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菌素的现状及合理性.方法 按照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该院外科2008年1月至12月488例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8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前六类抗菌药物为头孢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哨基咪唑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对患者应用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该院进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出26例,对其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确保患者在手术后不会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其具体应用的抗菌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对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用药的合理性,在手术后体温、咳痰、血常规等基本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同时记录26例患者的用药时间和感染发生率,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26例患者抗菌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11例患者被合理使用了抗菌类药物,合理使用率为42.31%;有7例患者使用抗菌类药物较为合理;较合理使用率为26.92%;有8例患者出现了不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的情况,不合理使用率为30.77%。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患者其体温恢复时间、咳痰恢复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明显小于另外两类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患者。结论:在利用胸外科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抗菌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的情况,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恢复的效果,减少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应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被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住院病历107份,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应用抗菌药物,21例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占22.6%.结论应重视围手术期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的经济、安全、有效,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11年1~12月416例4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6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99.5%,其中术前0.5~2h应用的仅为60例(占14.4%),术前>2h的354例(占85.1%)。术后应用时间24~48h的18例(占4.3%),>48h的396例(占95.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为氨曲南、头孢硫脒、头孢替安、头孢唑肟。结论某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正确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制订治疗方案.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的因素,以及耐药机制.方法 通过介绍各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及临床药理学特性,正确使用β内酰胺娄抗生素.结果 根据疾病和药物的适应症,正确选用药物,既要考虑疗效,又要确保医疗安全,合理使用β内酰胺抗生素,切忌滥用.结论 充分发挥杀菌活性强、毒性低的优点,合理应用,达到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赵辉 《科技资讯》2014,(36):55-55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与解决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治疗的1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通过Person分析法分析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结果:在1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共有81例因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50%,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为喹诺酮类,共35例(43.21%),β-内酰胺类共有25例(30.86%)。而患者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部位为皮肤或软组织,占总体比例的58.02%,而消化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7.16%。通过Person分析后,给药时间长、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过大都会影响不良发应发生几率。结论:该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与改进措施,保证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时更加正规,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本院为例分析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查2007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98.8%,其中58.5%属用药指证不明;Ⅰ类及Ⅱ类切口手术存在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高选、用药时机不当、持续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本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抗菌药物应继续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术后抗感染情况,探讨术后感染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腹腔镜手术患者341例作为研究对象,腹腔镜子宫全切和次全切手术(A组)172例(污染类手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出术(B组)169例(清洁类手术),再依照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3,7 d和未使用抗菌药物分为Ⅰ~Ⅳ4个亚组,对比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退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使用抗菌药物的AⅠ~AⅢ3个亚组中AⅠ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明显短于AⅡ,AⅢ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Ⅳ亚组术后退热时间明显长于AⅠ~AⅢ亚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AⅠ~AⅢ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Ⅰ~BⅣ4个亚组之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Ⅳ亚组术后退热时间和术后感染率与BⅠ~BⅢ亚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对于清洁类手术患者术后不必给予抗菌药物,污染类手术延长术后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感染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缩短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20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对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进行排序及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率较高,呈快速增长趋势;品种不断增加,以注射剂使用较多。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应用居前,且有增长的趋势。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应用有下降趋势。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应规范和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妇科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分析29例糖尿病患者择期施行中型或大型妇科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输入适量的葡萄糖,减少蛋白质分解。结果 伤口Ⅰ期愈合28例,Ⅰ期愈合率96.55%;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率3.45%。所有病人均安渡围手术期,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妇科择期手术,正确使用胰岛素,保持围手术期血糖浓度相对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32例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7个月-65岁,平均42.9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期复发3例,其余患者无复发.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23例好转,7例无改变,2例较术前下降.结论:对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宜早诊断并适宜尽早作显微全切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5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对其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5例经临床、心脏超声及术后病理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病人心功能均提高至Ⅰ级,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治疗甲状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至2007年收治的62例甲状腺肿瘤的患者资料,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或者腺瘤单切加腺叶部分切除法,对其治疗效果、风险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2例患者术后除1例皮下出血,1例复发外,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无永久性甲状旁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结论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或者腺瘤单切加腺叶部分切除法治疗甲状腺肿瘤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丙烯网片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32例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患者,其中448例术中选用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网片置入鼻中隔术腔黏膜瓣中,61例未填放任何材料,123例行鼻中隔软骨回填。结果:填放聚丙烯网片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鼻腔生理功能得以保护。结论:聚丙烯网片可作为鼻中隔成形术中一种可靠的替代材料,可减少鼻中隔穿孔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保护鼻中隔及鼻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误与误施剖腹手术的主、客观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间71例延误与误施剖腹手术的病历资料.结果:1958例剖腹手术中,延误与误施71例,占同期剖腹手术的3.5%.其中延误手术组43例(60.56%.)误施手术组28例(39.44%.)年龄分布:延误组以儿童和老年为著,误施组以青壮年集中;延误与误施组间女性比男性多(P〈0.05),不良后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工作者遵循循证医学基础上结合腹腔急症的复杂性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决定手术时机或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浦口医院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浦口医院560例外伤住院患者中,各科室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均最大,其中普外科30.4%,手外科38.1%,骨外科37.9%,脑外科35.6%,泌尿科33.3%,各科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该院均以疗程失当占比最大,且多为疗程过长,剂量失当居第2位,且多为剂量不足,不正确的联合用药或无用药指征用药相对较少.提高医务工作者专业素养,严格执行卫生部相关制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才能得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无气腹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妇科施行的无气腹腹腔镜手术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开展的100例气腹腹腔镜手术在手术适应证、并发症、麻醉安全性、操作方法、经济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100例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二者基本相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其中附件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分别减少49.3min、61.1min、14.0min.结论: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具有适应证广、安全省时、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明显优势,非常适合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的新技术,并探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HI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28例Tossym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的功能。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4~51岁,平均(33.6±11.2)岁;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手术时间在伤后1~7d,平均(3.5±2.3)d,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练。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4~18月,平均6.4月,脱位全部复位,无再脱位。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级2l例,B级7例。结论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是TossylH型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比单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优越性。方法将50例出现脓毒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12 h,对症及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如病情需要可予脏器代替治疗,包括使用呼吸机和/或血液透析H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60万U,静脉滴注,1次/12 h,连用10 d。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4%,试验组为12%,两组患者病死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用乌司他丁可降低脓毒血症的病死率,在脓毒症的治疗中应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成人麻疹肺炎的认识及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8年12月148例确诊为成人麻疹肺炎及麻疹合并肺炎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48例成人麻疹肺炎X线表现网织型103例(69.7%),网织小结型31例(20.7%),网织小结浸润型14例(9.6%)。结论X线表现及动态变化,对于成人麻疹肺炎及麻疹合并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