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对刺五加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浸法中四因素对刺五加总黄酮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料液比,刺五加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8倍体积80%乙醇浸泡1.5 h水浴温度70℃,这些提取条件的确定为中药刺五加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苦瓜皂甙的提取过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苦瓜皂甙的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以苦瓜皂甙中主要成分Mordicoside A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苦瓜中皂甙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提取温度、浸泡时间、乙醇的质量分数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苦瓜中皂甙进行了提取务件优化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h,乙醇质量分数为70%及料液比1:5为最佳提取条件.苦瓜皂甙粗品的提取率为苦瓜干粉的0.052%,其中皂甙的质量分数为43.333%.  相似文献   

3.
野生山葡萄多酚类物质提取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野生山葡萄总多酚的浸提条件.方法:选择提取剂、提取剂浓度、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以及提取次数6种因素进行梯度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与结论:提取溶剂为甲醇、浓度为60%~80%,提取时间为2~4h,常温提取,2次提取料液比为l:20为宜,3次提取料液比l:5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刺五加多糖的热水浸提最佳工艺.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及提取次数为因子,设计L9(34)正交试验,利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确立了在温度为80℃下,水料比为20:1,提取150 min,提取1次的热水浸提最佳条件组合.该工艺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得糖率高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魔芋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对不同的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对魔芋中水溶性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的最适宜条件是料液比为1:10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2h,提取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苯多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以陈年绿茶为原料,用超声波法提取茶多酚,并以常温浸提做比较,分别改变提取剂的浓度、体积、酸度、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产品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作浸提剂,pH值为1~2,当浸提时间40min及料液比为1:10。两次超声辐射浸提后提取率为89.29/6,该法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比,具有提取温度低,产品得率高,氧化损耗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提取剂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等因素对超声波提取黄花菜中秋水仙碱的影响,优化的提取条件是6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5,温度为38℃下进行超声提取40 min.  相似文献   

8.
纯化刺五加总黄酮最佳洗脱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和聚酰胺为吸附剂,不同体积浓度的乙醇为洗脱剂,对刺五加总黄酮的最佳纯化洗脱工艺进行研究与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总黄酮最佳纯化洗脱工艺为: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70%乙醇洗脱时洗脱率最高,这些条件的确定为中药刺五加总黄酮的纯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溶剂种类、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南蛇藤根皮中雷公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雷公藤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2-二氯乙烷提取液,料液比为1:6.60℃下提取3小时.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山丹鳞茎皂甙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化山丹鳞茎皂甙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2%,液料比16∶1 m L/g,超声时间12 min及提取温度62℃。经证明,山丹鳞茎皂甙提取含量试验值6.293 mg/g与理论值6.320 mg/g基本一致。为山丹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糙叶五加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抑菌活性追踪法及各种色谱技术从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的根茎中分离出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结构进行鉴定为藿香黄酮醇(1)、汉黄芩素(2)、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3)、牡荆苷(4)、金丝桃苷(5)、黄芩苷(6)。除化合物5外,其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抑菌试验表明,短柄五加乙醇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组分,尤其是化合物1、2、4和5对供试菌种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激素和外植体对白簕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探讨其愈伤组织褐化的防治.结果表明:白簕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外植体为叶片,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mg/L+6-BA1.0mg/L,诱导率高达92.7%.在继代培养中,采用固体培养对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效果最佳,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g/L的活性炭1g/LPVP,也可以有效防止褐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簕多糖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白簕多糖为原料进行片剂的制备,考察辅料组成及用量对片剂质量的影响,优选片剂成型工艺。结果:按照白簕多糖干膏粉:淀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PVP)=50:30:15:2的比例混合,以30%乙醇为润湿剂,以交联PVP、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进行压片,包薄膜衣,可制得白簕多糖包衣片,每片含白簕多糖40mg。结论:白簕多糖制成片剂后表面圆整、光滑,硬度适中,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要求,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实现白簕多糖片的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细柱五加叶中羽扇豆烷型三萜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叶的热MeOH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4个lupane型三萜化合物,根据它们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出其化学结构分别为acankoreagenin(1),3-epi-betulinic acid 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ester(2),acantrifoside A(3)和acankoreoside C(4).其中化合物1是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且这4个化合物都是第一次从细柱五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利用抑菌活性追踪及各种色谱方法从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的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藿香黄酮醇(1)、汉黄芩素(2)、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3)、牡荆苷(4)、金丝桃苷(5)及黄芩苷(6).除化合物5外,其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法测定各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短柄五加乙醇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组分,尤其是化合物1、2、4和5对供试菌种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刺五加抗疲劳功能实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加类植物在祖国医学中早已广泛应用。中药五加皮历来受到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的重视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 ,它作为药品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1 ] 。五加属植物全世界有 35种 ,分布于东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菲律宾和马来半岛[2 ] 。我国产五加属植物共有 2 6种 ,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供药用的达1 3种以上。刺五加 (Acanthopanaxsenticosus)为其中一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宁夏[1 ] 、陕西及四川等地。朝鲜[3 ] 、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北海道等地亦有分布和种植[4] 。目前 ,国内外已将刺五加作为与人参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川产藏药材红毛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产地茎皮中总皂苷的含量. 方法: 采用超声法提取红毛五加总皂苷,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548 nm波长处测定总皂苷的量. 结果: 齐墩果酸在11.8496~82.9472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 平均回收率98.82 %, RSD为1.42 %(n=9);用此条件测得四川不同产地红毛五加茎皮中均含有总皂苷, 其中以四川阿坝州大板村和四川阿坝州金川县产的红毛五加茎皮总皂苷含量较高(12.12 %、10.04 %);不同药用部位中根、茎皮、叶、茎刺和去皮后的茎分别为12.90 %、12.13 %、7.71%、0.84 %和1.88 %. 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红毛五加药材质量的检测手段之一;有关红毛五加根和叶的开发利用报道少见, 从总皂苷成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考虑, 建议根和叶可以入药.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药用刺五加浸膏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对刺五加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刺五加浸膏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十八醇酯(1),2-呋喃甲酸(2),反式对羟基肉桂酸(3),异嗪皮啶(4),异香草酸(5)。化合物1,2,3,5为首次从刺五加浸膏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