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出了包含云和辐射动态反馈的一维气候模型,根据Liapunov稳定性理论,以超 生作为气候突变判据,讨论了该模型中云量温度变化率、太阳辐射、地表反照率和大气有效发射率与气候突变的关系,所得结论与实际定性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个近似描述当代气候的离散模式,考察了当代气候的演化趋势,论述了“三成份”模式和气候层次理论之间的一些联系。并讨论了“检测”三次方时间序列模式的一些特性,揭示了当代气候的演化和突变的一些数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该文给出了包含云和辐射动态反馈的一维气体气候模型,根据Liapumov稳定性理论,以超熵产生作为气候为判据,讨论了云重温度变化率,太阳辐射、地表反照率和大气有效发射率与气候突变的关系,所得结论与实际定性一致。  相似文献   

4.
一维随机气候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一维随机气候模式,导出了最可几气候态的温度与时间和纬度的关系。并求出了该模式的解析解。说明了气候多平衡态的存在、气候态的演化方向及其突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存在周期性气候突变事件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但有关于这些突变气候事件的驱动因子一直存在争议。本项研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PJ钻孔沉积物研究,反演区域全新世期间多次气候突变事件,几次明显的突变事件在500,1900,2900,3800,4500,5800,6800,7800,8500 cal yr BP左右,这些突变气候事件与全球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对比性。本文认为这些突变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明显表现,可能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因子的周期性变化所致,而非局地气候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严寒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中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严寒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作了分析,指出由于气候变暖、极冰融化影响大洋的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发生。但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开始发生这样的过程。而且没有这样的先兆。因此,到2020年,发生“秘密报告”中所提出来的情景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不排除在更长时间发生某种气候受变的可能性,所以加强对气候突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前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前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故;(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了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气环流的一系列相应变化;(4)计算、比较了最大冰期地气系统能量平衡与现代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宝鸡市人居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方法收集宝鸡1960-2013年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利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各月份的舒适度等级和舒适度的季节特征。结果 1 2013年为近54a最舒适年份,5-6月,8-9月为全年最舒适月份;2宝鸡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秋两季舒适程度变化不明显;3舒适度年突变以及春、冬两季突变显著,夏、秋两季存在突变现象,但不明显。结论气候变化对宝鸡人居气候舒适度发展总体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上半叶的一次气候突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依据历史气候记录,引用FCM方法和Mann-Kendall方法发现1816-1830A.D间存在一次气候突变,其意义较1910-1930A.D.间的变化可能更大,同时揭示这类突变大约有15a左右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变系数扩散的一维自组织非线性气候模型,取热流输系数为D(x)=D0(1-x^2),运用超熵产生理论讨论了CO2浓度地加与气候突变的稳定性关系,得到突变时CO2浓度的临界值,所得结论基本上符合近代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特征,也与有关文献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1.
据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大致内容是:全球气候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发生突变,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突然变冷,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那么,中国专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世界性问题怎么看呢?气候变化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湖近8000年来沉积环境演变经历多次快速的气候突变事件,其中体现较为明显的几次气候寒冷事件分别在1900、3000、4400、7400calyrBP左右,而在500、5800、6200calyrBP左右也有寒冷气候事件的响应。这些周期性的气候震荡与北大西洋气候、亚洲西南季风变化以及全球其它地区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好的对比性。本文认为突变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好的响应,可能是由全球性气候因子的周期性变化导致,非区域性气候因素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建立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计算综合气候舒适度的年代距平并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51年间综合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综合气候舒适度、各月综合气候舒适度往"偏凉或凉,部分人感觉不舒适"或"普遍感觉舒适"或"偏热或较热,部分人感觉不舒适"或"热,感觉不舒适"的等级发展.年综合气候舒适度、多数月份综合气候舒适度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发生突变,综合气候舒适度在21世纪初较多年平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4.
塬堡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一萌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5):2008538-2008545
选用西部黄土高原高分辨率的临夏塬堡黄土剖面,将剖面平均粒径和〉40μm粒级含量气候代用指标作为气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应用中移动平均的方法提取剖面记录的突发事件,发现末次冰期黄土不仅记录了能与高纬北大西洋和格陵兰地区遥相呼应的突发事件,且还记录了除Heinrich和YD事件以外的突发事件达15次之多.表明气候突变是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主旋律,抑或还说明普遍被国内外学者认同的气候突变机制北大西洋热量传输、大气环流理论和低纬海洋与大气作用理论有待商榷,从末次冰期东亚冬季风气候演变特征及与外围区域气候的联系入手或许能有所突破.同时,通过对Heinrich和YD事件特征的详细研究,尝试性地定义了黄土记录的突发事件:即若平均粒径存在一个高粒度、高碳酸盐、高亮度值,而低磁化率、低红度值和黄度值的事件,且该事件在平均粒径和〉40μm的粒级含量曲线上,相邻峰谷间的变化幅度大干3.4μm,且〉40μm的粒级含量大干2.0μm,而其变化时间小于500a,就可视为一个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气候研究进展和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气候研究的发展,指出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气候多平衡态和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力的认识是气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认为对气候和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气候研究新生的重要方向.展望21世纪,气候研究在全球系统的观测,海量资料的分析及对机理认识的深化和模式的发展方面都将会有所突破.同时,在气候研究的应用领域,如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有序活动与人工调节气候等方面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4年西安市7个区县地面气象观测站8月21日—10月31日的逐日降水量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Mann-Kendal、Morlet小波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秋雨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气候突变和气候响应,研究了西安秋雨与前期环流特征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秋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61—2014年西安秋雨呈线性减少趋势,其中1961—1985年为偏多时段,1986—1999年为偏少时段,2000年以来又趋向偏多.秋雨存在显著的2年、4~8年的变化周期以及24年的长周期震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60年代、90年代末期发生了突变.秋雨强度指数与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事件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的是秋雨偏弱,拉尼娜事件对应的是秋雨偏强.秋雨量偏少/多的气候背景下发生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事件,其秋雨强度指数偏弱的可能性极大/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分析方法对1962~2014年肃南国家一般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肃南近53a来月、季和年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4季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冬季中2月份增温最明显;各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同为冬季增加最明显,且发现肃南气候变暖主要发生在白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升温显著,"倒春寒"现象突出,21世纪初极端气候事件频发。M-K分析表明,肃南各季和年均气温都存在突变现象,且突变点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准周期性是过去1000年间中国东部各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各区域间主要周期变化的位相差异,表现为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分布型)随时间的变化;1000年来干湿气候发生过多次十年和百年尺度的突变,降水的突变对农业生产会有明显影响。过去1000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严重于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50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沿属于气候条件较好 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19.
近46年临汾浅层地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临汾1962年~2007年0cm~20e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6年临汾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气候突变等.结果表明:近46年来临汾各季节浅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显著的变化趋势(-0.07 ℃/10a~0.53℃/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浅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平均每1-年升高0.15℃-0.26℃,以表层地温增温率最大;春季、秋季和年浅层平均地温表现为“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浅层地温春季、冬季多异常年份,年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发生在2000年后,异常偏低发生在1996年;用滑动t检验法和Yarnamoto法发现地温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突变,用M—k法发现地温在2002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气温升高是导致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负反馈机制——温盐环流的存在,使得气候在变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突然变冷事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表明:这种潜在的突然变冷事件可能会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加强对温盐环流强度变化的监测研究对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