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受到更多读者欣赏之时,沈从文却清醒地意识到与商业结缘、迁就读者的审美期待对创作的制约.文学观的重新定位与逐渐成熟为沈从文创作<边城>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边城>创作、发表到后来的出版、修订,读者以及作者的期待视野都一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期待视野这一视角对<边城>的创作影响、原初接受以及版本变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边城>在民国时期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2.
现代派诗人庞德的<诗章>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现代史诗,其不同于传统史诗的拼贴叙述模式使这部作品在形式、内容和艺术上都让读者望而却步.本文作者揭示了<诗章>创作中的拼贴艺术并分析了拼贴画在<诗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成公绥是晋初著名的赋作家,所作<天地赋>、<啸赋>等,以题材的创新与华茂的语言高标于世.然而现代少有人给予关注.综览其人其赋,可一窥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宝贝儿>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安东.巴浦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小说思想深刻,语言凝练,风格独特,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是时代精神和作家心灵的真实再现.本文另辟蹊径,从弗洛伊德潜意识、移情等精神分析理论入手重新解读了<宝贝儿>主人公奥莲卡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主要从<圣经>象征的角度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外,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6.
<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通过<西洲曲>之争的分析,理清了诗中的故事发生地和某些词句的解释,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  相似文献   

7.
作者首次发现了已故著名天文史学家新城新藏捐赠给日本国会图书馆的<显德二年历断简>,并对其进行了释文,申述了年代断定的理由,考订了残历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憩园>与<寒夜>创作于40年代.与巴金以往的作品相比,叙述语言更加成熟,叙事客观,这标志着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作品主题的深化在思想内容上证实了这种转变.在<憩园>与<寒夜>中,巴金进一步深入开掘反封建主题,并且在创作中开始探索伦理道德体系转型过程中所造成的伦理道德困境.表明巴金此时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余阙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用汉语创作了大量诗歌,有<青阳先生文集>传世.他的诗歌规仿六朝,清新明丽;以汉魏为宗,优柔沈涵,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独立电影,<苏州河>不仅描绘了魅力上海的底层生活世界,而且生动地表明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全球类型电影创作的互文文本中确定自身的独特位置.作者从类型分析、叙事结构和视觉风格等方面,细致地探讨了怂<苏州河>与好莱坞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吊诡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抒情诗创作的三个阶段:灵感、寻象、寻言.灵感阶段,发现美.诗歌作者情感的具象化、文字化的突然顿悟,虽带有偶然性,但其获得却离不开作者学养和生活的积累,以及全身心工作的心理状态,例如<春咏桥上所见夜景>、(<中国--生命的战歌--写在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即寻象阶段,体验美,例如(<雨中巧遇>、((洛城春行>;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句,即寻言阶段,表观美,例如<隋唐植物园情思>等.  相似文献   

12.
徐敏 《科技信息》2008,(3):147-148
本文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入手,试比较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弗兰克·奥克罗的小说<我的恋母情结>.如果说这两篇小说的相似在于它们都涉猎了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但又有着各自的特征.本文试在故事情节,写作的艺术风格和叙述手法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逐一分析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不管上述两位作家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来源,但是正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通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可以运用心理学,精神学的知识来解释文学.  相似文献   

13.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初剧坛上的两朵奇葩,在清初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然而,两部剧本的作者,却在前后仅十年的时间内,相继遭难.洪昇和孔尚任之所以遭难,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剧在内容、创作动机、演出效果诸方面都触碰了清初统治者的忌讳.  相似文献   

14.
阅读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发表于1925年)和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发表于1934年)两部小说时,会发现她们都运用了意识流的小说创作手法,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试从伍尔夫和林徽因其人入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比较<达洛卫夫人>和<九十九度中>相似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文学欣赏离不开知人论世.赏析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参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挖掘词作在浅语中所隐藏的激烈沉郁的深广愁情,领略了词作以昔衬今、互为呼应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16.
<雨王汉德逊>是索尔·贝娄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力作.通过分析男主人公汉德逊踏上精神之旅的动机以及其途中特殊的经历和体验说明其精神之旅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7.
诗集<来来去去>的作者以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痛快,注重对整个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创作中努力摆脱表现对象的实体粘附,让诗获得更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巴·辛格以编故事见长.在故事中透过"小人物"的遭遇,表现出底层人民生活的沉重.<洗衣妇>中的老妇人,在自尊、诚实、充满责任感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了人性之光.同时,作者的创作才华在作品的简短中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之前,独<草堂诗余>广泛流行于文人雅士与市井百姓之中,嘉靖之后<花间集>始与之并行词坛.<草堂诗余>民俗性的分类、明人对词体言情浅俗的认同以及明人对总结词乐的热情,是导致<草堂诗余>在明代词坛极为盛行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明词创作的千篇一律,不善学<草堂>者使得词体创作中世俗气日益严重,于是更多一些文人情韵之气的<花间集>得以不断刊刻,成为除<草堂诗余>之外,人们作词效仿的又一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