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萤火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鞘翅目。它是一种会发光的甲虫,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质和植被状况良好的地域居多。萤火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通常一年发生一代或两代。卵能发出微弱的萤光,卵期20多天。幼虫主要捕食蜗牛和小昆虫,幼虫期长达几个月。所有种类的  相似文献   

2.
在室温25℃±1℃,相对湿度55%~65%条件下,舍蝇的卵期0.92~1.25(1.04)d,幼虫期4~6.75(5.65)d,蛹期5~7.78(6.80)d,成虫产卵前期4~6(5.33)d.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需13.92~21.78(18.82)d.还报告了舍蝇各虫期的主要特征和卵、幼虫及成虫的重要习性.  相似文献   

3.
萤火点点     
在盛夏夜晚的野外,流萤点点,忽明忽暗,闪闪烁烁,给大自然增添了令人神往的情趣。有趣的生活习性世界上萤火虫的种类很多,有2000多种,一般体长2~4厘米,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为完全变态昆虫。其实,萤火虫发光,只不过是雌、  相似文献   

4.
白纹伊蚊(Aedes.albopitus)是一种重要的传病媒介昆虫。本文记述了不同胚胎发育期的白纹伊蚊卵对不同干燥条件处理耐受力试验的结果,并对采自同一地方而室内饲养了不同世代的实验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白纹伊蚊卵有很强的耐干旱能力,完成胚胎发育的卵较未完成胚胎发育的卵耐干旱能力显著增强。(2)在潮湿的环境下,卵胚胎可继续发育,甚至孵出幼虫,但由于缺乏正常水环境,久之幼虫枯死;在干燥环境中的卵,则不断有变形死亡。(3)处理组的卵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且随处理时间的延续而趋于下降。(4)室内饲养世代较多的实验组与室内饲养世代较少的实验组比较,其卵耐干旱能力,后者较前者为强。  相似文献   

5.
漫谈蚊子     
周佩玲 《大自然》2012,(5):66-67
蚊子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已发现3000余种,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均有分布,其中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常见。蚊子的平均寿命不长,雌蚊为3~100天,雄蚊仅为10~20天,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蚊通常在水面上产卵,1~2天后卵孵化成幼虫(又称:孑孓),随后的5~7天里,幼虫经历4次蜕皮变化为蛹,再经2~3天蛹破裂、羽化为成虫,整个世代历时1~2周。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就可以交配。当大量雄蚊在空中群舞时,  相似文献   

6.
枸杞储藏害虫印度谷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危害储藏枸杞的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试验观察发现,在常温仓储条件下的越冬幼虫死亡率高达86.3%,仅11.1%可化蛹,羽化为成虫.18~22 ℃时印度谷螟成虫、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8.8,9.8,39.4,8.8 d,完成1代需要66.8 d.枸杞干果含水量与幼虫发育历期呈反比,与蛹的发育历期呈正比.卵、幼虫、蛹、成虫及1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9,8.8,11.9,12.5,11.2 ℃,有效积温分别为59.7,481.5,130.4,62.8,692.3 d·℃.印度谷螟在银川地区可发生的理论代数为2.67代,与实际饲养观察的年发生世代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粘虫六索线虫(Hexamermis sp.)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报道了粘虫六索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活年史。在河南上蔡县等地的粘虫六索线虫,完成一代生活史的周期乃半年。全年中线虫产卵、侵染宿主和越冬的规律是:4~11月间成虫可陆续交配产卵;春、秋两季,气温在10~31℃时.Ⅱ期幼虫可对宿主进行侵染;含胚卵、Ⅱ期和Ⅳ期幼虫、成虫均可越冬。大量越冬含胚卵和Ⅱ期幼虫是次年春季粘虫的侵染源。  相似文献   

8.
广西龙胜油茶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 1995年至 1999年在广西龙胜县的油茶林内设 10块样地 (长×宽 =2 0 m× 2 0 m )观察油茶枯叶蛾 (L ebedanobilis Walker)的生活历期和习性 ,并从林间采回卵、幼虫、蛹、成虫于纱笼中饲养观察油茶枯叶蛾的生活史 ,以及各世代蛹、成虫、卵、幼虫出现期和终期。结果表明 ,在广西龙胜县 1年 1代 ,以初孵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翌年 3月中旬当气温升至 18℃~ 2 2℃时 ,幼虫破壳而出 ;幼虫 7龄 ,发育历期 12 0 d~ 15 0 d。5龄开始食量增加 ,6龄~ 7龄为暴食阶段 ,油茶枯叶蛾幼虫一生食叶量 30 0片~ 35 0片 ,其中 4龄以前 2 0片~ 2 5片 ,5龄 30片~ 40片 ,6龄6 0片~ 10 0片 ,7龄 16 0片~ 170片 ,特别是 7龄 ,其食叶量约占终生食叶量的 70 %。8月中旬开始吐丝结茧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成虫羽化。  相似文献   

9.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10.
蜜蜂蜂王所产之卵有两种,一是未受精卵,孵化后为雄蜂。另一种是未受精卵,孵化后形成工蜂,但也可以形成蜂王,这主要是由工蜂喂食来决定。卵孵化后工蜂自始至终都用王浆饲喂,这个幼虫就羽化为蜂王。如果工蜂只喂半消化的蜜和花粉的混合物,那么这幼虫就羽化成工蜂,这些工蜂只知辛勤采蜜而不能繁殖。每头蜂王一天能产卵1851粒,最好的蜂王可以日产4000—5000卵。一生能产192,088—1,500,000卵。这一事实说明了王浆对蜜蜂生殖力的影响。蜂王浆营养极为丰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糖、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1.
以万源县第二代粘虫为研究对象,依据颜色变化将卵分为4级;依据复眼色泽、体色和翅芽变化将蛹分为5级.确定了头宽值的幼虫分龄标准,并认为粪粒大小和体长也可作为分龄的参考标准.建立了卵块大小(X)与含卵量(Y)的关系Y=20.38+4.261 4X.讨论了各虫态的习性、历期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特性.建立了实验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世代死亡率为82%,卵、幼虫、蛹和成虫期的死亡率分别为8%,55.54%,19.75和50.61%.种群增长指数I=0.423 7,分析了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繁殖能力,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的重要阶段和卵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了解胚胎发育和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为进一步研究其生长发育并进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挑取3组180条拟松材线虫雌成虫,观察记录雌虫在25 ℃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每隔2 h统计每组线虫的累积产卵量,直至卵的数量基本不再增加。挑取尚未产卵的拟松材线虫雌虫于载玻片上,待其产卵后,将卵置于蔡司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连续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并使用照片记录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变化,记录卵发育至不同阶段所需时间。挑取约200个刚产下的拟松材线虫卵,在25 ℃条件下发育24 h后每隔4 h统计其总孵化率,直至孵化数不再增加,设置3组重复。将刚孵化的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上,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在接种1、2、3 d后使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线虫,计算混合龄线虫中每龄期线虫所占比例,计算拟松材线虫胚后发育及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结果】① 在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方面,0~10 h拟松材线虫产卵总量增长较快,16 h后产卵量逐渐趋于稳定,28 h内雌虫平均累积产卵12粒/条。② 拟松材线虫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单胞期、双胞期、3胞期、4胞期、5胞期、8胞期、16胞期、囊胚期、利马豆期、蝌蚪期、蠕虫期、1龄幼虫(J1),至孵化为2龄幼虫(J2)时结束。③ 在胚胎发育前期,第1次卵裂发生的位置存在两种情况,即卵的1/2和1/3处。双胞发育至5胞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发育方式,一种是双胞不移动直接分裂成3胞并列排列,另外一种是细胞进行移动,3胞呈三角形排列。通过观察30个卵的第1次卵裂和100个卵双胞的发育过程发现,这些不同的发育方式均是普遍存在的。④ 在25 ℃条件下,拟松材线虫卵的累积孵化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32 h时达到最高(93.31%),随后逐渐趋于稳定。⑤ 在25 ℃条件下记录了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发育至各个阶段的时间,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约28 h。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3 d后即可获得新的2龄幼虫,因此拟松材线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只需要3 d。【结论】对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阶段直至孵化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拟松材线虫完成胚胎发育大约需要28 h,完成整个生活史需要3 d。对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和卵的孵化率进行统计,收集拟松材线虫卵和2龄幼虫的最佳时间分别为16 h和36 h。拟松材线虫胚胎发育前期,在第1次卵裂期以及由双胞期发育至5胞期的两个过程中均存在两种与同属线虫不同的发育方式。这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冀东地区麦根蝽象经试验观察证明:每二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世代重迭现象严重,从5月中旬到9月上旬,周期都有卵、幼虫,成虫存在,给防治造成一定困难,经3年的药效防治试验,春播沟施甲基异柳磷22.5~30kg/hm~2,防治效果可达81%~86%.  相似文献   

14.
枇杷舟蛾是批杷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莆田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在8月出现,世代历期平均62.6天;第二代成虫出现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世代历期平均65.1天;越冬代成虫翌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世代历期平均209.8天.卵期1~3天;幼虫5龄,历期22~45天;越冬代蛹期141~170天;每雌可产卵105~287粒;成虫寿命3~15天.  相似文献   

15.
野外采集卵、幼虫,在玻璃温室内供以幼虫寄主植物、成虫蜜源植物饲养,第2、3代及越冬代皆为第1代后代,观察研究柑橘凤蝶各虫态、各虫龄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柑橘凤蝶在郑州地区一年可完成3代,卵期为57 d,幼虫5龄,幼虫期157 d,幼虫5龄,幼虫期1524 d,蛹期924 d,蛹期915 d,越冬蛹期14015 d,越冬蛹期140156 d,成虫期10156 d,成虫期1012 d.同时记录、描述了柑橘凤蝶各虫态、幼虫5个龄期外部形态及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16.
付新华 《大自然》2009,(1):68-69
武汉一个酷热的夏夜里,出于对萤火虫的喜爱和关注,我戴着头灯,在远离城市的郊区湖畔观察萤火虫。突然,不远处的湖水巾亮起一个非常微弱的光点,持续时间不到1秒,但仍然引起了我的注意。10分钟后,在同一片水域连续出现5~10个微弱的光点,持续时间不到3秒。我走上前用双手将这个发光点捞了起来,在头灯的照射下,慢慢拿掉浮萍等杂物以后,一条黑褐色的萤火虫幼虫现身了。我将这条幼虫装入标本瓶中,将头灯关闭,  相似文献   

17.
考察甘肃白条党参储存期蛀虫的来源与传播途径,确认蛀虫的种类,为科学防控害虫,确保党参药材质量安全与储户的经济利益免遭损失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开放与隔离储存方式观察党参蛀虫的来源与传播途径;选用储存期虫蛀阳性党参试样,对蛀虫实施实验室人工饲养,观察其卵、幼虫、蛹、成虫的生长发育与形态特征。隔离储存式能有效隔离外源性昆虫卵的寄生,是阻碍蛀虫传播途径的第一道防线。蛀虫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变化才能形成1代繁殖;幼虫与成虫期是蛀虫生长发育的活跃期,是党参药材储存期防控害虫最关键时期;幼虫期是蛀虫生长发育的进食期,对党参药材的侵害最为严重;成虫期是蛀虫产卵繁殖与传播期;卵、蛹期是蛀虫生长发育的相对静止期。甘肃白条党参储存期的蛀虫来外源性昆虫传播,确认蛀虫属鳞翅目类斑螟科印度谷瞑。  相似文献   

18.
根蛆是乐都紫皮大蒜的主要害虫,具有繁殖快、危害重等特点,为明确其取食特性,本文在室内将根蛆幼虫接于大蒜、白菜的根部,记录根蛆幼虫在各作物上的死虫数,并采用浸蒜法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评定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和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 WP)2种杀虫剂对根蛆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大蒜根蛆完成1个世代需要46 d,各虫态历期卵3 d、幼虫17 d、蛹20 d、成虫6 d,在温湿度系数为1.44~3.14(平均温度16~21℃,相对湿度30.3%~52.4%)时,根蛆存活率达到95%~100%;根蛆主要取食大蒜和白菜的根部及大蒜的鳞茎,且均能在大蒜和白菜上完成整个世代;22.4%螺虫乙酯SC和25%呋虫胺WP浸渍大蒜后,3 h时根蛆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综上可知,根蛆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既会取食大蒜,也会取食白菜,22.4%螺虫乙酯SC和25%呋虫胺WP对大蒜根蛆均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配方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分别用来饲养稻纵卷叶螟,以筛选出适合饲养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料。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大于80%,光照条件大于14 h的条件下,其中饲料D、E、F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只能完成二龄发育,少数幼虫存活到三龄或三龄以上;饲料C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也只能完成三龄发育;而饲料A和B饲养的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能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存活率分别为26.17%和36.40%,接近对照组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存活率36.67%,且蛹质量和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幼虫历期延长4~6 d、化蛹率下降8%~9%、羽化率下降11%~12%。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