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河口地区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由于经济发达、通航便利、人口密集及资源丰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我国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海岸线为研究对象,以1987、1997、2007和2017年共4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4个河口海岸线采用半自动方法,进行精确的遥感提取,对比分析近30年来这4个河口岸线的变迁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引起海岸变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7年,4个河口地区海岸线长度均保持增长趋势,海岸线曲折度指数逐年增加,其中珠江口地区的海岸线曲折度最大,辽河口地区、黄河口地区次之,长江口地区曲折度最小;4个河口地区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剧烈,陆域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岸线端点变迁速率分别为55.09、56.95、35.35和25.93 m/a.灰色关联度模型中海岸线长度与年末总人口数、渔业总产值的关联度较大,辽河口岸线变迁以经济因素为主导,黄河口岸线变迁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长江口、珠江口岸线变迁则以社会因素驱动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驱动因素,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安徽省1995—2020年6期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与空间分布、转移矩阵、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其聚类,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选取13个影响LUCC的驱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5—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耕地排首位,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2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减少了3 826.6、164.7和78.5 km2,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3 895.9、160.9、16.2 km2,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移面积最大。2005—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最明显,2015—2020年建设用地转移为耕地的面积大增。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率可知,25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率(2.18%)、芜湖市(1.60%)及矿业城市铜陵市(3....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区域。本研究利用该区域1995、2005和2015年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分析了该区域土地类型以及利用程度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建筑用地和耕地的面积明显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水体的面积持续下降;研究区各县土地利用程度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差异显著,建筑用地和耕地是研究区各市县变化强度较大类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草地相对变化率在甘德县最高,久治县最低。20年间三江源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经济驱动土地利用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大,同时,环境生态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强,自然生态资源的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5-2020 年35 a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为参考,完成对滨州市和东营市的8 期海岸线数据提取,从海岸线长度变化强度、岸线多样性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35 a间的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包括向海扩张和向陆缩减两种变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向海扩张。由于人为开发,35 a间研究 区的自然岸线比例逐年降低,人工岸线比例逐年增高;35 a间研究区人工岸线类型中占比最多的是养殖围堤岸线,1985-2000 年为研究区围海养殖扩张期,养殖围堤岸线长度增加较快;2005 年以来港口和防波堤岸线快速增长。在黄河流路变迁和海岸侵蚀以及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口岸线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市内五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开发强度模型,对2005—2020年开发强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平稳发展的变化态势,2009年后受政策调控,开发趋于合理,地区间差异逐渐减小;开发强度表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圈层式发展特征显著;开发强度空间集聚性明显,表现出中部热点集聚和边缘冷点集聚的“核心-边缘”特征;人均城乡用地面积、城市用地弹性增长系数以及地均GDP是影响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3类;2012-2018年间城市边缘区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比例由7.82%增长至11.27%,年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为7.35%,城市边缘区面积扩展呈现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大部及浙江省北部,冷点区则分布于安徽省大部和浙江省南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北部边境样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黑龙江省北部边境24个县市为样带,基于1995、2015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空耦合角度对样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林地-耕地转换为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样带以耕地面积增长、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区中的大兴安岭区、小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逐渐加快,相应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速度逐渐加快.林地-耕地类型的转移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三江平原和小兴安岭北部的农林交错区;2)相对于自然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林交错区的林地-耕地转移的影响更大,主要受人口增长、产量增收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林耕转换的主导因素与驱动机制差异,将林地-耕地转移的典型县市划分为人口主导型、产量主导型和经济效益主导型3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合肥市为研究区,以6期Landsat 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合肥市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与精度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紧凑度指数、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等指标分析合肥市建成区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3年合肥市建成区扩展以边缘式扩张形式为主,由主城区边缘向外以发射状延仲;2013—2018年建成区扩展主要在区域内部扩张即“填充式扩张” ;2018—2020年建成区扩展以“飞地式扩张”为主。(2)建成区的重心向西和西南方向转移(其中2013—2020年重心向北转移)。(3)合肥市建成区面积一直处于增加状态,增速较快,从1995年的129.64 km''增加到2020年的884.03 km''。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数据和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研究了2004—2020年城市人为热排放时空演变状况,结合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04—2014、2014—2020年的人为热排放变化分别以区域快速扩张、强度明显增强为主要特点;从空间上来看,广州市中心城区南部的人为热排放强度比北部的高. (2)人为热排放转移矩阵显示2004—2020年广州市中心城区人为热排放变化显著,低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少15.72%),其次是中排放区(增加14.51%),高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小(增加0.28%). 由低排放区转为其他类型的比例高达97.36%,由其他类型转为中排放区的比例高达98.43%,构成了人为热排放变化的主要形式. (3)景观水平上,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AG)上升,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修正Simpon均匀度指数(MSIEI)下降,中心城区的人为热排放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程度提高;不同等级区人为热排放的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低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低排放区、低中排放区)趋于稳定性、规则化,高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中排放区、中高排放区、高排放区)趋于破碎化、不规则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识别保山市东河流域林草生态系统不同的修复需求,探究其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以东河流域的林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生态系统压力、生态退化情况、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方面建立指数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河流域一般修复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优先修复区;以林地生态状况优于草地为特征,由东河干流两侧的中心城区至外围山区林地的生态状况逐渐向好,生态修复需求度逐渐降低;修复空间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驱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巧琴 《今日科技》2021,(11):11-12
浙江省科技厅、省统计局日前联合发布《2020年度浙江省及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2020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全省创新指数为175.1 ,比2019年提高17.6个点.全省科技产出指数、转型升级指数、技术创新指数、科技投入指数和创新环境指数五大领域的全部34项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中有28项同比上升,其中科技产出和转型升级两大领域指数分别比上年提升39个点和32.4个点,全省创新能力和水平保持持续提升,科技投入继续增加,科技产出成果丰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春园  舒晓波 《江西科学》2021,39(2):323-329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是优化人类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为国土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变化率指数、类型区划、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06—2017年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县(市、区)国土开发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开发强度总体上表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3)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但集聚程度越来越低,国土开发均衡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国土开发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城市扩张是合肥市近年来的主要特征,精准地评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给我国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的遥感影像图,通过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合肥市近20 a的生态质量进行监测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合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先增后减,3 a的MRSEI均值分别为0.525、0.539、0.503,整体下降了4.19%;(2)研究区内中等级的生态质量占主导地位,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60%,其中,优良等级呈“V”趋势,而较差等级的面积逐渐增加,说明生态环境出现局部恶化;(3)2000—2020年间合肥市生态质量呈总体下降趋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空气质量指数出现了2个高值和2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成都市、德阳市,2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雅安市、遂宁市,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空气质量最差,雅安市和遂宁市的空气质量最优;对于不同季节,1—12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U字型变化,即空气质量6—10月较好,11月—次年2月较差.2)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值皆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并且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而O3、CO、SO2年均质量浓度在研究时段内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质量浓度限值.3)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尺度上,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3—2020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化肥施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93—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015年后开始波动下降,阶段性特征明显;28年来河南省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由1∶0.44∶0.15逐步调整为2020年的1∶0.67∶0.55,氮肥比例递减,磷肥和钾肥比例稳步增长;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强度为862.36 kg/hm2,属于高度过量水平,河南省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相对较大,豫北化肥施用强度最高,豫南最低;2020年河南省总肥的环境风险指数值为0.77,属于重度风险等级,豫北的风险指数最高,豫南风险指数最小.2015年后河南省化肥施用开始下降,化肥增长趋势得到扭转,但河南省化肥风险指数仍属重度风险等级,未来仍需采取措施以实现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黄河源区冰川的长时序变化,本文选择1995—2020年62景Landsat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数据云处理平台,构建冰川提取的波谱参数,编译自动处理程序,提取覆盖研究区的冰川时序面积,同时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光学遥感影像,初步分析冰川变化引起的灾害效应。结果表明:气温增高主控下,阿尼玛卿冰川面积持续退缩,从1990年的104.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92.32 km2,且2011—2020年冰川退缩的趋势相较于2000—2010年明显加快;冰川在退缩—前进—退缩运动过程中存在冰崩风险,易引发冰川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生灾害,且冰川在持续退缩过程中的搬运、侵蚀冰碛物会造成冰川前缘堆积大量松散物质,成为冰缘泥石流发育潜在物源区。  相似文献   

17.
张玉琪  颜安 《科技资讯》2023,(2):70-74+134
该文以巴楚县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景观类型变化分析后可知,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1990—2020年的面积变化明显,水域面积减少了2 229.51 hm2;草地面积在1990—2020年逐渐增加,其面积由616.81 hm2增长到1 748.10 hm2;未利用土地在1990—2020年间面积增加了624.21 hm2;林地面积在1990—2020年期间先减少后增加。(2)对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指数分析可知,湿地公园类型分布较为均匀,景观多样性较好,但破碎程度均加剧。(3)对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说明自然因素对于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域、林地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对于耕地、草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人为因素对于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与问题,基于Globalland30数据集,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2000年、2010年与2020年各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内,耕地是主要地类,面积占比最大并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占比第二;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分布相对集中.在2000—201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总体比较稳定,裸地增加和草地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明显.在2010—2020年间,LUCC变得活跃,耕地增加与草地进一步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人造地表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林地、草地与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根据预测,在2020—2030年间,吉林省西部生态状况改善,城镇将进一步扩张,耕地数量变化趋于稳定,空间变化依旧活跃.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植被保护与生态治理至关重要,探究植被变化特征及因素影响机制,对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基于1981—2020年植被覆盖度数据、气候数据、地形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黄河流域中段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1—2020年黄河流域中段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045/10a,空间格局呈现为东南部及中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2)近40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改善情况良好,其中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87.50%,未来持续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96.65%;3)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均以正相关为主,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程及坡度上,随二者的增加植被覆盖度表现为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且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受温度影响大于降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器,对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指数由0.2608上升到0.5047,增长了93.5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H—L和L—H集聚,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3)人口集聚力、经济驱动力、科技支撑力、政策调控力和生态承载力是形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