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耗大国,建筑空调制冷与采暖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5%,并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据我国建设部测算,目前.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如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仅建筑能耗就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空调高峰负荷则将达到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供电量。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又占有较大比重.且建筑能耗的总量还在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如此庞大的比重,使得建筑耗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3.
陈贵杰 《广东科技》2006,(10):145-146
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耗能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研究和探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与对策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每年城镇建筑采暖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采暖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而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消耗,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现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浅述一下如何节约采暖期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亿 《科技潮》2005,(6):1-1
我国目前城镇建筑消耗的能源为全国商品能源的23%~26%,而建筑能耗的比例还将继续提高,最终接近发达国家33%的水平。根据近50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能源界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现状,并按照北方城镇建筑采暖、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住宅用能、非住宅建筑用能以及农村民用建筑用能的分类方法,分别分析了各类建筑能耗的特点、问题和节能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比了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用能与我国的差别。在基于数据和实际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能耗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所致,而维持目前这种相对节约的建筑使用方式与生活模式是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措施去实现节能,因此我国一定要采用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途径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7.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建筑能耗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6%,约占我国总能量的25%~40%。例如: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要差许多,外墙传热系数为他们的3.5倍.4.5倍,外窗为2倍.3倍,屋面为3倍~6倍,而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很高,能源利用率还很低,仅为28%。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问题日益急迫、建筑能耗日益增长的今天,节能的意义十分重大。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外墙体、门窗和屋面是外围护结构耗热量最大的三个分项工程。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在外墙体、门窗和屋面所采用的施工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8.
郭江明  孔国华  李香萍 《科技信息》2010,(33):315-315,322
0前言 根据调查.人类从自然界获得50%以上的物质原料被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在发达国家地区,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到总能耗的15%-25%,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间接的推行能源节约,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抓住能源,就抓住了经济的命脉”,21世纪以来,能源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新疆跨越了严寒和寒冷两个气候带,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1/3,属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国家建设部近日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还在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能耗、建筑能耗是我国总能耗构成的重要方面.在建筑方面,伴随着人们对于建筑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高,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减少建筑的能耗,该文通过对于机电设备能耗的状况进行探究,进而研究了一些改建的方法,以便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自身的寿命.  相似文献   

12.
黄宝存 《科技信息》2009,(18):270-270
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诞生,我国有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此,绿色建筑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建筑不执行绿色标准的相关单位将受到处罚。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20%。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黄新宇 《广东科技》2013,22(6):179-180
现阶段,我们普遍推行节能型建筑,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建筑能耗总量每年都在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建筑能耗总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0%上升到27.6%,占我国总能量的25-40%。在我国的大部分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和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比差很多,外墙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都是他们的几倍,但是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高你并且能源利用率较低。所以,在全世界范围的能源问题越来越紧张的今天节能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一般要求和节能建筑施工的措施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科技智囊》2005,(6):34-34
目前,中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也不足20%,而同时,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建筑耗能,包括采暖、家用电器、用水等已经占到终端能耗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预计到2020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而且各种预测表明,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在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70S,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赵艳华 《科技信息》2011,(5):I0325-I0325
外墙外保温技术是将憎水性、低收缩率的保温材料通过粘结或锚固牢固地置于建筑物墙体外侧,并在其外侧施工装饰层的方法。目前,由于我国能耗不断逐年上升。而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而在建筑中,又属建筑外墙围护结构的热损耗最大,因此,从建筑节能设计来讲,加强建筑外墙保温的设计,已迫不及待。  相似文献   

18.
杜婷婷 《科技信息》2011,(13):741-742
0引言建筑能耗,国内外习惯上理解为使用能耗,即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输送、动力、烹饪、给排水和热水供应等的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40%。这一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建筑消耗的能源为全国商品能源的23%—26%[1],该数据仅为建筑运行所消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纵横》2006,(2):64-64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大约30%~3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增长。我国作为一个能源保有量缺乏的国家,在世界性的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的适时成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赵国伟 《科技信息》2011,(9):I0325-I0325,I0418
目前,我国的住民用建筑节能状况虽然大有好转,通用设计的能耗水平比1980年时下降了50%左右。而新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3倍以上,所以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建筑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