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星新探索     
木星是太阳系中第五颗行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7亿7千8百万公里,次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木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1倍;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一颗行星。木星有很多奇怪的现象,长期来使人迷惑不解。它的外层温度低到零下一百多度,但大气却会产生猛烈的扰动,木星上有一个椭圆的大红斑,自1660年发现以来,形状和大小没有多大改变,颜色和亮度却常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传统俗语中,每当形容一件断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是千真万确的,太阳绝对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但是放到范围更大的宇宙间,就不尽然了,例如在金星上,太阳就是西升东落的。金星是我们地球的“近邻”,它是太阳系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文学上将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称为“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约为1.496亿千米。同时,天文单位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径。而金星轨道的半径为0.723天文单位。由于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当地球与金…  相似文献   

3.
密度之最     
太阳系中最致密的行星是哪一颗?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克的地球是"老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水星的体积只有地球的40%,但其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5.44克)却与地球相差无几,如果扣除行星自身引力产生的压缩,那么它的密度则比地球还大,每立方厘米达到5.3克(而地球降为每立方厘米4克),这意味着水星有一个很大的内核,其半径可能占到水星半径的70%,是地球内核的2倍,内核的70%可能是由铁组成的.相比之下,半径最大的木星的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1.3克)只是地球密度的1/4.密度最小者是半径仅次于木星的土星(平均每立方厘米0.7克).  相似文献   

4.
不像地球的兄弟星金星在太阳系中是次于水星的第二个靠近太阳的行星,绕着水星与地球之间的轨道运转。太阳与金星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82亿千米,是太阳与地球平均距离1.5亿千米的七成。金星半径约6000千米,比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稍小一点,没有卫星。鉴于金星距太阳的距离、大小和平均密度与地球非常接近,它被称为地球的"兄弟星"。  相似文献   

5.
天文学     
最近,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约130亿公里的地方新观测到一颗红色的类行星天体,它是迄今已知的太阳系中最遥远的成员。 天文学家将这个天体取名为“塞德娜”。由于它距离太阳极其遥远,估计其表面温度从来没高过零下240摄氏度。 “塞德娜”的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直径不超过1700公里。它极可能是自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人类在太阳系中发现的最大天体。据推算,“塞德娜”围绕太阳运行一圈需要1.05万年,与太阳的最远距离有可能达到1300亿公里。另外,该天体可能带有一颗卫星。  相似文献   

6.
大小之最     
假如我们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仍然把冥王星视为行星,那么,在太阳系的九颗行星中,半径最大的是谁呢?是赤道半径约为7.1万千米的木星.地球位居第5,半径约为6300千米.排在最后的是冥王星,半径约为1100千米,只有木星半径的1/60.  相似文献   

7.
又见三月天     
人间三月天,正草长莺飞,烟柳满城。在地球这个季节转换、变化纷繁的三月,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也令人惊喜重重,用高科技的手段又一次揭开了神秘宇宙的一角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又一面瑰丽的景象和扑朔的容颜……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天文望远镜再现了地球诞生的范本;太阳系是否还存在着第10颗行星,长期以来太阳系9大行星的定论是否开始面临挑战?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哈勃”望远镜为人类捕捉到了宇宙中早已寿终正寝的星系始祖;超越天文学理论上限的新型“黑洞”被“钱德拉”望远镜推到科学家面前;火星上有过水的迹象一次又一次地显露,那么到…  相似文献   

8.
另类太阳系     
刘星 《科学之友》2004,(9):24-25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8月号刊登的美英天文学家的文章中介绍,在其他类似太阳系的星系中,行星因距离恒星太近,根本不可能成为“地球”这样的天体。太阳系很可能真的与众不同,原因在于地球是行星中的“小个子”,而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120个类似太阳系的其他星系中,行星都是多气体的“大个子”。如果这种说法正确,太阳系可能真的很“另类”。  相似文献   

9.
认识太阳     
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公里,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半径是地球的109倍。一架喷气式超音速飞机在一个小时内可从上海飞到北京,而在太阳表面上飞一圈则需整整一百大。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亿公里,这个距离叫做1天文单位。光线从太阳时刻地球上需要8分钟,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巨大的光和热。它每秒钟辐射出的总能量约3.8×10焦耳,其中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的大气顶层,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只有小部分到达地面,但这足以使方物生长。太阳在一年内辐射到…  相似文献   

10.
海王星轨道以外,离地球数十亿公里的地方被天文学家称为“太阳系的禁区”。他们认为,那里充斥着令人恐惧的黑暗和寒冷。“禁区”内的冥王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远离太阳者,因此十分寒冷,它稀薄的大气层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被冻结成固态。 如果能有载人飞船在太阳系浩瀚空间的边缘穿行,恐怕在航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什么可看的风景。事实上,直到20世纪后期,天文学家们都认为,那里惟一值得一看的就只有冰封的“小”行星──冥王星和它那奇奇怪怪的卫星──冥卫。所以,也许无需在此停留,不如快马加鞭去探索更加遥远的星系吧! 太阳系…  相似文献   

11.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6,(4):12-12
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天文学家利用“引力微透镜”技术在遥远的外星系发现了一颗冰冷“、笨重”的行星。由于这颗行星与地球十分相像,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为超级地球”。据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为地球的13倍。它围绕旋转的恒星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大小为太阳的一半。这颗系外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不像地球离太阳那么近,大约处在类似于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的位置。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有岩石行星处在类似于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的位置。他们将这颗行星称为“失败的木星”,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这个行星没有发展为气态巨行星,不过据推测,在该行星形成…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无人行星探测器“航海者2号”送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第七号行星天王星的内部构造为:与地球差不多大的溶融状态的岩石核被一数千度的超高温海洋包裹着,海洋厚度约为五千英里(八千公里左右)。天王星上有“海洋”存在的问题,过去就有人提出过这一假说,而这次发现最能证明这一假说。由于这一“海洋”的存在,解开天王星磁场之谜也便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经过6年“长征”,行程37亿千 米,美国“伽利略”木星探测 器终于在1995年12月7日进入木星轨道,开始对太阳系内这颗最大的行里进行为期两年的探测,并于同月10日发回第一批木星数据。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太阳系内行星外层大气进行的首次探测,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庞大的木星的特写照片。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为地球的318倍),亮度名列第二(仅次于金星),因而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吸引  相似文献   

14.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便是火星。它距地球约1,05亿公里,直径68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2,其质量是地球的1/9。它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地球差不多——24小时37分24秒,火星上的一年为687个地球日。火星跟地球一样也有大气层,不过,它较之地球大气层稀薄而干燥得多,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占98,5%,其次是氩,占1,2%,还有碳酸气,占0,5%。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不过,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将冥王星开除出了太阳系行星家族。冥王星被列为矮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从此减为8颗。“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天海冥三星的发现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先从何时开始仰望星空,也不会有人记得到底是谁首次发现了金、木、水、火、…  相似文献   

16.
外星生命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无论它们是以智慧生命还是以简单得多的有机体形式存在,地球人都会对它们穷追不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我们的太阳系和其他“太阳系”里寻找生命迹象,如今已不再是哲学家和科幻迷的梦想,而是一种切实可行之举了。  相似文献   

17.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06,28(1):18-21
太阳带着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空间中穿行,一团团的星际介质不断地吹过我们整个太阳系,它们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天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而太阳风起着“保护”太阳系内层行星免受我们在银河系中所处环境某些变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中为  徐伟彪 《自然杂志》2006,28(4):215-218
化学元素的丰度与起源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问题。太阳系的元素丰度与起源是研究太阳系天体以及宇宙起源演化的基础,在地球科学及很多应用领域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系的元素丰度数据不断地更新,新发现的元素同位素核素“异常”挑战太阳系天体起源学说,一些书刊上的旧资料不能适用于当代研究需要,应当与时俱进,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9,(6):23-23
科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名叫赛德纳的行星,拥有和地球差不多的体积和质量,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它就好像是地球的“姊妹”一样,让地球在宇宙中不再孤独。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认为在奥尔特云区域可能还有更多的地球“姊妹”存在。奥尔特云围绕在太阳系周围,在冥王星轨道外面存在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冰库”,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云团”。  相似文献   

20.
陨星传奇     
无论是2005年发射的“深度撞击号”, 还是2006年“回家”的“星尘号”,科学家不断地把一些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去,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关于太阳系、地球以及生命起源的线索。事实上,老天爷也一直在把有关线索直接送到地球,陨星就是它的“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