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纲领与知识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家大卫·布鲁尔的“强纲领”理论的“强度”,分析了因果性和对称性的背景假设,特别关注了“知识的社会建构”问题。在细致考察了基于“不充分决定性”的具体论证之后,作者认为布鲁尔在论证中不恰当地降低了经验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因而未能提供知识的自然主义说明的普适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不同量子测量解释的共同基本特征的考察,系统地阐述了量子测量解释中隐含的实在观的三个基本信条,(1)在本体论意义上,承认世界的独立存在性;(2)可以对物理过程进行统计因果性的说明;(3)物理世界具有非分离性或整体性.提出了以这种整体性实在观为前提,对量子力学的实在论解释要求重新审查传统真理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将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自然与自由是康德因果性问题的两种模式,是理解康德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关键。通过休谟因果性问题的解决,康德直接论证了自然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间接论证了自由因果性的可能性。其中,自然因果性为科学奠定基础,自由因果性为哲学提供根据。康德因果性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陈瑞麟在《认知与评价》中提出:认知与价值具有核心、主导、内在的地位,透过认知与价值的中介,社会因素才能对事实的形成与科学的发展产生因果影响。他接受SSK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无偏性、反身性这三项原则,但是坚决反对"对称性"原则与ANT的利益说明。笔者认为:陈瑞麟的分析仅限于自然科学;认知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非截然二分,即使是"内在认知价值"也可能有其社会根源;虽然认知与价值在大多数科学案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必然保证如此;建构主义的正面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通过科学体制的公正性来捍卫科学的客观性。因此,本文倡导从"后科史哲"走向科学技术的"新史哲社"。  相似文献   

5.
因果性和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因果性和关联关洪,成素梅,卢遂现有必要区分因果性(causality)和关联(correlation)这两个概念。关联的意义比因果性广泛得多,可以有因果性的关联,也可以有非因果性的关联。一般的关联除了有因果性和非因果性的区别之外,还存在着确定性和统计...  相似文献   

6.
对于功能性规律陈述的形式特征,可以给出三种方式的逻辑解读及可检验性分析,由此与具有“如果……则”形式的因果性陈述相联系,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没有理由把因果性规律与功能性规律的根本区别根植于时间正向的因果性关系和时间逆向的因果性关系的语义区别上,两类规律陈述的区别实际上与条件句中的前件子句与后件子句之间的充分性关系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阐明拒斥理性模式是强纲领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法利和盖森关于巴斯德-普歇的自然发生说之争的案例研究表明拒斥理性模式是走向社会学模式的前提;强纲领四原则,尤其对称性原则对立于理性解释模式;布鲁尔与理性解释模式的差异在于他选择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类似性,而非二者差别作为研究出发点。文章认为,强纲领背后的驱动原则是理性不能因果地解释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8.
强纲领是SSK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旗帜 ,但其内在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境 ,不但招致了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强烈批评 ,而且还日益成为SSK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爱丁堡学派在 2 0世纪末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纲领———社会学有限主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社会学有限主义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梳理了强纲领与社会学有限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探讨了爱丁堡学派研究策略的变化 ,及其对SSK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4):102-106
因果性是关涉自由和必然这一困扰整个人类的大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对因果性的追问是与形而上学的本原、科学的自然规律和技术的实际效用交织在一起的。在如此境域中的因果性从根本上堵塞、偏离了其原初的存在意义,只有有限的适用范围,并日益导向必然性和机械决定论,限制了自由的发挥,甚至游离于自由之外。他从存在本身展现的领域及其领会出发,开辟了因果性研究的新理路,使自由得到彰显,展示了真正的创造性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1962年4月12日,莱比锡马克思大学哲学系举行过一次关于因果性与决定论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在《德国哲学期刊》1962年8月号上,R.劳赫豪森、E.托马斯与G.托马斯以"生物学中的因果性与决定论"为题,报导了这次会上所宣读过的各篇论文.今将报导的部分论文摘译如下:R.劳赫豪森(莱比锡马克思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