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而实际上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意识、惩罚等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偏差。严谨守法的日本人以其独特的罪感意识诠释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谈起日本文化,不少国人会本能地立即联想起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代表作《菊与刀》,并且习惯性地将这种"矛盾的文化特性"当作日本文化的"主题词"。本尼迪克特当年是"带着任务"写这部书的,《菊与刀》实际上是一部"敌情汇总",其对日本文化的探究、概括,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必须看到,作者虽是大学者,却并非以研究东方文化见长,作为日本的近邻,如果我们也同样仅仅用"菊与刀"来概括其文化,就会犯下以  相似文献   

4.
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心理学派,在人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介绍评析其著作《文化模式》一书来分析其文化模式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和相对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人类的价值观与行为紧密相连,是连接自然生态与人类行为的关键纽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为研究区,探讨游客对不同维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水平,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包括地方感、教育价值和休憩价值,游客感知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休憩价值、教育价值、地方感;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排序为废弃物排放〉餐食〉购物〉住宿;地方感和休憩价值的感知水平对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有着正向影响,但教育价值的感知水平与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游客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水平,进而增强其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郎倩倩 《科技信息》2012,(30):204-204
《菊与刀》是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由于军事目的而研究日本的一本著作。作者用"菊"与"刀"来寓示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和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菊与刀》相关研究的特点,探讨其现代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菊与刀》,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以此促进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5-28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了因果轮回与善恶报应这一民间性的罪感文化,同时刻画了一部分能正视自我罪恶的人物,他们通过以肉体疼痛消解精神重压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此外,莫言还利用西门闹在五次畜生道的轮回中始终没有泯灭的人性和罪感意识来唤醒罪感严重缺失的冷漠旁观者的忏悔意识,而这些书写最终指向的是直面人类灵魂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张佳梅 《科技信息》2007,(15):145-145,160
菊花虽源自中国,但从中发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菊花典雅高贵,与长寿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被确定为天皇的专用徽章。本尼迪克特借菊与刀形象地描述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日本人既醉心于菊的柔美,又崇尚刀的锋利。但是,笔者认为,菊作为日本皇室家徽是天皇制最高权威的象征,而刀是武家文化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更加体现了天皇和武士间对立统一的忠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构建富有文化感、艺术感与生活感的整体性文化空间,提升文化竞争力,是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可持续保护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三坊七巷文化空间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其文化空间的构建面临着重构文化空间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冲突、文化附着物的消解、文化空间的“文化空心化”、游客居民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三坊七巷的改造应该本着建构完整文化空间模式的理念,让历史文化积淀在实体空间中,为游人营造“真实”可感的文化感知,从而提升其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出发,对日本文化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真研究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具体从日本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日本文化崇尚团体的意识、日本文化强烈的不安定感、日本文化的缩小意识及日本文化的侵蚀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日本文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尚书》等文献所记录的象刑作为尧舜时代的主要法律制度,体现了早期以教化为上的法律观,其特征与原始社会的德治方式及耻感文化类型相吻合,且其初始精神影响到后世法律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一系列的神父形象。由于基督教这个特殊的背景,神父形象的复杂性表现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神父的多角度分析,来探讨它们在文化哲学层面上所体现的意义——存在于西方人头脑中的“罪感”文化情结。正是这情结使不同的神父形象充满了灵与肉、神性与人性、理性与原初本能激情的冲突和斗争。  相似文献   

13.
高姗 《科技信息》2011,(18):I0130-I0130
本文以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学。以实际经验为原点展开叙述,再引出理论研究的命题进行讨论,以一层层递进的方式得出结论。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认识了解文学要以认识了解文化为前提。在文化视野下认识文学、把握文学、研究文学,才能更好地对文学特性进行本源性解读,认识到日本文学是日本最根本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的艺术,进而明确日本文学的本质和特点。这不仅对学习日本文学很重要,甚至对日本文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一客观事实。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了热门话题。对翻译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相应地,就是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周新平 《科技信息》2007,(14):134-135
论文选取了近代日本文化论著中较有影响力的几部代表作品,围绕日本文化的构成和特征以及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日本文化的几个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认为,西方与中国法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律与礼俗、权利与义务、法治之有与无、民治制度的有与无、好讼与厌讼、和奸不为罪与为罪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形成有浅层与深层文化根源,浅层文化根源在于中西的社会构造不同,深层文化根源为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是道德文化。浅层文化根源由深层文化根源所决定。这种法律思想为梁漱溟寻求近代以后的中国法律发展出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简论日本文化的源与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日本文化的源流关系 ,阐述了日本文化是采集东西文化成果、消化变形为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汇流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并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结构的特征出发,分析其产生的渊源;通过重点阐述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研究其企业文化在华发展与文化摩擦,希望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孙大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5):152-152,1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