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叙述利玛窦在南华寺居住两天两夜的经过。探讨利玛窦回避南华寺的原因.并证明当初两广总督刘节斋指定利玛窦从肇庆前往南华寺,尔后允准他移居韶州光孝寺及在定居韶州的交涉中。与利玛窦和两广总督打交道的始终是韶州代理知府刘承范,韶州知府陈奇谋当时不在韶州,直到利玛窦获准定居韶州后才返回。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利玛窦在韶州居住期间所进行的天主教文化和数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工作及对以后的“学术传教”策略的影响,论证了韶州在利玛窦传教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澳门自从被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租地居住、传教以后,西方基督教势力也纷纷涌入。圣保禄教堂通过努力允许在肇庆设堂传教。但耶稣会的目的是深入内地,韶州成为他们理想选择。利玛窦等在韶州的六年,主观上是为进军南昌、南京、北京做了准备,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韶州成为澳门耶稣会向内地和首都发展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利玛窦在韶州居住期间所进行的天主教文化和数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工作及对以后的“学术传教”策略的影响,论证了韶州在利玛窦传教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利玛窦从肇庆移居韶州之际,出现了一个来自韶州的官员“Liu Sanfu”.利玛窦笔下的“Liu Sanfu”历来被释读为吕良佐,他是韶州通判,俗称“三府”即“Sanfu”.而根据刘承范的说法,这个官员就是他本人,但他身为韶州同知,俗称“二府”.相关资料证明,“Liu Sanfu”即刘承范,而作为韶州同知,他是“刘二府”,“刘三府”当为利玛窦晚年记忆错误或笔误;相关资料也可证明,刘承范曾以韶州府同知身份短期兼任南韶兵备道,一如利玛窦和刘承范本人所记.  相似文献   

6.
龙华民系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1597年始在韶州传教达十余年之久。利玛窦死后担任天主教在华负责人,曾持与利氏不同的传教方针,不过后来在遭遇挫折后有所改变,后来又到山东传教。他著有《圣撒若法行实》、《地震解》等多部中文著作,又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纂、校订工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死后葬于北京。  相似文献   

7.
明末韶州同知刘承范因负责处理传教士利玛窦离开肇庆到韶州的诸多问题,与利玛窦多有交往.他写的《利玛传》对利玛窦的相关史实具有重要的补正作用.就《利玛传》产生与发现的来龙去脉进行多方面考证,对更好利用这一珍贵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传教团在明末从肇庆来到韶州传教,由于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明朝地方政府的腐败等原因,导致了韶州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这一系列斗争规模和影响并不大,但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先声。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传教团在明末从肇庆来到韶州传教,由于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明朝地方政府的腐败等原因,导致了韶州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这一系列斗争规模和影响并不大,但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先声。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明末来华的一个传播基督福音的耶稣会士。他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实,巧妙地利用儒学进行传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客观上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传教过程中,利氏的“合儒”、“补儒”乃至“超儒”的文化渗透思想与当时中国儒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万历韶州同知刘承范及其《利玛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承范是明末(万历年间)循吏,1589年任韶州府同知时与利玛窦相遇、相交、相知。著有《利玛传》,记录了一段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实,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且颇有作为的官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具有近代科学知识且能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之间的交往,涉及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明万历间,利玛窦在广东先后建造了肇庆教堂(又称“仙花寺”)和韶州教堂,成为宗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目前学界对它们的遗址具体位置、建筑风格以及其建筑今天是否存在,有不同看法.从利玛窦的“左右”方位表达习惯来进一步厘清有关事实,对上述教堂至今尚存论可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