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半月新闻     
16日波黑穆斯林难民在斯托拉茨市遭克族人袭击,伤3人。20日,多国稳定部队和国际警察部队应波黑总统普拉夫希奇请求用武力强占巴尼亚卢卡警察局。23日,波黑塞族政府宣布断绝与总统关系。26日,波黑塞族议会宣布不批准总统就波黑军政机构的人事变动问题所作的任何决定。28日,多国部队在波黑布尔奇科等地对塞族采取军事行动,至少造成四人受伤。波黑塞族总统成立新党  相似文献   

2.
1日斯里兰卡总统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在科伦坡遇难。7日,国民议会选举斯总理维杰通加为新总统。俄罗斯劳动者在莫斯科集会庆祝“五一”劳动节,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约150人受伤。法国前总理贝雷戈瓦在纳韦尔自杀身亡。 2日关于波黑问题和会1-2日在雅典举行,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在万斯-欧文和平计划的最后两个文件上签字。6日,波黑塞族议会否决该计划,决定于15日举行全民公决。南斯拉夫联盟及塞尔维亚共和国决定停止向波黑提供除食品和药品以外的其他援助。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24号决议,宣布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及其他地区为安全区。日本首相宫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1,(12):16-16
塞尔维亚政府5月26日确认,受战争罪指控、潜逃16年之久的前波黑塞尔维亚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被捕。自此,曾经纵横巴尔干半岛的前南塞族"三奇"——米洛舍维奇、前波黑塞族总统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悉数落网。姆拉迪奇现年69岁,1992年5月加入波黑塞族军队,担任总司令。此后的两年中,姆拉迪奇率领8万塞族军队,占领了70%以上的波黑地区。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警进入当时处于联合国保护下的东部城市斯雷布雷尼察,杀害7000余名穆族男子,成为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屠杀。1996年,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通缉姆拉迪奇,指控他犯下战争罪,是这场大屠杀的指挥官。许多支持狭隘民族主义的波黑塞族人认为,姆拉迪奇是建国的"民族英雄"。实际上,"三奇"都曾靠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起家,  相似文献   

4.
1995年至今,负责审判前南地区战犯的海牙国际法庭两次指控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犯有战争罪”。按照去年12月签署的代顿协议,凡“战争罪嫌疑犯”都不能继续担任公职,也不能参加波黑将于今年9月14日举行的大选。代顿协议签署后的半年多来,围绕着卡拉季奇的交权问题,波黑塞族与西方大国争吵不休,渡黑内部“强硬派”与“温和派”之间也为此发  相似文献   

5.
波黑塞族想以武力取得通向塞尔维亚的通道,为以后合并、实现“大塞尔维亚”之梦埋下伏笔;西方想以制裁压波黑塞族接受限制和削弱塞族的万斯-欧文方案。风云变幻的波黑战场上,人们翅首以待的和平钟声总是时断时续。4月17日深夜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对南斯拉夫联盟实行广泛经济制裁的820号决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波黑塞族和穆斯林从萨拉热窝撤出各自的重武器,自北约发出最后通谍开始的波黑危机暂告缓和。随后波黑克族和穆斯林又突然在美国的促使下宣布双方停火,并于3月2日在华盛顿达成由双方组成联邦的协议。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则于2月28日匆匆奔赴莫斯科,并于3月1日表示同意叶利钦总统关于就波黑问题举行美、英、法、德、俄五国最高级会晤的建议。眼下的形势表明,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趋于停息,代之而起的将主要是谈判桌上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温和派终于胜出。强硬派逐渐失势; 自去年7月波黑塞族领导层发生内讧以来,两派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止,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直到今年1月31日,以温和派米·多迪克为总理的新政府宣誓就职,新议会决定把政府所在地从强硬派权力中心帕莱镇迁到温和派掌握的巴尼亚卢卡市,温和派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标志着波黑塞族领导集团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可能对波黑和平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联盟总理帕尼奇说:“我愿迎战!”他同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进行着“实力相当”的斗争。前南斯拉夫分裂后,于4月宣布独立的南斯拉夫联盟(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情况况一直是国际新闻媒介报道的重点之一。这不仅因为西方一直认为南斯拉夫联盟(简称南联盟)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权的,认为它支持波黑的塞族,致使波黑内战难以止息,而且还因为南斯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制裁和军事威胁升级,南联盟被迫转向;卡拉季奇在重重压力下草签“和平计划”,然而议会和全民公决又予拒绝——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5月2日在雅典和会上改交态度,草签了万斯-歌文和平计划的最后两个文件。那时,苦难深重的波黑各族人民似乎看到一r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一线希望。遗憾的是,3天之后波黑塞族议会和5月15日全民公决又  相似文献   

10.
历时近四年的波黑冲突终于在1995年底通过代顿协议和巴黎正式协议而暂告终结。这场具有冷战后特点的冲突在1995年经历了几个转折性变化的阶段。回顾起来颇耐寻味。第一阶段(5-7月):北约炸塞族,发生“人质危机”一、穆斯林发动攻势。塞族反攻,北约发动空袭。5月,穆斯林军队在波黑北部、东部和中部频频向塞族发动进攻,塞族凭借军事优势,不断发动反击,特别是加  相似文献   

11.
“胡萝卜加大捧”,三方走向代顿;抛开欧洲盟友,绕过联合国;艰苦谈判获成果 11月1日,前南地区三方最高领导人——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代表前南地区所有塞族)、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聚会美国俄亥俄州代顿附近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就结束波黑战争和解决前南地区危机的有关重大问题举行谈判。这是一年多以来,三方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美国总统克林顿说:“现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直接插手和动用武力,使局势急转直下;联合国深深卷入冲突,西欧不甘当“配角”,俄罗斯何去何从引人注目。在4月10日至11日的不到24小时之内,北约所属的美国战斗机两次袭击波黑戈拉日代周围的塞族武装阵地。波黑局势急转直下。塞族领导人扬言要对这次空袭进行报复的声音刚落,一架法国侦察机和一架英国鹞式战斗机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戈拉日代上空被塞族武装击伤和击落。与此同时,波黑塞族军队再次从南北两方攻占了戈拉日代的几乎所有战略要地,整座城市实际上已被塞族武装控制。所有情况表明,波黑局势进入了—个更加错  相似文献   

13.
大事记     
1995年9月1—15日1日北约暂停对波黑塞族的空袭。3日北约和联合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波黑塞族于4日23时前将部署在萨拉热窝周围的重型武器后撤。5日北约恢复对萨拉热窝地区塞族目标的空袭。8日波黑、克罗地亚和南斯拉夫三国外长在日内瓦就波黑宪法原则达成协议。10日北约首  相似文献   

14.
世人在焦虑中等待这一天。8月30日晚,波黑塞族全民公决委员会主席钱恰尔宣布,波黑塞族于8月27-28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表明,波黑塞族不接受国际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版图划分方案。虽然这一结果并不出乎预料,但事前人们总还抱有一线希望,现在不得不面对现实了。  相似文献   

15.
大事记     
2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 F-16战斗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就此奉命向美国政府提出最强烈抗议。4日,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对美此举表示最强烈抗议。联合国和波黑塞族领导人就塞族武装的重武器将置于联合国观察员的监督之下问题达成协议。3日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和俄罗斯三方在莫斯科达成停火协议。斯洛伐克民族议会主席加什帕罗维奇和总理梅恰尔签署斯洛伐克宪法。宪法自即日起生效。  相似文献   

16.
外交斡旋艰难,军事威胁更难奏效——近四百维和人员成了人质,北约空袭效果堪忧; 5月25—26日,北约飞机接连三次对波黑塞族武装实施空中打击。波黑冲突急剧升温。受到打击的塞族采取强烈报复措施,扣压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人员作为人质,要挟北约停止空袭。塞族武装的这一举动使近24000  相似文献   

17.
甄鹏 《世界知识》2011,(12):38-39
5月26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塔迪奇突然宣布: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刑庭)通缉的战犯嫌疑人、波黑塞族前军事领导人姆拉迪奇被捕。5月31日,姆拉迪奇被引渡至荷兰海牙。6月3日,姆拉迪奇首次出庭,对自己的指控一概予以否认。姆拉迪奇,这位波黑战争中的风云人物,"消失"了多年之后,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塞族全民公决拒绝万斯一欧文计划后,波黑局势十分险恶。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在波黑设立安全区的836号决议,并授权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这些地区遭到袭击时可使用武力,还准许北约使用空中力量支持维持和平部队。这是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为避免波黑局势全面失控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应急措施。波黑塞族表示欢迎,穆斯林最初表  相似文献   

19.
2月5日发生的萨拉热窝市场惨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北约向波黑各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各方在2月20日午夜前将重武器撤到萨市20公里以外地区或移交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管,否则将对他们的炮兵阵地进行空中打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也授权驻前南地区维和部队司令和北约南欧盟军司令拟订详细空袭计划。就在北约加紧空袭准备之时,俄罗斯通过积极斡旋,使波黑塞族领导人接受了由俄罗斯派维和部队进驻萨市、塞族撤离重武器的倡议。鉴于波黑各方按规定期限完成了重武器的撤离,2月21日,北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半个多月来,波黑战场战火迭起,特别是在比哈奇地区,波黑穆斯林和塞族军队殊死争夺,战斗不断升级。与此同时,美国与俄、法、英、德等大国在如何对待波黑战事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美欧大国的分歧不仅影响了波黑危机的解决,而且还导致大国关系的紧张,从而增加了波黑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各出各的“绝招”最近以来,美、俄、西欧三家在波黑问题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