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乡发辰规划一体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等系列政策,加大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当前,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大城市近郊地区已率先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大量成功探索,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进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陕北地区经济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区域城乡差距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影响,寻找一条适合陕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梳理陕北地区特有的经济及乡村地域发展特征,分析该地区现状城乡统筹存在问题,提出陕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路径。在延安市和神木县的城乡统筹规划中,通过分区域引导、城乡的"聚"与"减"和突出生态保护3种战略思路的引导,统筹安排各类城乡发展要素,促进延安市和神木县的城乡融合发展。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是陕北地区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适合陕北地区城乡发展的路径,才能切实促进陕北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贵州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乡经济出现共同繁荣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与东部地区建设不同步,自身条件不够成熟,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慢半拍"。贵州要把握实质、突出重点;注重阶段、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型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第二次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加快进度,跟上全国建设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潘云 《太原科技》2013,(2):25-26
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建设的背景下,山西省城乡统筹应按照"错位发展、融入互动、点状开发、梯级推进"的思路,大胆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是以政府为主体,加强资源型地区城乡统筹的力度,以规划为前提,提升资源型地区城乡统筹的高度,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拓展资源型地区城乡统筹的宽度,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延伸资源型地区城乡统筹的深度,努力加大统筹力度,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机制,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促进矿城互动融合,支持资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总体趋势,是珠江上游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珠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珠江上游地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以思想理念创新引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政策措施保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发达,农村落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不平衡,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足,这既是农村经济落后的外在表现,又是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这种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由此不断扩大。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因此,有必要协调城乡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本文从其必要性出发,从制度层面分析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总体趋势,是珠江上游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珠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珠江上游地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以思想理念创新引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政策措施保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来,成都市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给了中西部地区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以刘易斯经济增长的通道说为视角,分析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城乡统筹和土地整治分属于两者关系的需求导向面和供给调整面,发挥土地整治对城乡统筹的支撑,必须搭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有形"和"无形"通道,而与"通道"相契合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是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载体和具体抓手.重庆土地整治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实效,其经验证实,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利用"有形"与"无形"通道,抓住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实施"人地分离"的农地集中连片整治和"地随人走"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便对土地及其附属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隗玮  裴崇峻  周维俊  张俊 《科技信息》2007,(27):181-181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要求,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安徽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统筹城乡教育的意义及可行举措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安徽省目前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面临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十一五”期间要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统筹城乡培训就业;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两者各自成体系、脱离式的研究使得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遭遇瓶颈,也缺乏可持续性,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面临困境.特别是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框架体系还没有达成共识,进而落实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理论上试图构建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体系,然后以可持续发展实验探索区域宜宾市南溪区为例,探索其"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支撑下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相关计量方法寻求其驱动力,并科学划分南溪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分区,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寒  王方方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2):148-149,152
当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势在必行。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保障建设,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面临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针对河南省养老保险问题提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路径,由制度统一最终走向内容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学英 《科技资讯》2012,(13):240-240
本文对目前比较受人瞩目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绍兴为例,探索了其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希望本文能为其他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卫延 《科技信息》2007,(27):49-50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财政作为国家资金和物资分配的重要承载工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进一步显现,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破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双重二元结构,构建城乡双赢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构筑城乡统筹养老保障的防火墙,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川渝全面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不但可以为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还有益于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何慧芳 《广东科技》2012,21(23):6-9
加快城乡统筹是实现广东科学发展的重点,科技是加快广东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通过建立基于统筹城乡视角的广东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对广东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了广东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均衡增长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广东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但这一理论在解释重庆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令人满意,也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出现偏差。针对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现实特征,本文对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合重庆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印证,以此对重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出基于该理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城乡差距更加明显.湖南城乡居民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这些差距的存在,导致湖南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为了统筹湖南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湖南,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统筹城乡财政税收, 统筹城乡资金信贷, 统筹城乡文化教育,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制度创新, 统筹城乡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西咸新区城乡发展现状,探讨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西咸新区城乡发展应采用的模式。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新田园城市"是实现西咸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结论西咸新区通过构建"城市组团+绿色廊道+优美小镇"的城乡空间格局,实现了新区城乡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