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数仅次于汉民族的南方民族。与之同源异流的壮侗语诸民族如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也居于中国南方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东部、海南岛等广阔的区域里,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境外的东南亚国家中,如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族等,这些民族历史上都与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者们喻为"同根生的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近百万"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侬族文化认同、跨境婚姻和国家观念调查,可知中国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侬族有极深的历史渊源。进入21世纪,"濮侬"和侬族仍然是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仅国籍不同而已。如同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越中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相同,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加上国土接境,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1](P1)"濮侬"和侬族在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毕侬"亲情关系,研究、开发"毕侬效应",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岱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岱族家庭传统的婚姻制度、家庭形态、规模及结构、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劳动分工、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都深受父权家长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然而随着革新开放政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越南岱族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些变革给岱人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仍不丧失岱族家庭的民族本色.  相似文献   

4.
越南岱侬族喃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岱侬族喃字是岱侬族人使用过的一种与中国古壮字相类似的方块文字。对岱侬喃字书面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喃字实际上是用以记录汉、越、岱侬三种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字的来源上也可分为汉字、岱侬自造喃字和越南自造喃字三类。岱侬喃字体现了境外壮侗语族人民在发展民族文字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是中国和越南两国人民长期互相交往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南半岛上民族迁徙的走廊之一,边境线上居住着苗族、壮族、彝族、瑶族等跨境民族。文章通过这条长期的中越通道,揭示中国云南文山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跨境历史、跨境关系表现及跨境特征,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同仁参与讨论,从而为构建一种良好的跨境关系,为边疆的繁荣与和谐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是有亲缘关系的跨国民族。布岱 (po4 tai2 )是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桥”(lo 4 kiu2 )是每一个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人生仪礼 ,与当地“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的联系。“桥”是已出嫁的女儿生头胎孩子或怀孕之后正式“落夫家”的仪式 ,同时 ,又是男方家庭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  相似文献   

7.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 ,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 ,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 ,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对族际政治整合的多维构成进行剖析,认为其主要包括民族利益关系的协调、国家权力内部结构的均衡,以及各民族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与维系等三个维度。当前,我国族际政治整合面临国内族际关系复杂化、民族意识增强和国外势力介入等各种挑战。为了有效促进族际政治整合,一要尊重与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协调各民族之间利益关系;二要发扬族际政治民主,保持国家权力内部结构的均衡;三要促进政党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稳定、持久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国家内部诸民族,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此,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讨论。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多数学者在族际政治的范畴内研究此问题,他们提出了民族共治论、现代世界体系视野下的族际政治整合以及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族际政治整合等三种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0.
越南峒娄侬族的生活中有三种姓名。第一种是在婴儿时期获得的名字,取名时较为随意;第二种是在进入儿童期后获得的名字,必须遵循家族的字牌;第三种是在成年结婚时获得的名字,夫妇采用相同的名字。三种不同的名字也有着不同的禁忌与限制。第一种和第二种名字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地使用,而第三种名字则是在家族祭祀时或者个体死亡后面对祖先时使用。三种不同名字的制度安排体现了越南峒娄侬族的灵魂观念、历史记忆与自我建构。在对取名制度的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中,峒娄侬族实现了地方社会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围绕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这一命题 ,辩证地论述了坚持民族平等是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的纽带 ,促进民族发展是民族和谐的核心 ,实行民族自治是民族和谐发展的保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时期濮、越异源,当时濮人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有一部分向南、向西迁移到我国的西南地区;越人则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分布在自东南沿海到两广、云贵的广大区域内.到汉晋时期,濮、越融合出现了僚,同时也有濮、越融入其他民族中,例如融入氐羌系民族的濮人就成为了现代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内研究民俗文化,既要注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又要注意汉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要注意民俗志的研究,又要注意民俗史的研究。研究中国风俗史既要注意民族性,又要注意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独龙族成人200例(男97例,女103例)的9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国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其他17个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独龙族9项围度性别问比较,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他围度值均大于女性;(2)不同围度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同一年龄组,表现出各部位围度发育的不一致性,但男女绝大多数四肢围度指标最大值在30-39岁组,反映了四肢围度发育的同一性;(3)男女同年龄组闻比较,除头围外,其余8项围度值性别间差异均在40-49岁组,而且差异最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17个民族比较,独龙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数值均较小,与布依族、仫佬族、黎族、苗族等南方人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贵州彝族白族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贵州彝族、白族群体部分遗传性状出现率分布及其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调查了879人(彝族472人、白族407 人)8对群体遗传学性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民族间、性别间以及两两特征间相关性的统计学处理.结果:贵州彝族翻舌、卷舌、唇厚、下颏类型、利手、拇指类型、中指毛、小指弯曲8对遗传性状显性出现率分别为56.8%、8.3%、11.7%、58.1%、86.2%、39.0%、56.4%、53.0%;白族则分别为62.4%、8.8%、15.0%、50.9%、91.2%、44.5%、60.4%、49.6%.结论:①贵州彝族、白族群体在下颏类型和利手2对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彝族卷舌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白族拇指类型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8项群体遗传学特征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以地处云南边境金平地区的布朗族(莽人)为例,分析了当前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的几种途径——原生态保护、开发保护、立法保护、传媒保护及教育保护等,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刺树信仰及其所形成的仪式,是中越边境金平县境内太平村哈尼人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从挂刺与生育习俗、挂刺与"治疗"、挂刺背后的文化归属三个方面作了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