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引起了社会各界, 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注意。温州经济确实值得研究。这里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一、一个自发秩序温州经济, 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 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过去, 社会上有两种主张: 一种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改造社会的蓝图。未来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什么样子, 文化是什么样子, 政治组织是什么样子,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是什么样子, 在蓝图中都可以设计得非常具体。持这种主张并作过这样设计的, 不少人是一些著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常华 《科技智囊》2009,(8):26-37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皮尔斯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移民文化呈现多种形态,其中包括温州侨乡的移民文化、旅居地的移民文化和新温州人的移民文化。温州移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温州移民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对科学研究的投入通常可以分成两种模型,一种是培根主张的政府投入为主;另一种是亚当·斯密主张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模型。分析两种模型的利弊,对于科学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法学界大体上存在着社会演进型的法治路径和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建设路径两种不同的观点。社会演进型的法治路径主张:“法治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与政府相对应的‘民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变出来的,是社会自发形成的产物。”①法治秩序一般被视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而非理性建构的秩序。通过模仿和外来的强力很难真正实现法治秩序的建构,只有借助传统才能为法制的制度性变迁提供基础。政府推进型的法治路径主张; “政府是法治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是主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改治资源完成的,是人为设计出来和建构出来的。”②与前一观点不同,法治秩序在这里一般被视为一种理性建构的秩序。鉴于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的传统,这些学者通常认为,通过模仿和外来的强制力可以真正实现法治秩序的建构,而不必借助于传统。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障碍(而非可被批判吸收的资源),放在了法治建设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6.
研究犯罪,不能不研究经济,尽管有的学者把我国犯罪原因归咎于私有制或多种经济成份的冲突;有的学者认为经济越发展,犯罪越增多;有的学者则持相反意见;但犯罪与经济有密切联系则是确定无疑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怎么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犯罪将会呈现什么形态?有些什么变化?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不妨观照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驱地——温州。  相似文献   

7.
龙湾出口工业区是以出口小商品工业为导向,以经济开发为目标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出口创汇基地,是在温州新的经济形势下,利用温州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作为温州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作为向外开放的新路子而采取的一种新形式。它将对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起动多种经济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龙湾出口工业区的建设,既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又体现了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龙湾区位于瓯江南岸,温州老市区与瓯江口之间,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  相似文献   

8.
张旭 《科技潮》2002,(4):36-37
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北京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将会倍受关注。更多地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京西传统的重工业区——石景山区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石景山区委、区政府为了重塑二十一世纪石景山新形象,把石景山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新市区,提出了“一三一”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以“三区定位”为代表的奋斗蓝图。“三区定位”针对石景山地区的发展特点,区委、区政府在《“十五”期间石景山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温州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的轨迹,认为温州具有吸引外资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完全可以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独特的地区优势,走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之路。温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政府要作为开门人、监管者、秩序者、信息人、推销人、战略者来全面推进温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我们在什么经济发展的阶段,把什么样的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这是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前一时期,一度有一些学者和部分政府官员判断上海已处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因此,竭力主张压缩制造业,发展三次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这实在是一种误导,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