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崔之久  李德文  冯金良  刘耕年 《科学通报》2001,46(21):1761-1767
评述了近几年夷平面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限制性夷平面、岩溶夷平面、化石夷平面、风化壳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和对风化壳的测年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夷平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指出,今后不动声色 论在夷平面变形、夷平面的原始高度、夷平面的识别和对比的研究上都需要不断的深入,但将夷平面与风化壳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仍是未来研究夷平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96,41(15):1402-1406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平面(4500~6000m),时代在10MaBP以前的中新世。早在60年代本文作者之一就认识到古岩溶研究是高原隆升的有力证据。1994年本文作者又根据当时已知数据也撰文指出高原夷平面(包括岩溶面)可以追溯到15MaBP,但由于测年数据有限未能对夷平面性质及原始高度做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华南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茂中 《科学通报》1994,39(12):1152-1152
我国华南已查明有岩溶型铀矿床群,属世界罕见.迄今国外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前苏联秋亚穆云和中非巴科马探明各有一处小型岩溶型铀矿床或铀矿点.岩溶型矿床包括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矿床两类,过去我国已查明的岩溶型铀矿床均为后一类型,即岩溶对成矿提供贮矿空间,或古岩溶仅使铀预富集(未达工业品位),后经热水叠造生成工业铀矿床.笔者研究373铀矿床时,首次在华南发现典型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并形成典型的古岩溶铀矿床,从而从而为我国建立这一特殊的铀成矿新类型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早古生代早期古地理位置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总结近年来在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上所取得的早古生代早期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岩相古地理和古生物地理等资料,探讨华北、华南和塔里木地块早古生代早期(寒武-奥陶纪)在全球古地理重建中的位置。早寒武世,华北、华南和塔里木地块均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且分别毗邻于冈瓦纳古大陆;旱、中奥陶世,华南和塔里木地块仍“滞留”在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与冈瓦纳古大陆相邻,而这一时期华北地块很可能已从冈瓦纳古大陆上裂离  相似文献   

5.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和翠峰山群界线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椿 《科学通报》1984,29(4):232-232
云南曲靖地处扬子地台西南缘,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地层发育较好,层内富含生物化石,二地层呈整合接触,被誉为中国志留系-泥盆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的典型地区。本文主要报道该地区辅助层型剖面的磁性地层学持征,提出该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划分的古地磁学依据,并探讨相应地质时期古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建康  李鹏  王登红  李兴杰 《科学通报》2019,64(15):1545-1566
铌、钽是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金属资源.世界上的铌钽资源主要为内生来源,可分为过铝质岩浆系统的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铌钽矿床、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的碳酸岩及其风化壳型和碱性岩型铌钽资源.我国的铌钽资源主要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碱性岩型和碳酸岩型,但资源品位较低,碳酸岩型铌钽资源较少,尚未发现碳酸岩风化壳型资源.我国过铝性岩浆系统的铌钽矿床主要分布在阿尔泰、松潘-甘孜、江南古陆、南岭和滇西-藏南等铌钽成矿带,成矿作用集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并有少量发生在喜山期;碱性系统的铌钽成矿带主要为塔里木-华北北缘、秦岭和扬子西缘成矿带,成矿主要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并有元古宙的成矿作用,两种类型成矿系统的时空分离交替成矿的特征主要归因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成矿构造背景.前者主要发生在具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的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发生铌钽成矿作用;后者主要发生在深大断裂带或裂谷区,成矿物质具有深部来源特征.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我国应该在松潘-甘孜、阿尔泰、江南古陆、藏南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区,加大寻找高品位花岗伟晶岩型铌钽资源的力度;在塔里木-华北陆块北缘和秦岭等深大断裂发育区,寻找碳酸岩型铌资源;重视南岭、滇西和秦岭地区钨锡矿床中共(伴)生的铌钽资源,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 杨氏锦州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2001,46(5):419-423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et sp.nov.)。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第一古土壤层的孢粉、藻类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军干  吴国瑄  邓兵  李从先 《科学通报》2002,47(17):1347-1350
通过对上海CY孔晚第四纪沉积样品的孢粉和藻类分析,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共鉴定得孢粉、藻类55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的环境,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古土壤层中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粉含量互火消长的孢粉、落类组合序列,证明了该地区古土壤形成期间曾经历水泛和水退的环境交替。水泛时期环纹藻大量发育,而到了水退期,暴露的陆区发育陆生草本植物。这也反映了本区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多变,造成了古土壤成土特征的多期性。化石组合中海水生沟鞭藻以低含量存在,表明CY孔所在地区在古土壤母质沉积时曾受到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比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8O比值呈同步变化,但超微化石δ18^18O值较浮游有孔虫δ^18O值平均高1.869‰,比底栖有孔虫δ^18O值平均低3.855‰,超微化石δ^13C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3C值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三者存在系统差异,超微化石δ^13 C值要比底栖有孔虫δ^13C值平均高0.76‰,比浮游有孔虫δ^13C值低0.460‰。在氧同位素14-8期之间,超微化石δ^13C值有一明显的高值段,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与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指示超微化石δ^13C值可以作为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海陆相三叠-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探究无不依赖于对地层格架和动植物化石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广东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交互相三叠-侏罗纪沉积是华南早中生代重要的含煤地层.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区早侏罗世含海相动物化石的金鸡组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公开研究记录,制约了对该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系统学和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本文报道近年来在深圳大鹏半岛南澳地区金鸡组发现的一批重要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查明了其分类学属性、保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该植物群以形态保存密集、羽叶和茎干连生、本内苏铁叶化石与生殖器官化石Williamsoniella同时保存等为特征,代表了一个以本内苏铁植物耳羽叶(Otozamites)为主导的早侏罗世植物群落.这批植物化石不仅代表深圳地史时期植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岭南)早侏罗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对这些植物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广东早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对比,加深对华南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植物化石多样性演变的认识,为深入探究该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陆生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库车盆地-天山边界的晚第三纪断层活动性质与应力状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清晨  张仲培  林伟 《科学通报》2003,48(24):2553-2559
对库车盆地-天山边界的野外考察表明, 以羊布拉克为界, 西部见中生界不整合在古生界岩层上, 三叠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发育了向盆地方向倾斜的正断层; 羊布拉克以东, 见第三系与古生界被断层隔开. 对盆山边界上发育的带擦痕断层的构造要素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获得了25组360条有效数据, 古应力状态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晚第三纪时盆山边界的总体应力状态以伸展为主, 局部叠加了走滑断层的影响. 盆山边界处的变形特征可归因于天山垂向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南非东开普省(南非第二大省)发现的年代在3.5亿年前的一只蝎子的螫刺化石,表明蝎子是已知在冈瓦那古陆上生活过的最古老的陆地动物。冈瓦那古陆是包括今天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个大陆,它构成盘古超大陆的南部。此前,如此早期的陆地动物只发现于盘古超大陆的北部——劳亚古陆(今天的北美洲和亚洲)。到了志留纪结束时,即大约4.16亿年前,像蝎子和蜘蛛这样的掠食性无脊椎动物已经开始捕食像原始昆虫(早期陆地动物)这样的无脊椎动物。到了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期间,当劳亚古陆在海上与冈瓦那古陆分离开来时,劳亚古陆上已有无脊椎动物存在。上述新发现则首次表明,到了泥盆纪晚期,冈瓦那古陆上也有了像劳亚古陆上那  相似文献   

13.
高志峰 《科学通报》1988,33(21):1650-1650
现代苏铁具有一系列古老的特征,表明它们是比较原始的植物。虽然苏铁有很早的化石纪录,但大部分是营养叶,很少有生殖器管保存为化石。然而,在华北太原的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非常类似于现代Cycas大孢子叶的化石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相似文献   

14.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良义 《科学通报》1996,41(3):233-234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由夕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从硫同位素组成角度,为讨论城门山矿床的成因以及上述3种类型矿床之间关系提供一方面的依据.1 矿床及围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1.1 夕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夕卡岩型矿床的δ~(34)S值(33件)变化范围很窄,为+1‰~+3.4‰,全为正值,均值为+2.4‰.该类型矿床的δ~(34)S值接近于零,样品频数明显呈塔式分布.  相似文献   

15.
黔西南两种成因类型的卡林型金矿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研究黔西南烂泥沟和戈塘两个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地质背景、火成岩、古油藏、岩相古地理和矿床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比较 ,认为黔西南卡林型金 (汞锑铊 )矿床有两种成因类型 :烂泥沟型和戈塘型 .烂泥沟型金矿床包括烂泥沟、板其、丫他 ,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的浊积岩区 ,与古油藏有成因联系 ;戈塘型金矿床包括戈塘、紫木凼、大厂和栏木厂 ,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北部峨嵋山玄武岩区 ,矿床的形成与煤系有机质的还原作用有关 .  相似文献   

16.
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近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7.
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在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发现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尹崇玉  岳昭  高林志 《科学通报》2001,46(12):1036-1039
通过醋酸浸泡法,从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含化石的残渣中挑选出磷酸盐化实体化石,鉴定为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与大量已报道过的后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的卵裂球共生。化石形态为扁球形,大小与已报道的胚胎化石相似,中间发育一向内洼陷的孔状结构,呈现由囊胚内陷向原肠胚过渡的形态特征。这一发现使目前争议较大的陡山沱期动物胚胎化石得到进一步确认,为研究相关化石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夷平面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他把风化壳作为胰平面上部层,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只承认胰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准。总之,夷平面的  相似文献   

19.
王鑫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8):675-683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麻黄科化石的报道, 但是其作为整株植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正是由于对于部分保存的化石材料缺乏信任, 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研究麻黄的现代生物学家怀疑麻黄的早期起源进而提出了麻黄的近代起源说. 为了进一步增进对麻黄植物历史的了解, 报道了来自辽宁省早白垩世义县组整株保存的麻黄化石——洪涛麻黄(新种). 这些化石具有麻黄的典型特征, 如灌木习性、交互对生的分支方式、带有珠孔管的顶生雌性单位. 这些整株保存的化石为麻黄的早白垩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消除目前关于麻黄起源时间的争议, 并对人们了解麻黄科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态和演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正>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