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喷雾式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内喷雾式电火花铣削加工.喷雾电火花加工采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雾作为放电介质,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实验研究了极性、峰值电流、脉宽、脉间等参数对喷雾电火花加工的材料去除率和电极体积相对损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电火花加工适合采用正极性加工(工件接正极),且具有电极相对损耗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工具电极超声振动在混粉电火花加工中的作用,设计了一套可调谐振频率的工具电极超声振动装置。用TC4合金作为工件材料,工件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作为指标,分别实施了常规混粉电火花加工和超声混粉电火花加工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和方差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具电极超声振动能加快粉末颗粒在加工间隙的流动性从而避免粉末颗粒沉积引起的短路和拉弧放电,提高了加工的稳定性,去除率比常规混粉电火花加工提高了30%,表面粗糙度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微细电火花放电加工过程中,由于单位脉冲放电的材料去除率(放电凹坑直径)决定了最小加工尺寸以及微细电火花加工的加工表面粗糙度,所以减少单位脉冲放电的材料去除率具有重要作用。为达到此目的,采用具有高电阻材料如单晶硅作为工具电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工具电极电阻提高,放电电流峰值逐渐降低,脉冲放电时间增加,放电能量减小。另外,研究并测试了硅电极加工不锈钢工件时电阻值对工件表面放电凹坑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硅工具电极电阻值提高时,放电凹坑直径逐渐降低;并达到最小值0.5μm;同时降低了工件表面粗糙度值0.03μm;提高了表面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作为电火花加工电极材料的两种含量的TiB2/Cu复合材料.以加工速度、电极损耗率为工艺指标,分别研究了加工电流、脉冲宽度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并采用PHILIPS XL-30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ESEM)及能谱(Energy Dispersive X-ray,简称 EDX)分析TiB2/Cu复合材料作为电火花加工电极材料的腐蚀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将体积分数为5%的TiB2/Cu复合材料作为电火花加工电极材料与其他的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同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制备符合电火花加工要求的多孔质电极并搭建实验系统,对多孔质电极在深孔条件下的电火花加工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件上表面加工较浅的型腔时,多孔质电极与实体电极的材料去除率相差不大;而在工件上表面加工深孔时,多孔质电极能够以不抬刀的方式进行加工,使其加工效率得到提高,且加工速度不受加工深度的影响;对于较大深度的半封闭复杂型面加工,采用多孔质电极不仅能够提高其粗加工效率,而且可以利用冲液以避免碳柱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适合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的脉宽/脉间比、层进给量及电极壁厚等参数的优化范围进行了选择;基于田口方法进行了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材料去除率的经验公式.实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去除率受脉宽/脉间比的影响最显著;采用优化后的加工参数大大提高了材料去除率,实现了喷雾电火花铣削的高效加工.  相似文献   

7.
气体介质中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气体介质中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加工性能,首先采用单因素法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了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实验研究。其次,采用了两种电极损耗补偿方法对三维结构的工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件的加工速度随着分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轨迹重叠率的增加而减小;存在一个较佳的主轴伺服进给速度使得工件的加工速度较高。此外,气体介质中电火花加工工具电极损耗低的特点有利于实现气中电火花削加工工具电极损耗的补偿。利用回参考点的方法实现了三维结构的气中电火花铣削加工,加工出上边为8 mm×8 mm、四壁倾斜30°的梯形型腔和直径为2 mm的凸球。  相似文献   

8.
王德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2):24-25,31
针对现代制造工业中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厚工件时电极丝振动问题,分析了电极丝振动引起的危害,建立了电极丝振动分离系统,推导出电极丝震动方程;根据电极丝微元受力图,建立了运动方程,根据相应约束条件,得出电极丝振动固有频率,从而为进一步降低电极丝振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3Cr13不锈钢模具型腔电火花成型精加工效率,降低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的损耗,以工具电极材料、峰值电流和脉冲宽度为影响因子,材料去除率和电极体积相对损耗为性能指标,进行2-3因素混合水平试验;应用Minitab软件建立了影响因子与性能指标的数学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性能指标的影响;采用多目标优化,确定最优参数组合为:峰值电流为11.6 A,脉冲宽度为67.4μs,电极材料为Cu50W;根据优化参数组合,重复试验验证结果为:材料去除率22.378 mm~3/min,电极体积相对损耗1.075%,与优化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为电火花成型加工不锈钢模具型腔最优工具电极材料选择和电参数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电火花或型加工中电参数与工件加工速度、表面粗糙度和工具电极损耗比等工艺指标的关系,提出了优选的电参数方案.  相似文献   

11.
加工工时是产品成本核算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对于加工中心的加工程序优否判别标准,也是优化的前提,通过对各个G代码的分析,择取消耗时间的G指令进行分析,为计算机辅助计算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加工系统的加工能力形式化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加工系统服务化、虚拟化过程中的加工能力建模问题,结合加工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性能质量,对加工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采用关系代数和集合论,对加工系统、加工特征、加工操作进行了描述,继而以关系选择与自然连接运算对加工能力进行了形式化表达,并采用关系投影运算对加工能力模型进行了视图分析,揭示了加工能力产生的机理.结合实例对建模方法进行验证,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实现加工能力的形式化建模,可以为加工系统的加工能力分析与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正交试验设计理论为依据,结合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给出了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精度分布规律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变直径凸轮铣削加工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用Matlab对凸轮的线轮廓进行模拟,验证了数控铣削加工的线轮廓度误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用极差分析法对加工误差较大的两处轮廓R2和R5进行线轮廓度误差分析,研究加工参数对其影响的显著性差异.在设计同一零件的不同弧段的轮廓度公差时所选定的值应该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真重分析了椭圆与摆线的内在联系和这两种曲线的形成机理,为加工这两种表面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中粉尘微粒的影响与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粉尘微粒在精密和超精密加工中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及如何减少粉尘微粒的影响,以保征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并讨论了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中洁净区域气流组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推导并论述了如何选用较合理的刀具半径,刀具中心应遵循怎样的加工轨迹,才能够采用卧式镗铣加工中心精加工出更加精确的抛物柱面。  相似文献   

17.
How to improve the finishing efficiency and surface roughness have been all along the objective of research in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However, the research activity, i.e. during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directly introduce the magnetic field to study how the magnetic field influences on the finishing efficiency, quality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finishing machining technology, is insufficient. When introducing additional magnetic field in the traditional electrochemical pol...  相似文献   

18.
19.
以传热学为基础,建立切削温度二维瞬态有限元模型。得出剪切热源引起的工件温度分布曲线。用有限元模拟温度分布,为提高零件加工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面向加工中心的工艺方案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面考虑影响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多个因素的基础上,使用多种优化方法,选择最优的工艺方案.首先用神经网络为每个加工特征选择合适的加工链,将不同特征的加工链组合成可行的加工方案集合,然后用遗传算法对加工方案排序,以辅助加工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决策出最优的加工方案.将相关特征聚合为一个特征参加排序,大大减少了计算复杂度;最后,在聚类特征内部以刀具空行程最短为目标,规划刀具的移动路径.算法以某厂缸盖为对象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