.5~8.7 m/a; 希夏邦马蜂的冰川自1980年代以来的平均退缩速度为6.4 m/a, 目前退缩速度进一步加快. 冰芯研究显示, 冰芯积累量在20世纪为波动减少趋势, 但在1960年代急剧减少, 此后一直保持低值. 附近气象站的观测记录表明, 近30年来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夏季温度上升明显, 这说明冰川退缩是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这种干暖化趋势继续, 冰川退缩势必加剧.  相似文献   

7.
谢营  徐柏青  邬光剑  林树标 《科学通报》2012,(15):1353-1361
在藏南羊卓雍错流域的沉错和宁金岗桑冰川分别钻取了浅湖芯和冰芯,对过去80年来湖芯中记录的陆源正构烷烃单体氢稳定同位素(δDwax)与冰芯氢稳定同位素(δDice)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41,P=0.047),显示了陆生植物叶蜡正构烷烃单体氢稳定同位素对大气降水氢稳定同位素的继承效应.但δDwax与δDice之间的分馏(εwax-ice)与冰芯积累量(降水量)呈现反相关关系(R2=0.65,P=0.0051),说明气候的干湿变化对δDwax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降水稳定同位素和降水量是影响δDwax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段克勤  姚檀栋  蒲健辰  孙维贞 《科学通报》2002,47(19):1508-1511
重建了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普冰芯积累量记录,该记录反映了当地夏季风降水变化,与印度北部夏季风降水趋势一致,该记录长期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温度变化关系显著,当北半球变暖时,积累量呈降低趋势,反之当北半球变冷时,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平均而言,温度每升高0.1K,积累量减少约90mm,在目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特别自1920年以来,全球温度约升高了0.5K,达索普冰川积累量则减少了约450mm,由此对喜马拉雅山中部季风降水作了情景预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积累量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达索普冰芯中积累量近300年来的时间变化序列,与印度季风降水存在极好的相关性,谱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冰芯积累量变化序列中存在与太阳活动的多种周期相一致的周期,达索普冰芯缇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各种指标的对比表明,其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CMIP5模式对21世纪末中国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活泼 《科学通报》2013,58(8):743-752
利用CMIP5耦合模式结果对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中国降水和东亚大气环流未来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到了21世纪末,中国年降水量将显著增加.其中,中雨、大雨和暴雨发生频次都明显增加,强度增强,而毛毛雨发生频次在全国范围内明显减少.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增加的结果;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雨的增加对年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雨和暴雨显著增加的结果,而小雨表现为负贡献.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环流在增强,而且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也在增加,这些都为中国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提供有利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PRECIS分析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单向嵌套该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P, 分析PRECIS对中国区域当代气候的模拟能力和SRES B2情景下2071~2100时段(2080s)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 气候基准时段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 PRECIS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的局地分布特征; 总体上讲, PRECIS对中国北方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优于南方地区, 模拟的冬季降水型态分布较好, 而夏季降水对地形比较敏感,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的模拟值偏低. 对SRES B2情景下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的气候变化响应分析表明: 2080s中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明显大于南方, 西北和东北地区尤为显著, 其夏季平均气温增幅可达5℃以上; 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冬季华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 夏季东北和华北地区气温增幅大而降水量减少明显, 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冰芯粉尘记录是重建大气粉尘特征的良好指标.本文利用慕士塔格山扩扩色勒冰芯污化层重建青藏高原西部近百年来大气环境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污化层等级和污化层厚度比率两个指标与该冰芯Ca~(2+)离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其可以作为陆源粉尘的良好指标,为快速获取冰芯大气环境特征提供新手段.污化层比率与中亚粉尘源区和青藏高原北缘粉尘源区的现代沙尘观测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其能够反映近期沙尘事件的变化趋势,冰芯粉尘可能来源于两个源区的共同输入.该地区沙尘天气在1900~2010年间的发生频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粉尘源区因降水增多而引起的沙尘事件减少、西风增强引起的局地降水增多,以及青藏高原地面风速减少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0年来腾格里沙漠南缘树木年轮记录的降水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腾格里沙漠南缘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树轮宽度指数, 重建了140年来该地区的降水过程. 结果表明, 最近140年来腾格里沙漠南缘经历了明显的干湿波动, 出现1868~1876年和1932~1939年两个湿润期, 以及1877~1894年(其中1887, 1888略为湿润)和1924~1932年两个干旱期, 1895~1923年、1940~2000年期间有轻微的干湿变化. 其中湿润期降水量增加幅度达到56%, 干旱期降水量减少幅度达到42%, 降水量变化幅度超过30%的一共有19年. 从总的变化来看, 近140年来, 本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但是1940年以后, 降水波动出现幅度变小、频率增加的趋势. 功率谱分析表明, 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区降水具有显著的2.46~2.64 a以及11.67 a周期.  相似文献   

14.
根据树轮气候学实验步骤, 经过精确交叉定年, 建立了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油松树木年轮宽度年表. 相关函数分析表明, 树轮宽度年表与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降水总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 重建了该地区1771~2008 AD 之间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降水总量, 方差解释量达49.3% (调整自由度后为47.1%). 重建序列可与邻近赤峰-围场地区已有的树轮降水序列进行良好对比. 在1771~2008 AD 期间有8 个降水量较多的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值)和7 个降水量较少的时期(低于多年平均值), 分别反映了东亚夏季风较强和较弱的时期.功率谱分析检测出重建降水序列含有120, 80, 8 和2 a 左右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宁练 《科学通报》1998,43(3):309-312
恢复了古里雅冰芯中NO- 3浓度近 10 0 0多年来的时间变化序列 ,并对其进行了谱分析 ,发现在该冰芯NO- 3浓度的变化中存在与太阳活动的多种周期相一致的周期 .该冰芯中NO- 3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各种指标的对比表明 ,其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 .古里雅冰帽地区降水中NO- 3浓度的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约 1 5a .  相似文献   

16.
慕士塔格冰芯中近百年来NH4+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H3作为大气中主要的碱性气体, 在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研究历史时期大气NH3含量, 借以冰芯中NH4+浓度变化来反映大气NH3含量的变化. 2003年在东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海拔7010 m处钻取了一支长54.6 m的透底冰芯, 分析了该冰芯上部51.6 m近百年来NH4+浓度记录. 结果表明, 慕士塔格冰芯中NH4+浓度自20世纪初突然降低后平缓过渡至1930s, 其后缓慢增加, 在1966/1967年略有下降后呈持续增长趋势, 至1990s末达到最大. 冰芯中NH4+浓度的增加与邻近气象站和北半球升温趋势相似, 反映了温度对NH3排放的影响. 慕士塔格地区大气中的NH3主要受中亚及周边地区排放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气溶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段婧  毛节泰 《科学通报》2008,53(23):2947-2955
利用长期的地面降水和能见度资料, 分析了华北地区人为气溶胶对区域降水的可能影响. 首先, 根据1960~1979年的旬降水量资料, 用包含显著性检验的聚类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自然降水量(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没有受人为气溶胶污染的影响, 其降水被称为是自然降水量)进行分区, 同一个分区内, 降水的气候特征是相似的, 从而建立起分区中各个测站之间降水量的回归关系. 其次, 利用1990~2005年的能见度资料分析这些测站的能见度变化率, 选择能见度变化率的绝对值小于0.1 km/a的站作为参考站, 认为这些站没有受人为气溶胶污染的影响. 在上述每个分区内, 用参考站的降水量估算其他站的自然降水量, 实际降水量与该估计值之差即认为是由于人为气溶胶污染造成降水的减少量. 用1990~2005年的旬降水资料做了这种分析, 得到这段期间中每个测站由于人为气溶胶污染造成的降水减少总量, 并用统计检验方法证明这种减少是显著的, 从而得到人为气溶胶污染确实是使局地降水量减少的结论. 这一现象对夏季的降水较为明显, 可以认为局地的人为气溶胶通过对流活动影响到对流云的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冰芯中的环境变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中美联合冰芯考察队在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长105km,面积2167km2,28°24′N,85°46′E),攀登到海拔7000m以上的冰雪平台,利用手摇钻钻取了18和20m2根冰芯,首次取得世界山地冰川海拔最高的冰芯,这对该地区大气环境和气候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消融微弱,所以粒雪年层保存完好,成冰作用以重结晶为主,是该地区冰芯研究的理想部位.本文根据20m冰芯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冰芯记录的希夏邦马地区的环境变化信息.图1 达索普冰川海拔7000m冰芯中δ18O,SO2-4,NO-3和Ca2 随深度的变化1 离…  相似文献   

19.
纵向岭谷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3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1年逐日观测降水量,根据纵向岭谷区典型南北走向山系河谷特点,选取区内7个典型剖面,通过系统分析区内降水量纬向、经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探讨降水变化与纵向岭谷特殊环境格局中"通道-阻隔"作用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纵向岭谷特殊地形的影响,研究区水热条件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具有独特的"通道-阻隔"多重效应,区内北部(>26°N)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状况出现具备"桃花汛"小雨期的"多峰型";至26°N,"桃花汛"小雨期渐趋消失,降水量年内分配由"多峰型"逐渐过渡为"单峰型";24°~25°N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均为单峰型、且峰型相似,至纵向岭谷区南部,年内分配出现了具备"后雨期"的"准双峰型",且随着经度增加,这种双峰型特点更突出.由于干季该区大气环流较为单一,纵向岭谷"阻隔"作用对干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空间影响并不明显,区内干季降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湿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更复杂,空间分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干旱事件的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基于湖北神农架山宝洞SB10石笋的14个230Th年龄和266个氧同位素数据, 建立了11.5~2.1 kaBP时段东亚季风降水序列. 该记录表明: 11.5~9.3 kaBP, 季风降水处于持续增长期; 9.3~4.4 kaBP, 该时段为降雨丰沛的湿润期, 4.4~2.1 kaBP, 该时段为降水较少的干旱期, 其长期演化趋势大体类似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 SB10石笋δ18O记录揭示了4.3 kaBP前后季风降水突然减少, 反映了植被-大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减少的正反馈效应, 该事件与4 ka左右中国新石器文化断层基本同步. 从早全新世平均分辨率20年的石笋降水记录中识别出8.2, 8.6, 9.3, 10.2和11.0 ka显著干旱事件, 可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的降温事件进行对比, 反映了早全新世北半球低纬季风与极地气候受同一机制的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