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时、出院后分别采用疾病知识掌握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各阶段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经皮肝穿胆道外引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 PTC)不仅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而且适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例的术前判断 ,能清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并能初步定性。因此 ,我科将 PTC作为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 PTC检查可能导致胆道出血、胆瘘及胆道感染。除穿刺时仔细操作外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极为重要 ,现将我科 PTC检查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3年 3月至 1 999年 1 2月 ,共施行 PTC检查 70例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 7~ 74岁 ,平均 5 3岁。病种分布如下 :胆石症 2 8例 ,肝门胆管癌 1 8例 ,胰头癌 8例 ,胆囊癌 3…  相似文献   

3.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简称PTC)为直接胆道系统造影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了解胆管阻塞的原因和解剖部位,以便选择手术的方法.此项造影,一般均用于必须进行手术的病人.PTC在1952年由Carter和SasPol首次对严重的黄疸病人经腹壁肝穿刺胆道造影获得成功后,国外有关此检查法的报道不少.国内1958年已有经助间肝穿刺胆道造影的报道,1963年和1964年有经腹膜外与腹腔肝穿刺胆道造影的报道.近年来由于器械的革新和穿刺技术的改善以及临床反复应用,才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采用Chiba针(一种细长针)穿刺,加上应用X线荧光电视监视,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被公认为阻塞性黄殖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切除后改良胆道重建术。方法 :分析8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 ,将左、右肝管汇合处纵向切开外翻 ,行Y形空肠臂或间置空肠套入吻合 ,再行肠肠吻合活瓣成形术。结果 :采用本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囊肿8例 ,手术经过顺利7例 ,并发肺炎1例 ,经药物治愈 ,8例均经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7.8a。全部病例均无胆管炎发生。经B超检查未见肝内胆管扩张、结石、肝硬变及癌肿等并发症。经钡餐检查8例均未见消化性溃疡 ,亦无钡剂返流入胆道。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采用本术式 ,只要仔细操作 ,术后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改良法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常规X线下行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与改良法经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的PTCD及自制的导管进行阻塞性黄疸的治疗,实现在较小的胆管进行穿刺,置管引流,实现减压引流,迅速改善胆管梗阻状态,为后期植入胆管支架创造条件或为施行根治性手术争取时间.结果 在兰州电机厂职工医院36例行PTCD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4例做超声引导下改良法PTCD治疗,在治疗的安全性,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小患者创伤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并用自制的导管实现内、外引流,提高引流效果及临床应用范围,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术后患者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保护肝肾功能,不同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法PTCD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进行, 穿刺准确性高,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简便易行,创伤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肿瘤晚期不能耐受手术者或拒绝手术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选择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运用超声引导下PTCL进行胆管取石、胆管狭窄扩张及胆道支架取出。分析2例患者的皮肤瘙痒改善程度、肝功能指标、感染指标及胆管狭窄变化。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显著减轻,肝功能及感染指标显著降低,放置的引流管既能通畅引流又能支撑胆管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CL能有效解决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胆道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减黄,促进肝功能恢复,延长生存期.方法:对无法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术前准备后行PTCD减黄,术前查生化,术后查生化,并列表比较肝功能,统计数据.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减黄,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明显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脑脓肿4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2例脑脓肿诊治经验及效果.方法:对42例脑脓肿病人15例施立体定向置管抽吸引流术,12例钻孔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15例脑脓肿切除术..结果:治愈40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置管抽吸引流术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定位精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肺癌临床病理类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高台县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7月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78例病例资料,将获得的活检结果与后期治疗及随访诊断结果进行对比。78例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组织标本,穿刺成功率为100%;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结果与后期治疗及随访诊断结果基本吻合,诊断准确率高达96.15%(P0.05),其中良性病灶31例(39.74%),恶性病灶47例(60.26%),误诊3例,穿刺为炎性细胞浸润,而经后期治疗及随访发现为腺癌;穿刺后并发气胸4例,并发咯血7例,经对症治疗均好转。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用于肺癌临床病理类型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病。选取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梗阻性肾病患者50例,以入院顺序分研究组(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术)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各25例,评价两组肾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cr与尿微量蛋白-mALB)与有效率。与对照组比,研究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显著,有效率高,P0.05。对急性梗阻性肾病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能减轻肾功能损害,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可行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分型。方法回顾分析508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并进行超声分型。结果508例患者中,依据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分为隐匿型98例(占19.3%),胆管扩张型334例(占65.7%),胆道阻塞型36例(占7.1%),胆囊炎型96例(占18.9%)。本组病例中超声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9%、80.7%、100%。结论超声检查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诊断方法,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T管引流患者术后大量胆汁丢失对康复的影响,以及口服胆汁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9月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后患者65例随机分为非口服胆汁组32例和口服胆汁组33例,观察其手术前后血生化指标及体重变化、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口服胆汁组在维持术后长期T管引流所致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况、术后康复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口服胆汁组(P〈0.05)。结论口服胆汁法对长期胆汁丢失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性作用,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对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21例不同原因老年ACST,采用经B超或X线透视引导下行PTCD,并结合进一步的手术或其它方法治疗,其中各种胆道结石手术治疗14例,胆道蛔虫取出1例,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2例,胆管金属支架置放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果:10例有明显休克的老年ACST病人,经PTCD后2。12h内血压恢复正常;1-2周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2例。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PTCD对老年ACST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泡性包虫并发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明确介入治疗在此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7例肝泡性包虫伴发黄疸的患者,应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对术前、术后1周及1月肝功能、黄疸指数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对比患者术后1月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数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一般情况改善;术后1周总胆红素值明显下降,差异显著,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亦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这种介入治疗技术可使晚期泡性肝包虫患者黄疸指数下降、肝功能改善,可以进行药物及手术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性胆道梗阻及胆肠内引流实验观察梗阻后门脉压力逐渐增加,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周围组织胶原纤维沉积渐增,小叶中央静脉变窄、肝窦阻塞,早期行胆肠内引流可减轻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6.
胆道结石再手术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胆道结石取石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总结了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52例胆道结石术后症状复发再手术患者的既往手术史及随访情况.结果52例再手术患者中既往手术史包括单纯胆囊切除20例,胆囊部分切除5例,胆囊切开取石1例,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T管引流20例,胆肠Roux-en-Y吻合3例,肝左叶部分切除2例,EST 1例,结论胆道结石的术后复发,与结石的部位、胆道的病理改变、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的合理操作、术者的经验、探查指征的掌握、病人的全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22例B超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经手术证实为肝内钙化灶的病例进行了分析。误诊原因:(1)缺乏区别肝内强回声灶的经验;(2)未注意肝内强回声灶与胆管的关系;(3)未行逆行胰胆管造影和经皮肝胆管造影。认为,仔细进行检查是减少误诊和提高诊断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组(治疗组),对照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3次;治疗组行胸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并每日尿激酶胸腔冲洗。比较两组病人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出现机会及治疗3个月后胸膜厚度。结果治疗组胸水消失时间(6.5±213)d,住院时间(11.8±5.2)d,没有病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1.8±0.7)mm;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11.4±5.1)d,住院时间(15.2±6.9)d,8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4.2±1.2)mm。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以加快胸水消失,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预防胸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UK)治疗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例,经胸腔B超证实胸水中等量以上且呈粘连包裹性,将其分为随机分为治疗级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胸腔内置管行闭式引流,且予尿激酶10万U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注入胸腔,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1~3次。对照组36例,常规反复穿刺抽液。治疗前后胸片或B超对比胸腔情况。结果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的胸水引流更彻底,且胸膜肥厚粘连情况减轻。结论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