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者一般认为,姚燧是元初文坛“主气说”的代表人物,张养浩《牧庵集序》称其创作为“才驾气驱”。他既要求诗歌的“美恶风刺”作用,主张诗歌“吟咏性情”,又要求诗歌“欣戚一发乎情”。而所谓“才驾气驱”,其才其气,皆是因贯通理学而修养得来的纯粹和婉之气。姚燧的这些诗论主张,在元初北方诗坛与王恽卢挚共同开了元诗尊汉魏晋唐的先声;至宋亡,即与江南戴表元的“尊唐得古”诗论和赵孟颇的学唐复古交相辉映,不仅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而且汇合成席卷延祜以后元代诗坛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3.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颇为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5.
刘静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225-225
本文介绍了当今翻译界关注的一个理论——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理论.并从“化”与“境”二字之源头探讨了“化境”说的内涵。对于“化境”说中归化与异化进行了探讨。笔者还就“化境”说中“化”与“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7.
论许浑诗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多产诗人,许浑的诗歌尚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本文试图从格律之美、意境之奇和“气格卑弱”辩三个方面,通过对许浑诗的具体分析,认为无论从格律还是意境而言, 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而多为前人贬抑的所谓“气格卑弱”我们也不能简单肯定。  相似文献   

8.
网络“神翻译”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对其研究日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文诗歌“I Am Afraid”的五个汉译本——一个普通版本及四个“神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神翻译”版本与原诗的异同,“神翻译”更接近于一种“刻意的改写”,不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乃一说不尽之话题。他生长于中国文化之中,却多受西方文化之浸润濡染;身为如假包换之中国人,却多以英文写作;旅居美国30余年,却毅然回归中国文化之母体。纵观其人生及其文学创作,他与中国文化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之距离。正是此种距离使其对中国文化之热爱、选择、审视、绍介乃至回归,升华到一种审美之高度。当然,与中国文化之疏离亦掣肘其文学创作之臻化境。  相似文献   

12.
曹操的诗歌留下来的虽只有20余首,但体现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赤壁大战为界,前期所作多是咏史诗和政治抒情诗,以切社会时弊;后期则是后人所称的“游仙诗”,但继承了《离骚》之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前后期诗歌“貌异神同”。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道”里,而这所谓“诗道”又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白氏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言情达意,它有声情融合的特点,要用美刺比兴的创作方法去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创作目的。由此出发,白氏批判了周衰秦兴以后历代的诗歌及其作者,结合现实状况,得出诗道崩坏、六义丧失殆尽的结论,从而提出  相似文献   

14.
谢榛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有独立思想且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诗论家.他认为"浑"作为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具有内涵丰富、多层次的理论范畴.他重视浑然,认为浑然是一种诗歌由"精"而入"工"至"工而浑"的"造物"之境,是和自然之美相似,但又充满了诗人主体的能动意识的自然之境.在理论的建构上,他将"气"和"浑"联系起来,以"气"论诗和以"浑"论诗,堪为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5.
英语格律诗翻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很多人把大量的英语诗歌介绍给国内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相应的理论.从多个角度使之不断成熟、丰富。本文主要从这些不同的理论主张入手,探讨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  相似文献   

16.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精神渊源关系。有所发明的是把海子诗歌的幻象体系与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重世界整体相联系,以及在分析归纳后提出了海子诗歌独特的“诗意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钧瓷手拉坯是钧窑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成型手法之一。它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手段,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泥是柔软之物,在运动中,拉坯人赋予它筋骨,使它成为立体中空的形体,又赋予它“精、气、神”,通过双手与泥土进行对话,塑造出丰富优美的艺术造型。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代一位多才而独特的诗人.在“韩柳倡其端’的古文运动中,刘禹锡提出文为“见志之具”,“非笃好其章句”的主张.并以其”巧丽洲泳属辞比事.’达辞晓畅的文风博得“一代之宏才”以旧唐书》)的高度评价.然使刘禹锡名载史册的是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作为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刘禹锡在诗歌的创作中坚持了不断发展创新的进步精神,除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诗作外.最重要成就在于更大胆地、成功地直取神形于民歌,开辟了一条与前人殊途而同归的探索道路,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新诗体—一仿民联体诗.一…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20.
李百药不仅是名的贞观史臣,而且是当时的名诗人。他的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反对复古的政治思想以及历史观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在《北齐书·苑传序》中的理论主张,与另外几位贞观史臣魏征、令狐德Fen、姚思廉相比,既有相同之点,更有个性差异。他对学功能的理解,表现为“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泊审美作用;对学内容的选择,从“雅以正邦,哀以亡国”的理论出发,重雅正,反淫学创伤中的交互作用。李百药在中国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盛唐诗歌的鼎盛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