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和人文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对其保护利用符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时代需求,而对空间形态的全面认知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空间句法建模与认知意象调研的比较参证方法,从整体性和主体性认知两个角度探索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形态的认知路径,并构建其理论模型.以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特质与认知差异,提出针对性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其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3.
街巷空间见证着村落发展的演变,是传统村落重要的构成元素.瑶里古村是该地区较为典型的传统村落.通过对其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从村落整体风貌,街巷空间界面围合形式,空间尺度以及重要空间节点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色和空间特征,以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新建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宁波地区两所新兴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使用主体——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出发,对校园的整体环境、认知意象、交往空间及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建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新理念和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特殊的华侨文化,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村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东西文化交融的村落空间形态.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落的总体布局以及由于欧式建筑的出现,在建筑尺度、装饰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冲击上,充分反映了侨乡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省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山西村落分布图,对忻州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地形起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忻州市地形起伏度整体处于中高起伏范围,与山西全省的地形起伏特征相吻合,地形起伏度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且各县间地形起伏度差异较大;村落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关系紧密,全中起伏地形区村落数量最多,这与该山地高原所占比例达87%相吻合.其次是低起伏区;村落分布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比,低起伏地形区的村落密度最高,中起伏地形区次之,高起伏地形区最低.村落密度随着地形起伏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索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的规律,使旅游信息的表达更符合旅游者空间认知特点。方法利用旅游者的旅游环境意象图,结合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分析旅游者空间认知过程。结果旅游者地理空间认识模型由旅游现实世界模型、旅游地理空间概念模型、旅游地理空间尺度模型和旅游地理空间项目模型组成,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组成和转换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三大知识,即旅游地标、路线和旅游空间结构性知识。结论旅游环境意象是研究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的重要工具,认知模型和认知知识的获取,有助于在信息和计算机世界中探索适合于旅游者认知的信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兼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为了研究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章以河东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名镇名村的2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方法与不平衡指数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型、局部呈集中型分布,且在乡宁县与襄汾县交界处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集聚带;地形、海拔、河流、坡向、坡度、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利用潜力,但不当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如何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吉安银圳村为例,基于个案的旅游规划实践研究,结合银圳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体保护和规划、特色旅游空间营造、产业发展、空间协同、分期规划五个方面的策略,以期把银圳村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完整,生态系统良好、旅游空间有特色、产业经济有活力的文化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认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的主观映射,还表征地理空间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思考主观认知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领域与空间认知相关的核心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关空间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并对空间认知的主体与客体、空间认知结构、空间认知过程和空间认知外化手段4个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厘清并总结了国内人文地理学对空间认知进行研究的实际状况:(1)空间认知内涵在不断深化,由静态转向动静态的相互结合. (2)研究结构在不断完善. (3)研究范式趋向本土化,体现了4个重要转变:研究主体从单一社会属性主体向多利益关系主体转变;研究尺度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向功能性城市空间转变;空间单元从城市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变;研究方法从定性方法为主向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朱宏莉  车震宇  王茵茵  林深 《江西科学》2012,30(3):323-328,380
在村落的发展建设中,尤其是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村落,应充分应用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发展村落旅游。有些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之前由于各种原因缺少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使村落的旅游发展缺乏地方特色,村落的旅游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对峨山县坡广上-坡脚村旅游的规划,希望能给具有同类优势的村落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藻苑村为典型个案,对农村的宗族和村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该村的宗族活动并不普遍,八个自然村中只有照溪刘氏有过一些宗族活动。但同时也发现,宗族观念还是广泛存在。笔者还考察了藻苑村的村级组织和管理,如果按照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划分,该村属于典型的“行政主导型”村治。从村干部对宗族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也可以看出,该村的宗族力量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属于“服从村政型”。  相似文献   

16.
奉节县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与类型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形、交通、规模和资源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TOPSIS评价、SOFM网络模型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重庆市奉节县332个行政村(不含社区)进行综合评价和类型识别,并对各类型村庄特征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村庄地形本底和交通区位值总体呈现中部高、南北低分布格局,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分布特征不明显,二者具有负向对应关系,各村庄维度值空间聚集不显著,以中、中低等级为主;2)各村庄接近度值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以及沿梅溪河线状高值聚集分布格局,各等级数量呈正态分布,总体以中、中低等级为主;3)利用SOFM模型法将研究区村庄划分为24种类型,各类型村庄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性.基于发展水平和4个维度,运用系统聚类法,将村庄类型合并为6种类型,数量上以Ⅱ、Ⅳ、Ⅴ和Ⅵ为主,占总数的78.92%;面积上以Ⅳ、Ⅴ和Ⅵ为主,占70.05%.综合来看,研究区村庄总体上在近年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今后仍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有序推进的策略促进村庄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村庄分类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班前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示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解读班前村自建村以来聚落建筑演变特征及其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班前村的聚落空间以团状发展,其聚集程度不断降低,具有扩散趋势,两个寺院组团作为原始组团,引导着居住组团沿着玛可河由南至北逐步向上游扩张;从空间形态上看,班前村建筑斑块形状简单,寺院组团相对于民居组团而言具有更大规模,且内部布局紧凑;就景观格局上而言,耕地作为村域内的优势斑块,与林地、草场、水域等景观类型组成了班前村“山-水-田-居”的景观风貌.最后,通过对班前村现状格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统筹发展、遵循图式、适度更新,以及建筑分类保护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郊村是城市化所伴生的一种社会存在,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边缘性。对于该类型村庄如何发展,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划。个案村F村是一个典型的近郊村,它以一系列自主性行动来应对城市化大潮的挑战,其村庄物业化、村庄企业化、福利的村庄依赖性、村庄管理的自主性等实践为近郊村城市化积累了宝贵的“自发性经验”。这一过程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主动与被动、自主选择与政府规制等因素,而F村在冲突与博弈中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对F村来说,处理好村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主动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而非农村单向度地融入城市,走一条“乡土型城市化”的道路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